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第一中心小学 吴良平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第一中心小学吴良平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及策略,对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通过运用好的教学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创新;有效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我想这应该是国家教育人员迫切想要寻找出答案的问题。就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数学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将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行业,以及孩子的一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那么寻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必不可少。
拒绝古板的“灌输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时设置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置身其中,既方便教师教学,更利于学生学习。
首先,设置情境式问答。教学时使用情境式问答,可以将枯燥的问题色彩化,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充满兴趣。有兴趣便会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更利于学生快速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设置情境式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时,合理运用情境式实践操作,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上课一般也是中规中矩,没有那么多动手的实验可做,从而难以使学生在整节课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那么,既然数学本身没有动手的实践环节,教师就完全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如:学习多边形、多面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上自己做出需要的图形,自己做的更有成就感,在享受做的过程时,也便集中了注意力。再如,学习一些复杂的应用题时,可以进行“分角色”扮演,当学生参与其中时,也就更想知道答案是什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参与,就会有互动;有互动,就会有兴趣。
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分小组学习无疑是最有效果的。合理的分组学习,更容易提高学生成绩。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从旁协助,进行简要指导。
首先,将学习优等生、学习中等生以及学习困难生分在一起,形成互惠互利小组。在小组共同学习的时候,既可以互相影响,提高成绩;也可以互帮互助,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都是同龄人,在一起学习更加轻松自由,交流的话题多。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影响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优等生可以给学习困难生讲解习题,学生的讲解比老师的讲解更容易使困难生接受和消化。
再者,分组学习更加自由有趣,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分小组共同学习,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分小组学习,学生便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少了老师的约束,学生更容易充分发挥脑力,奇思妙想,使同一个问题得到更多的、好的、不一样的答案。可见合理的分小组学习既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减缓教师在教学中的负担和压力。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中也一样,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已经全部掌握;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经历过小学的我们都知道,数学应用题是小学生的痛点,却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是极具综合性的题目,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分数学考卷,占分值比例最大的就是应用题了,学生对应用题的掌握情况,决定着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拒绝生搬硬套,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解题思路最关键
无论做什么事,思路和方法必定是成功的关键。在对小学的数学应用题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使学生生成一个好的解题思路。如,转换思考法,在看到比较难的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将其联想为自己喜欢的物品,通过转换,提升学生的思考兴趣,进而有利于解答问题。再如,分步解答法,看到冗长复杂的应用题时,就可采用分步解答法,教学生将整个应用题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当每一个小问题都得到解答后,那么整个复杂的应用题也就解决了。
2.联系生活做实践
万事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一样,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将到生活中去”。因为数学本身源于生活,所以学习数学后,我们也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做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找出正确答案,毕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比书本上呆板的词句有意思得多。
综上,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拒绝古板教育,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1]万伟,秦德森,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吴慧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
[3]马玲玲.注重学科整合让历史课堂“活”起来[A],2012(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