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试论文化自信
周建华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这充分表达了他的文化战略思想。坚持“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热爱、坚信与固守。“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文化固守;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是对自身文化热爱、忠信与固守,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优势的确认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信,在发展实践中把握自身文化发展前景,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合理融合与扬弃。文化自信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二是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充满自信;第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讲话精神,努力践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这是首次明确提出文化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这表达了他的文化战略思想。此至,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处观点更为鲜明,语境更为庄严,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多元的文化体系共存的现状,正确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反复倡导重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2年11月,他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发表讲话时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前不久,他指出:“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做出的选择,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历史来源。习近平深刻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了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另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反映了中国人的科技创造力及其深层的文化创造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国际友好大会上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推广和弘扬中华“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增强文化自信是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的需要
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重视其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也是世界诸强国崛起之路的共同规律。提升国家形象,文化需要“走出去”,以文化的软实力来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并进一步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加大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坚持文化自信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文化不仅加快交流、交融与互补,也引发了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和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侵蚀方式更加隐蔽,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图书、话语媒体、教育交流、互联网以及服饰饮食等对中国进行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渗透,从而实现“文化美国化”、“文化西方化”、“文化霸权化”甚至“文化殖民化”。其中,美国的影视大片是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推行“文化美国化”的重要工具,这些影视大片大肆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美国价值观已经对我国很多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如2013年5月1日,美国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在中国上映,并连创午夜场、首日、单日票房等5项内地观影纪录,这部有着浓重的美国文化印记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象征符号,它不仅把钢铁侠塑造成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英雄,而且宣扬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美化美国的“世界警察”形象,其目的就是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由于以美国为首得出西方强势文化不断肆虐侵入,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其一,民族传统文化安全面临威胁与挑战。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巨大的话语优势打压与遏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其二,思想价值观念安全面临威胁与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来代替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社会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导致部分国人价值观混乱。其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临威胁与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从未间断过,他们企图利用传统以及新兴媒体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削弱,对中国人原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民族文化认同危机,造成国人的信仰危机和文化自信缺失。少数国人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热衷于美国的“三大片”(芯片、大片、薯片),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情有独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必须坚持中华文化自信。
(一)践行文化自信,必须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熏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主要特质有三:一是源头远。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诞生最为久远的文化之一,它绵延五千多年,经历多次危机,仍旧屹立不倒,薪火相传,从未中断。二是思想深。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思想家;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等,都是名垂青史的文学艺术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舍身取义的生命观等,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三是影响大。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社会走向鼎盛,中华文化也达到了它的历史高峰,出现了“百家争鸣”、“汉唐气象”、“明清启蒙”等黄金时代,产生了以儒家为主要标志的思想文化,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
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与自信,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宣传、推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二要辩证地对待和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所谓“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所谓“有扬弃”就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剔除那些消极的因素,积极吸收与继承其合理成分。三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存在许多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因此,必须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所谓“创造性”就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的创造,“转化”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就是在前人已有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按照时代的新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在党的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多年历史实践中,努力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鲜明独特、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传统与作风。同时,党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作了深刻揭示,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作出了科学回答。
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添了光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时期,各战线上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续写了光辉的新篇章。在这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包括“三大作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时代精神。此外,还有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神舟精神”等。这些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最重要成就和中心内容。推时代精神在内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特色、特质,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优势所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作风是我党独有的精神资源,也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它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改造与创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先烈以及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
(三)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魅力,凝练着中华历史智慧,融合着当今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最骄傲,出于对这一精神成果的自信与自豪,我们应该和全世界分享这份精神财富,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让全世界人民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中国的发展活力,理解我国的价值观念。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国虽然有着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但由于文化对外传播起步较晚、方式方法有所欠缺,文化“走出去”并未取得与经济“走出去”和外交工作相匹配的成就。当前,中国文化在“走出去”方面明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中华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过低;二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内容和形式单一;三是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可度偏低。针对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政府主导。文化“走出去”是一项系统性的浩大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文化传播对象的联系和沟通;文化传播内容的甄别和推动;文化安全的维护。从更具体的角度上来讲,政府应该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机会,提供资金、组建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动力。
2.依托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往往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还有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苹果等外国知名品牌的涌入中国,其影响远远超过商业产品本身。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中华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费阅读、请人免费观赏的办法,不仅收效甚微,也无法长久持续。中国必须创造出更多世人喜爱的优质产品,在产品中蕴藏文化,在商业中传递精神。
3.鼓励民间参与。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为此,必须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风采与魅力。
4.协调话语体系。我们要充分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化体系,了解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更要了解他们所接受的中国文化的程度,用对方听得懂、理解得透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只有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才能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争取最大限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5.打造高端平台。文化“走出去”,利用国际主流传媒渠道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口总量和侨民人数都居世界第一的大国,我们要成功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要成功地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发挥争取支持和影响世界的作用,有必要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端文化交流平台。这种高端文化交流平台不仅要能熟练掌握国际文化传播的各种规则,还要能够建立自己的国际标准。
6.借助现代媒体。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参与各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3]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4]周建华.略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3):3-7.
[5]薛玉成.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说与现实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53.
责任编辑:张明明
G124
A
1674-1676(2016)06-0019-05
周建华(1961-),男,湖南祁东人,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