文/崔 敏(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 743000)
精准扶贫核心理念厘清
——兼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文/崔 敏(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定西 743000)
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拔寨期,基于对过去开发式扶贫的反思,“精准扶贫”提出重要的工作机制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践上,这一机制存在着诸如扶贫资金有限、贫困户参与不足、帮扶政策失时、帮扶工作队驻村不够等等多方面的困境,其核心问题是理念不清,即在扶贫开发实践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扶贫开发实效的、具有偏颇性的、需要厘清的理念问题,只有摆脱这些认识误区,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 核心理念 范围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持续实施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数锐减,贫困地区条件明显改善。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依然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就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要求所作出的最积极的应对和最正确的指引。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1]。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6月,习近平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了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位、因村派人、脱贫成效要精准等“六个精准”[3]。同时,他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4]。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5]。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诸多论述,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新的起点上内涵更加丰富,操作性更加具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论述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是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方针,不仅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实践和理论意义,而且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了摆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面前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二)扶贫理念的转变
扶贫是目标,“精准扶贫”理念,源于扶贫开发实践及理念,而扶贫开发理念,是人们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贫困现象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是基于对贫困的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及方针原则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
1.输血扶贫:我国的扶贫开发最早从中央政府的救济开始。1973—1982年,国家每年向以甘肃定西为代表的贫困干旱地区救济款物[7]。1983年,中央启动“三西”扶贫开发建设,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倾斜扶持,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救济式扶贫缓解了当时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生存之需,但未能扭转群众的根本贫困。
2.造血脱贫:1984年9月,《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提出,“纠正单纯救济的观点”,“因地制宜,发展商品生产,增强本地区经济的内部活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在措施和要求上输入了“造血”理念。这一理念在1986年 《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时,随着农村脱贫致富工作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而初步确立为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的理念[8]。
综上,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不会提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方式也是治疗甲状腺瘤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8]。
3.扶贫攻坚: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作为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理念。直到新世纪初,我国扶贫开发从方针途径、资金使用、政策保障、部门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领导等方面付诸于这一理念的实施[9]。
4.综合统筹:2001年9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强调,坚持以经济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同时强调,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纲要》的发布标志着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开始向综合统筹的理念转变。在此基础上,2007年7月,《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做了兜底性的制度安排。随后,2011年12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指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0]至此,我国扶贫开发的理念更加明晰,基本实现了以经济开发为主到统筹发展的转变。
(三)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一是贫富差距悬殊,尤其是城乡差距继续拉大且趋势明显,二是贫困呈现出由收入性向多元性转化,三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对脱贫致富效果不明显,四是扶贫政策在区域性范围内对贫困主体的脱贫效果弱化等等。因此,要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就要综合考虑贫困的状况,重塑扶贫开发的战略理念与体制,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定西30多年扶贫开发实践凝炼出的“三苦”精神(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是定西悠久历史文化、长期建设过程和改革开放实践、形成的结果,集中体现了定西独特的时代精神风貌。靠“三苦”精神,定西探索到了自然条件严酷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新时期、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赋予了“三苦”精神新的内涵,扶贫攻坚,“三苦”精神仍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三苦”精神,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坚持摒弃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理念谋划扶贫工作;需要不畏艰难、奋发有为、脚踏实地、务实创新,以强烈的事业心,悉心抓管扶贫脱贫,力求实效;需要以贫困群众为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倾心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扶贫为了群众,脱贫依靠群
众[11]。
(一)厘清“精准”内涵
“精准扶贫”,源于广东扶贫“双到”工作,是广东经验的浓缩[12],根据中办[2013]25号文件,其主旨概括为优化配置扶贫资源,构建扶贫长效机制,到村到户实现扶贫,坚实科学扶贫基础。“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精准”是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举措,是对过去扶贫开发战略的有益补充,是扶贫方式的被强化,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并非完全替代。事实上,“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指导性政策,在实践执行中,由于缺乏对其战略意义的全面和深刻认识,“精准扶贫”成了地方政府及扶贫干部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要“精准”,就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政策,就要勇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谈及“精准扶贫”,就不能只介绍地方相对具体的措施与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将“精准”置入对地方性战略的反思,统筹区域的灵活性和地方的合理性。“精准”并不排斥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举措,更不能成为地方扶贫工作的束缚。
主要存在于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难题。宏观上,政府制订扶贫开发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如何消除农村贫困。微观上,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以及制定自己的地方性扶贫开发政策时也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农村和农民,尤其注重贫困山区,如自然生态环境酷劣区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区的农民贫困上。事实上,在农村贫困之外还存在城镇贫困和边缘贫困。城镇贫困,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等因素诱发而使城镇存在的小范围的、较少人口的贫困,一般是因家庭成员失业、大病或残疾等因素诱发的生活困难及一部分享受低保标准的城镇户籍家庭,其中有些人因病卖房,没有住所,没有技术,与贫困农民相比,他们得到的关注更少。从定西城镇贫困人口的构成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企改革下岗职工,这一部分人在离开原岗位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等原因很难再就业。二是进城农民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因为技术水平受限,除了建筑领域外很难谋到稳定职业,是最典型的城镇贫困人口。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蚁族”),他们中的大部分未就业,在等待“分配”,只有很少部分虽实现了就业,但其收入不能支撑日常生活开销。四是城镇“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人赡养、扶养和抚养)。边缘贫困[13],主要是一些因近年城镇规模建设占地、交通道路拓宽改造占地、地质灾害损害耕地等因素而引发的失地农民,其耕地不足,务农缺少土地资源,经商又缺乏资金和经验。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就业、就学、疾病、灾害等因素而诱发的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返贫人口。
因此,精准扶贫,是一项具有极高关联度的系统性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置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应当建立一套城市贫困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及贫困线测算方法,准确掌握城镇失业率和城镇贫困动态,不可重经济薄弱区、低收入农户,忽视非贫困地区的其他贫困(城镇贫困和边缘贫困)。
(三)找准扶贫产业
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与带动很关键。实践上,农村扶贫开发只注重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项目的培育,而轻视了优势工业及项目的刺激,尤其忽视了贫困农村内部需求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只有工业化走在前头,才能形成农业加强、城镇化和第三产业有序跟进的发展机制。定西是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发展是“短腿”。近年,定西财政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每年增幅大口径收入5亿元甚至以上,一般预算收入也超过3亿元。全市农民收入的75%来自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和税收约20%来自农副产品加工。由此,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定西做大总量、提升水平的关键,也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和潜力及希望所在[14]。因此,精准扶贫,在农业产业的选择上,要摒弃单纯扶持种植业的认识误区,坚持多元取向,拓展思路,融合发展,真正把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强力打造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扶持企业发挥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强化对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的探、选、采、冶、加一体化开发利用,不断增强其带动农民依靠特色优势农产品持续增收的能力,增强其带动农民及城镇失业和未就业人员增加就业收入的能力,增强其带动就业和增加税收的能力。当然,在工业产业的选择上,不能不顾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限制把重点确定在短平快的工业项目上,否则实际效益并不如预期所想,甚至很差。
(四)明确参与主体
精准扶贫,我们坚持多元化的全社会共同参与,包括政府、社会、市场、贫困户。但核心主体主要是两类,一是各级政府。作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者,政府既是责任主体,又是落实主体。政府不仅主导扶贫政策的制定,是各项扶贫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主导扶贫资源的动员和分配,是扶贫资金的筹集者和投入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扶贫项目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还是扶贫绩效的考核评价者[15]。“政府主导”扶贫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政府在主导实施扶贫开发时以贫困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通过引导贫困入口参与扶贫项目选择、设计、实施、监控和后期管理等环节,来保证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实施的成功率和扶贫效果的显著性与持续性,进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政府通过向农民赋权(项目的决策权、实施权、资金的掌控权等)来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村发展。二是各贫困户,作为扶贫开发的承载主体,在理念上强调互动参与,即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从现实情况看,因为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主要由村级政府按相应程序负责实施,老百姓觉得又不给钱,确定不确定或确定谁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并不关心,参与度不高。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非易事,尤其是对超越绝对贫困人口基础上的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更加困难。所以,农户参与的理念核心在于强调农户关于发展的参与性。因此,“参与式”扶贫开发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精准扶贫的典型模式。
(五)落实帮扶措施
为助推精准扶贫,甘肃省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 “双联”行动,2014年要求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选派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驻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三年来,省市县乡共1400多个单位近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定西市1700个村10万多特困户。可以看出,“双联”行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是为特殊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而量身打造的有效举措,谋划起点高、要求标准高,“联”出了精准扶贫的强劲动力。“双联”行动和驻村帮扶的核心目的在于“助推精准扶贫”,即在充分了解和分析致贫因素的基础上量身定做相应的扶贫措施,同时,通过驻村扶贫干部的社会资本争取各种扶贫资金与项目。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因致贫因素的差异性,贫困户对帮扶需求也各有差异,如生产救助、学业救助、大病救助、房屋改造、农业实用技术、担保贷款等。另一方面,更多帮扶干部争取资金与项目依赖较为有限的关系资源(单位关系、私人关系、亲戚朋友),谋划农民脱贫致富点子受限。同时,“驻村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这一举措起步晚,更多干部实际上顾及着单位本职工作,难以置身于扶贫工作,在形式上以定期不定期地送钱送物替代联村联户或驻村帮扶,并没有具体的因村制宜和因户制宜扶贫措施,扶贫工作效果不明显[16]。
诚然,“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一味地给钱给物,更不是在理念上重救助轻扶助,不能把扶贫当作施舍与救济而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在于分析原因、找准路径、科学谋划,让农民(贫困)群众自己“点菜”,由政府、“双联”干部、帮扶工作队亲自“下厨”,从国家、省、市、县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高质量推进。
(六)量化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的目的主要是对市、县(区)、乡(镇)相关部门扶贫开发工作监督,确保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保质保量保时完成,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成效。2013年,甘肃省《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设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贫困人口减幅、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和扶贫基础工作等8个方面30项考核指标,精准考核由GDP向实际成效转变[17]。
事实上,“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来衡量一地年度或者区间内脱贫减贫效果(一般是贫困人口是否脱贫)时,往往离不开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贫困面降低”等指标。问题是,这些指标反映脱贫的短期效果明显,而长效性隐蔽甚至不具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假设一个年轻六口之家(父母——年龄较轻能务农、夫妻——健康有体力、两孩子——上学),夫妻双方外出打工年纯收入4万元 (扣除生活费月纯收入2000/人10个月)、父母务农纯收入3000元(扣除日常开支与学生开支),则该家庭当年人均纯收入达7167元是完全可能的。从单个家庭来看,该家庭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4600元(定西市2014年的平均水平),说明其不但实现了脱贫而且有可能已进入富裕家庭行列。从长效性分析,该家庭当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并不能证明其此后每年的人均纯收入都会超过7000元。况且,如果把这一收入归入当地全部贫困农民家庭进行平均,结果可想而知。所以,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明一户、一村、一地脱贫减贫的效果,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由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是衡量精准扶贫成效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这个指标应该是农民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农民种地收入、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综合体,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不能重数量而轻质量。精准考核,在机制上,将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对集中连片特困区,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减幅、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培育等为考核重点,对插花型贫困区,还应加入公共服务保障。在方式上,平时考核主要采取工作调研、专项督查、跟踪了解、建立档案等,而年度考核主要采取各级自评、部门评价、综合评定、重点考核等。
(七)保持政策弹性
精准扶贫,主要工作是针对贫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和手段。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只要是扶贫,都给予一定的资金或项目补助。事实上,扶贫工作,在政策要求上有普遍性(如致贫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缺少脱贫门路等)和特殊性(如致贫因素是因灾、因病、因学、因婚、因房等)的差异,正因为此,定西确定的适应市情的“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扶贫模式,从理念上,是很有价值的,但在要求上,一定程度上是难以实行的政策口号,因为实践中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贫工作者难以做到,所以这样的理念只能束之高阁。同时,扶贫资金是有限的,影响着扶贫的“精准”性。定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地方财政相当困难,地方政府无力从自身财政收入中筹集大量的扶贫配套资金,所以财政资金仍是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和主体,这就难免在精准扶贫中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个体层面的经济行动与项目推动,而不能足够重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等整体性贫困问题。
定西市的“1+16+5”专项方案,更多地体现了对定西整体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的考虑,目标明确,导向突出,措施务实,是新时期定西精准扶贫的行动总纲,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灵活性的。比如,现有的精准扶贫政策只能将扶贫资金用于建档立卡户。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建档立卡户有劳动能力,只是因懒要么缺乏发展欲望,要么缺乏发展动力,按现时政策规定,这一部分人或许干不了,或许不愿意干,非建档立卡户愿意干但又不符合政策要求,规定显得有些太死,太教条。再如扶贫搬迁,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搬迁是较好的出路,当然也是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客观上受益多的主要还是中高收入户,只有相对较少的低收入户和贫困户从中受益,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这就说明现行的精准扶贫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精准扶贫政策灵活性的缺失,在本质上避免不了有些地方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突击式短期行为,重输血轻造血。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精准扶贫,就要将钱和政策瞄准贫困户和贫困村,用在“刀刃”上,与其支持“怕”字当头不愿意干甚至干不了的贫困户,不如支持那些愿意干且有能力干的非建档立卡户。试想,如果由大户来牵头试点试验农业项目,成功后带动其他农民学着干或跟着干,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示范效果和扶贫资源的使用效果[18]。
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层面的扶贫开发力度持续加大,进入贫困地区的扶贫惠民政策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政府和农民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府既想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来甩掉贫困,而又想继续享受光环(国定贫困县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和扶贫资金)。农民更愿意享受普惠,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归入非贫困户,想“一顶贫困帽戴到底”。由此,精准扶贫在实际上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因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因固有扶贫经验的影响,因政策设计上的缺位,不可避免出现了资源配置失效和工作效率低下。因此,精准扶贫,更重要的是要“组合”,着力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模式,核心是要让政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由主导走向引导,将重心转向扶贫社会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平台构建,以市场理念强力推动扶贫开发。
第一,在执行及制定扶贫政策上,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方式。第二,强化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目前,着力强化产业扶贫规划和政策保障,增强重要产业项目对扶贫开发的推动作用,形成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新链条。第三,在动员扶贫资源上,通过行政力量动员和安排党政企事业单位进行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扶贫,通过优惠和宽松的政策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人民团体和金融机构等以各种形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利用外资的方式吸引大量的国际和双边机构的发展援助资金。第四,尊重贫困农民的发展愿望,通过政策引导、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激发广大群众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提高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第五,探索智力扶贫新途径,一方面,重点发挥科技机构和典型农用企业的关键作用,通过资金帮扶、技术应用、信息沟通以及渠道搭建等方式,激发农民自我“造血”潜力,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信息差距和科技鸿沟。另一方面,重点加快升级改造现有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深入推进教育扶贫。第六,加快构建一体化体制机制,核心是从考核、帮扶、管理、服务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入手,创新扶贫机制,实现扶持、配置、管理的“精准”,尽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1]习大大最揪心的事儿.中国经济网[EB/OL].2016-02-22
[2]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中国经济网.2016-01-3.
[3]坚定走精准扶贫之路 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网.2016-02-11
[4]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中国经济网. 2015-08-4.
[5]政府工作报告中的8个“新词”.中国日报网.2014-3-6.
[6]《辞海》(1989,第1367页)[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65647.htm.2015-03-10.
[7]姬光武.世纪决战——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纪实[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8]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4-9-29.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1987-10-30.
[9]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http://www.cp&d.gov.cn/husineaa/htmlfdes/EaR/ tiex/list.html.2015-3-10.
[10]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2011-2020)[EB/OL].http://www.cpad.gov.cn/.
[11]定西市从“苦瘠甲天下”到基本解决温饱纪实[N].甘肃经济日报,2010-6-4.
[12]树立三种扶贫理念落实精准扶贫责任[N].惠州日报,2014-9-30.www.huizhou.cn.
[13]王治坤.边缘贫困户将纳入救助范围[N].燕赵晚报.石家庄新闻网:yzwb.sjzdaily.com.cn/.2008-01-30.
[14]王瑞军,苟广斌等.定西市以”双联”行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综述[N].定西日报.2015-03-30.
[15]刘伟平.坚持改革创新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N].甘肃日报,2014-11-05.
[16]李世勇.玉门市精准扶贫惠及贫困群众[J].甘肃扶贫,2014(11).
[17]白银区:精准扶贫拓富路[N].甘肃日报,2014-11-12.
[18]崔敏.定西扶贫开发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09).
[19]杨冬民,韦苇.贫困理论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及对西部反贫困实践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5,(01).
[20]郭鹏,余小方等.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以及反贫困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1]李小汇,熊小林.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1997,(03).
[22]周毅.西部生态脆弱与地区扶贫政策调整[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02).
[23]胡鞍钢.知识贫困是新世纪的新贫困[J/OL].中国社会科学,2001-06-01.
[24]中国·定西党政网[EB/OL].http://www.Dingxi.gov.cn.
责任编辑:李 翔
D035-3
A
1008-6323(2016)03-0057-05
崔敏,中共定西市委党校副教授。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