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华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丁春华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新形势下,机关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部分机关党员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党性不坚定、理想信仰缺失;不同程度的为官不为;固步自封,拒绝学习新理论、创新意识不足;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欠缺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对政府职能转变认识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等等。针对问题和原因,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将学习程序化、制度化、常态化;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严肃纪律的同时,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等。
新形势;机关党员;学习
新形势下,机关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当前各个机关党组织都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活动一步步展开,效果也逐步呈现出来:对党章、党规的学习,不仅让党员们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深刻明晰的认识和把握,还对作为共产党人标杆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作为共产党人底线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学习,不仅仅拓宽了广大党员的视野,更是在思想上促成广大党员逐渐形成关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共识。这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在学习中得以落实、不断内化为共产党员的精神力量,让机关党员队伍面貌一新。机关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效果明显。但是,新形势下,与承担的任务相比,机关党员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本文考察机关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探讨机关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部分党员党性不坚定,理想信仰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思想的“总开关”,指出:“‘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1]但是,有些党员不讲奉献、只讲利益,把当官与发财结合在一起。党性不坚定、理想信念缺失,就会经不起诱惑、抵不住干扰,难以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容易滑向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危险境地。思想的开关出了问题,主观上只讲利益,客观上仅以个人利益得失作为衡量工作的准则,就会导致不同程度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等问题出现,造成实际工作偏离“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二)部分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存在为官不为的情况
在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消极,以不得罪人为出发点,以不出错为最终目的。有的党员说的多,做得少,应付得多,落实得少。有的甘愿做老好人,工作中对自己和他人所作所为不说好也不说坏,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党员怕坚持原则会丢掉“选票”,影响将来的升职。有些党员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担当,在原则问题上装糊涂。怠政懒政不是个别现象。
(三)部分党员固步自封,拒绝学习新理论,创新意识不足
有些党员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认为说的不过都是那一套,没什么新东西。有的党员感觉自己的经验足够应对工作,对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缺乏热情。有的党员沉湎于过去的服务理念,按习惯办事,满足于守摊,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党员认为理论学习影响了日常工作,甚至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新形势下,新任务层出不穷,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一些党员干部仍然采取以往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难以解决实际中的新问题,甚至因为工作处理不当造成新的问题产生。
(四)部分党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欠缺
大局意识不足,是理想信念缺失的一个直接后果。理想信念缺失导致工作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从局部利益出发。目光看得不够远、不够宽,失去战略眼光,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党员能力提升的需要。大局意识不足还表现在一些基层党员认为当前党的一些大政方针、战略布局只需要高级领导干部去理解和落实,与身在基层的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与政策方针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意识不足。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表现在工作中,如评价工作不以成绩为主,而是“论资排辈”。有的党员干部把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视为对人民群众的恩赐,仅仅做了本职工作中应该做的事,就大肆宣传。
效能意识欠缺。当前福州“百日攻坚”的提出与此不无关系。新形势下,去产能、去杠杆、调结构、转方式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都很急迫,需要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但是有的党员欠缺主动性、工作拖拉。
(一)一些党员对政府职能转变认识不到位,影响党员队伍建设
今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需要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包括一些党员在内,人们更关注的是行政机构的改变,却常常忽略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一些党员对“放”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提升“管”的能力和“服”的水平认识不足。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之相应,执政党的建设方向也是服务型政党。因此,“在新形势下,服务才是党实现社会领导的最有力的工具。服务只有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赢得民心。”[2]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共产党的党性决定的。党性决定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一体的,服务好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基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需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也逐渐形成了依靠GDP衡量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工作政绩的考核体系。这对党员队伍建设产生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个机关的“一把手”的工作取向决定了整个机关党员队伍建设的方向。重经济、轻党建,是导致当前党员队伍建设一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都不足,特别是对单位一把手更是监管“空白”,很多监督都是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形成以利益关系来决定个人行为的取向,出现公款吃喝、生活奢侈等问题。第三,重经济、轻党建,也使得一些党员忽略了理论学习、能力提升,理想信念淡薄、党性不坚定。
(三)互联网发展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时期,科技发展对生活和工作内容与方式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在各级会议上强调发展“互联网+”,这给党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党员个人熟悉网络的运用,善于通过网络了解和收集最新的信息,善于运用新媒体把握网络舆情等。但是,有些党员不适应网络运用,难免影响机关党员队伍建设;有的党员善于运用网络,但是由于党性不够坚定,面对网络上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和各种各样的不同言论缺乏分辨能力,也会影响机关党员队伍建设。网络的普遍使用,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随时发布身边亲身参与、亲眼见证的事情,这既加快了信息公开和信息传达的速度,也给政府及时反应快速处理提出了挑战,给每个党员改变思维方式、增加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要求。此外,科技发展对机关党员队伍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机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一)重视学习,把学习程序化、制度化、常态化
当前机关党员存在的许多问题首先应该通过加强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曾经指出:“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3]学习分为自学和参加培训。自学可以天天学、经常学,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培训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去党校培训,还包括定期集中学习、专题讲座、专家指导等方式,还可就某一专题或问题开展交流、讨论、座谈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无论是自学还是参加培训,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把学习程序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是推动党员学习的基本措施。
但是,学习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要注重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学习环境氛围养成等方式和方法使广大党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求学习”为“我要学习”。学习与工作是统一的,工作中的疑惑和问题,往往是在深入学习中解决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心胸和视野随之拓宽,思维方式不断改变,大局思维逐渐形成,自然会推动工作的开展。因此,无论是解决党性不坚定、信仰缺失,还是各种意识薄弱,或是创新不足等等,都需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
(二)完善制度,严肃纪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中共中央一直坚持落实“治国先治党,治党要从严”。从严治党需要把纪律挺在前面,需要扎紧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发布的公报明确指出:“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4]无论普通党员还是党员干部都要一视同仁地遵守法律、制度和纪律。严肃纪律是规范党员行为的基本措施,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
(三)完善党员干部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动的主体。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党员的所作所为都关系到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一方百姓对党的直观印象。如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为官不为”就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因此,需要在法律、制度、政策、纪律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要更新和完善党员干部考核机制。此外,建立激励奖励制度也是解决“为官不为”的重要举措。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来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5]这些都为激发、激励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指明了方向。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4-10-08.
[2]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党建的新视野新路径——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社区党建的实践与启示[N].学习时报,2015-11-13.
[3]习近平寄语上海干部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EB/OL].中国青年网,2014-05-25.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凤凰网,2016-10-27.
[5]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6.
责任编辑:毋斌
D262
A
1674-1676(2016)06-0099-03
丁春华(1975-),女,黑龙江桦南人,哲学博士,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