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漫荔
(河北承德市宽城第二满族中学 河北承德 067000)
浅谈中学语文的教学美育
于漫荔
(河北承德市宽城第二满族中学 河北承德 067000)
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是个广阔的领域,把美引入到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美感。
语文教育 课堂 美育
现在的语文课本多是文学作品,有童话、小说、诗歌以及文艺性散文等。语文的学习就像一次美好的旅行。在旅行中,我们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正义的力量,将呼吁让世界充满爱,将领略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魅力,将走上辩论台,将探寻科学的奥秘在旅行中,我们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习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视听能力,使其感受到美感教育。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要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除了增强感性认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毛泽东说过“感受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它。”如《背影》是在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境的追述。特别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抒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从中悟出哲理。也许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能明白朱自清为何看到父亲背影会流泪,三毛为何看到母亲的背影心酸。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下至爱;父母对子女的情,是天下最真的情。“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中那些平凡琐屑的小事,常常饱含着让人心弦为之颤动的真情。让学生理解:即使背影远去,爱依然存在。理解上的感知,能强化学生对美的深层次的认识,促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欣赏美,感受美!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导入新课进行美育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处理好,能立即激发学生的情趣。有了兴趣更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的活跃,才能发挥课堂的主题作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控制,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桥之美》一课,首先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桥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在电影电视见过,有的说在村里看过,有的说在公园里,有的说在课本中看过,有的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我又问:想不想看一些更美的桥。随即放映幻灯片,那些仪态万方的桥,立刻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例如《白蛇传》传说中的桥,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例如《枫桥夜泊》中的桥,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对枫桥的描写,使夜色显得无比优美。利用幻灯片,利用互联网,直接连接到视频,整个思维都被精彩画面、美妙的景色所吸引和感染。多媒体的创设,更直接,更清楚,更深刻的激发学生的美感。
要提高欣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开拓他们的精神视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从现象中悟出道理,以获得更多的积累和美感体验。因此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学生想象力,对课文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性看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无限的情。如《桃花源记》,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要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概括起来,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在阶段社会中也是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丰富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摆脱消极情绪,驰骋想象力,力求把抽象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容丰富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这段文字描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通过想象思维,就会在脑海中展现出桃花源的画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美感熏陶。
总之,美源于生活,语文美也不例外。语文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语言的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使学生随着教师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使知识化抽象化为形象,体现教师的机智美。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有机的联系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可使学生更深的表象复活,在审美中激活思维。既能掌握知识,又加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审美感知。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得能力。
G623.2
A
1674-2060(2016)03-0273-01
(1982—),女,河北宽城人,本科,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河北承德市宽城第二满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