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苗苗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周恩来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价值的研究述评
韩苗苗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周恩来精神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周恩来精神的研究,从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程,到内涵的界定与实质的归纳,再到历史的定位与价值的揭示,不断深化。这些研究不仅对提升周恩来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鲜活范例。这座以周恩来同志坚定信仰、优良作风和崇高品德铸就的不朽精神丰碑,是党和国家的宝贵遗产,值得进一步铭记、传承与弘扬。
周恩来精神;时代内涵;时代价值;研究述评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精神楷模。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但其精神风范依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有学者认为,“周恩来精神是由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工作作风等体现出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崇高价值理念和信仰。”[1]在笔者看来,周恩来精神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精神风范,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精神风采,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40年来,周恩来精神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与论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恩来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周恩来精神的历史定位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
(一)学术界对周恩来精神内涵的解读
学术界较早提出周恩来精神概念的是刘济生,他将周恩来精神概括为六个方面:共产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科学精神、高尚的道德、优良的作风。继刘济生“六方面说”之后,又出现了石仲泉的“八方面说”、王家云的“十方面说”、崇庆余的“十二个方面说”等内容。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周恩来精神的内涵。
第一,理想信念方面。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对此,刘秀萍指出,“周恩来精神具有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同改造中国、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国之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并为之一生奋斗、百折不挠、无怨无悔”。不少学者认为,周恩来崇高的理想信念具体体现为:周恩来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周恩来精神蕴含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周恩来精神体现了“为党为国为民”的宗旨风尚。无论是吕建中概括的“为国为民的无私无畏”,陈建新概括的“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执着”,还是陆剑杰总结的“以建设强大国家的坚忍不拔”,都受周恩来坚定理想信念的影响。
第二,工作作风方面。张寿春指出,“求真务实是周恩来工作作风方面的生动体现”。随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他们观点可以分为两大方面:首先,工作态度方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周恩来被称为“全天候总理”,[2]在他的工作台历中,经常连续工作二十多个小时,最长的记录是连续工作84个小时。在周恩来胸前常常别着的徽章上,铭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这是他一生践行的宗旨。他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严密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些特点共同刻画出了周恩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其次,工作方法方面。第一个主题词是“求实”。周恩来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他号召大家“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要求大家在工作上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他提倡既要有“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李潇认为,“周恩来是我们党坚定地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卓越领导人,从旅欧时期探求真理,到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实践真理,周恩来始终坚持与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开展调研”、“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等,无不反映出周恩来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第二个主题词是“创新”。王家云、刘济生早前就对周恩来的创新精神加以表述,张伏力等学者表示认同,并用周恩来的实例加以论证。他们认为,“创新”是周恩来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周恩来文选》中,周恩来经常用“要善于估计情况,运用策略,创造各种各样的工作方法”,“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努力践行创新。
第三,学习作风方面。周恩来精神中另外一个特别的闪光点就是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追求。首先,周恩来向来是个学习十分刻苦的人,工作再忙也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本着“谦虚谨慎、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的求知态度,不分时间地点与场合,在书本实践中求得真知。其次,周恩来一向注重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更向群众学习,这些都为周恩来的“自省自勉、自我改造”提供了强大基础,自省中发现不足,学习中自我改造。
第四,生活作风方面。“艰苦朴素是我国优良的历史传统,也是周恩来一贯秉承的生活作风,”学者们进一步指出,周恩来“一生光明磊落、作风严谨、艰苦朴素”,不仅自己“住的简陋、吃的简单、穿的简朴”,坚决抵制物权欲望,而且对自己身边人提出“四要六不准要求”和对自己亲人的“十条家规”,树立清正廉洁的家风。不仅如此,周恩来的婚姻生活也不例外,他与邓颖超总结了夫妻生活的“八互”原则,对涉及国家机密的重大事项从来守口如瓶,不让自己的亲属与家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不把自己的私人生活与工作混为一谈。
第五,为人处世方面。张寿春认为,“和合协力是周恩来待人处世方面的重要原则,他因此能够把群众路线和统战工作融为一体,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争取到更多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新中国实现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体制作出杰出的贡献”;杨家辉也认为,“周恩来和合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统战四项原则,为政权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特别强调,周恩来精神中的“和合”并不是只讲统一不讲矛盾,而是注重在求同存异中和平共处。除此之外,有的学者从以下角度对周恩来待人处事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一,对待自己。周恩来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戒骄戒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光明磊落”,也是“严于自律”的周恩来人格的闪光点。其二,对待他人。无论是王家云概括的“宽厚平等”,还是崇庆余形容的“平等待人,以诚待人”,都和周恩来对待自己的严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党内对于周恩来精神内涵的表述
在国内学术界解读周恩来精神的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周恩来精神的内涵也作出了新的概括。
“三个结合”。1998年,江泽民在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周恩来的精神”概括为: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3]这种概括侧重了周恩来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
“六个始终”和“六大精神”。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则表述为: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4]“六个始终”强调了周恩来的精神作风一以贯之、始终不渝,无限忠诚、甘当人民公仆、团结合作、求真务实、谦虚谨慎、无私奉献这“六大精神”则使周恩来精神更加具体。
“三层次”内涵。2009年4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瞻仰周恩来纪念馆时指出,“像周总理这样的一代楷模,是我们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特别要学习他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5]也就是说,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包括做人的风范、做模范共产党员的风范、做革命家的风范等三个层次,党政干部要从不同层次的周恩来精神中吸取营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品行锻炼,弘扬良好作风。从不同的层次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上述要求,更反映出了学习周恩来精神这本活教材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6]2015年,在周恩来诞辰117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周恩来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周恩来精神的实质
由于周恩来精神自身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再加上研究者的视角与侧重点不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周恩来精神概念的界定仍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如此,学术界普遍认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位为周恩来精神实质。学者们认为,“周恩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实质与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者是甘当公仆精神”,这是在其丰富内涵中始终贯穿的主线。总的来说周恩来的一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无论是他在革命中为争取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精神,还是工作中的鞠躬尽瘁、克己奉公,他所服务的对象从来都是人民大众。他从事的是人民的事业,谋求的是人民的福祉,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有力的践行者。
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汪浩认为,一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周恩来一生的行动体现,说它是周恩来精神的本质体现或核心内容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一说法没有把周恩来精神与焦裕禄精神等其他共产党人精神区别开来,仅仅说出了周恩来精神的共性,个性特征仍有待揭示,另一方面,公仆精神是公职人员通过公权力的行使来实现的,在有完备法治理念的今天,公仆精神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说他是周恩来精神的实质不具有代表性;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也是有总来源、总开关的,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驱使。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汪浩将周恩来精神的实质总结为贵和的大爱为民精神,这是他在周恩来精神实质问题上探索与创新。
(一)周恩来精神的历史定位
国内学术界在对周恩来精神如何定位的问题上,主要有四种观点。
1.周恩来精神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辅相成。石仲泉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周恩来精神”,就突出了周恩来精神在革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影响比其精神风范的影响更为突出,周恩来精神风范的影响比其思想理论的影响更为强烈。”[7]也就是说,周恩来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作为毛泽东思想的补充使其更为完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周荫祖认为周恩来精神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周恩来“既推动并参与开创了毛泽东时代,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邓小平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周恩来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周恩来在欧洲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对各种主义的推敲,最终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他宣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周恩来不是盲从,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经济、统战、外交、科技等方面颇有建树,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周恩来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张寿春认为,“周恩来是共产党人自觉坚持党性修为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更成为了周恩来的人生信条,造就了他与广大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高尚情操。对待工作高度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于权力的拿捏更是严格,“大到国务院办公用房,小到个人衣食住行”周恩来都率先示范,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不为自己和亲属谋求半分的私利。
4.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升华。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其丰富的内涵很多都是传统文化的直接折射。有学者认为,在周恩来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与历史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相契合;中华文明中历来十分重视修身养性的优良传统,严于律己、廉洁自律,自省自勉、自我改造的行为规范与正己正人的标准相契合;“和合”是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哲学概念,即在承认事物矛盾多样性、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彼此的平衡与协调,周恩来精神中求同存异的思想与中华民族这种中庸之道、和合精神相契合。在革命过程中周恩来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祖国的统一与世界的和平而艰苦奋斗的作风与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
(二)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
周恩来精神是一座精神宝库,他所传达的正能量需要我们不断挖掘。随着时代的变化,周恩来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益发珍贵。学界对周恩来精神时代价值有如下解读。
1.周恩来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杨家辉认为,周恩来精神的吸收和发扬,是推进我国深入开展和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与时俱进和新世纪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离不开周恩来精神的指导。周恩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较多的建树。有学者认为,学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当前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更有学者从周恩来处理民族问题、经济问题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从中汲取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可借鉴因素。
2.周恩来精神是加强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杨家辉认为,学习和发扬周恩来精神能够提升和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与修养,是我国加强党员干部品德建设的重要方式和指导思想。对党员干部品质与官德的建设是抵制不正之风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干部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方式方法。郑洋认为,周恩来具有极强的自我完善意识,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把周恩来作为党性修养的标杆,不论是在“工作圈”还是“生活圈”、“社交圈”,都要以周恩来为光辉榜样,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始终坚持以俭养德。有的学者更是把周恩来精神看作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指针。学习周恩来精神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作为口号呐喊;学习周恩来精神要遵守制度、克己奉公,而不是知法犯法;学习周恩来精神要自觉抵制腐败,而不是追求物质享乐。学习周恩来精神要学习他“人生靠奋斗而生存,不凭关系自奋起”的严格自律,而不是趁职务之便任人唯亲。
周恩来精神是践行“三严三实”崇高的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的保障”。[8]周恩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罗志军认为,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道德情操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与“三严三实”主题高度契合。周恩来“严于律己、严守党纪、严格用权”,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生活关、亲属关,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好处。周恩来一生倡导“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态度等这些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我们践行“三严三实”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真正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典范与行为标杆。
3.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早期,王家云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榜样示范作用。时代需要价值标杆,理论需要形象具体。不仅如此,从内容上来看,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相通、主题统一、精髓契合、基础一致。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性与导向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性与动力性,具有永恒的价值。其后,郑洋提出“周恩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始终坚持人民公仆本色、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始终坚持廉洁从政、始终坚持修身养性,堪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完美化身、全党楷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表示,“周恩来已经成为一个光荣的名字,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着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风采,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恩来的精神风范,最能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是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正能量的强大力量源泉。”[9]
周恩来精神是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支撑。有学者认为,不论是周恩来十二三岁在东北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还是十九岁赴日本留学前夕写给同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期许,都反映了周恩来国富民强的梦想[10],这是周恩来的中国梦。而如今的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生,他的人生历程是我们今天追求中国梦的宝贵精神源泉,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支撑”。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4.弘扬周恩来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韩同友认为,周恩来精神对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六个力”,对于凝聚民族人心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榜样力和启迪力。王家云等认为,弘扬周恩来精神具有“四个作用”,即对公仆执政为民的激励、鞭策作用;对公民道德修养的示范、引导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动、展示作用;对振奋民族精神的感召凝聚作用。[11]陈志鸿、蔡雪霞认为,周恩来精神的价值表现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和促进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杨家辉认为,周恩来精神的发扬也是提高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途径,能够使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和很大程度上的净化,抵制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周恩来是我们都应该向之学习的优秀榜样。
总之,国内学术界在周恩来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应意识到在周恩来精神研究的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挖掘。如关于周恩来精神历史定位问题还需进一步明晰,关于周恩来精神的当代价值还需进一步挖掘;对周恩来精神的宣传形式还需要不断丰富。
[1]黄明理.“周恩来精神”的提出过程与研究方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
[2]甄小英.周恩来精神风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57.
[3]江泽民.在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2-24.
[4]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3-30.
[5]沈在宏.做素质实绩形象优秀的党校人[N].学习时报,2016-04-11.
[6]罗志军.学习恩来精神践行”三严三实”[N].新华日报,2015-05-21.
[7]石仲泉.周恩来的卓越奉献[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
[9]冷溶.周恩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J].党的文献,2015(2).
[10]冷溶.继承弘扬周恩来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11-13.
[11]王家云,黄明理,邵广侠.周恩来精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毋斌
D261.3
A
1674-1676(2016)06-0074-05
2016年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德才兼备高素质干部队伍思想研究”(16ZT006)。
韩苗苗(1992-),女,山西晋城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