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太华中学 贾 奇
什么是有效的情境创设—基于“生活中的不等式”的情境比较
江苏省宜兴市太华中学贾奇
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学生现实生活与实际经验的有机统一,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是学生兴趣与课本知识的统一。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是促成有效情境创设的基础
情境;有效;比较;兴趣:生活:问题
情境创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在现实教学中,情境教育却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情境创设成为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这说明情境创设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在教学评课或议课中,经常会听到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这些都表明我们的老师都已经认识到了情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创设情境”,“什么是有效的情境教育”等问题还是比较迷惘。下面一个有效和无效的情境创设实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老师:走进教室,面带笑容地问学生:“请问,同学们,在课后你们有没有比较自己的身高?
学生齐声回答:比较过。
老师:那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身高?
学生:我的身高是1.52
学生:我的身高是1.62
老师:那你的身高比他(停顿)……
学生:比他高。
老师:其他同学呢?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言……
老师:刚刚同学们比较了自己的身高,想想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可以比较的东西?
学生:年龄,成绩……
老师:同学们刚刚说的这些,身高,体重,年龄等等是不是同类量,那老师也带来了几幅同类量的图,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
老师:走进教室,面带笑容,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等式,请你们说说什么是等式?
学生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老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相等的东西,可是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不等的东西,那今天老师就带来了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1.比较一: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不感兴趣的事,老师再怎么讲得精彩,学生也不会投入其中。反之,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就愿意学,愿意做,而且还学得有滋有味。相比较“生活中的不等式”情境创设实录1教学何以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情境,如:身高,体重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而且都是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一些问题,总之就是学生感兴趣,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够说,学生会说。反观“生活中的不等式”情境创设实录2,虽然教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可是这位老师设置的情境却是等式的概念,而概念的表述却是大多数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从这一开始,大量的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有的可能会想:“这堂课老师会讲什么呢,有的会想:“我还是不要说了吧,万一说错了,就比较难为情了。”有的会想:“怎么这么难啊,我都忘了等式的概念了,老师,你可千万别叫我啊?”可想而知,这位老师仅仅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他没有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只是一味地追求情境,却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脱离了学生,一切的情境创设都将会是学生的一种负担。
2.比较二:生活与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来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情境创设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的纽带,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有现实性、问题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选取的素材要与学生经验的内容相结合,要时时刻刻记住:情境应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远离学生数学现实的情境都可能成为学生认知上的障碍。相比较“生活中的不等式”情境创设实录1: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比如:身高,体重,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都与学生的现实经验有关,而从情境创设实录2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仅仅创设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关的情境,这样就可能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
3.比较三:问题意识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生活中的不等式”情境创设实录1中,老师从学生的身高,体重这些简单的问题出发,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些身高,体重等进行归纳,提出同类量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同类量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考,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同类量的问题;但“生活中的不等式”情境创设实录2中,老师从等式的问题出发,试图从比较的角度和比较的方法中,去引导学生提出不等的问题,可是学生却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等式的概念是什么。可见,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设置的问题进行不断地优化,让学生不断地在旧的问题上能够提出新的问题。
可见,一个有效的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出发,任何一个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脱离了学生的兴趣的情境创设,那都是无效的情境创设。
[1]李燕高.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2003(02).
[2]王志民.透析问题情境中的“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