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芳 张艳红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习近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
何玉芳 张艳红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并在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给出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路径;二是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引领青年的道德情操教育,并给出践行的路径;三是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基因,进而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与未来。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样,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高度关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八大前后,多次谈到了这个问题,号召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与路径等多个方面,习近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科学性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4]理想信念是青年人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精神支柱的重要功能、行为的导向功能、心理的激励功能、士气的凝聚功能以及思想行为的调控功能,因而是思想建设的核心。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必要性。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5]建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保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一种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观念要取代旧的、落后的思想、理论、观念,除了取决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外,还取决于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被社会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如果这些新的东西被社会大多数人或主要的阶级所接受,那它们就会化成强大的力量。”[6]
第三,对于中国梦及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具有深刻的科学性。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面貌、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面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本原因则是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和深刻反映,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内在发展规律。“任何一种新的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要在与旧的政治文化内容相对抗中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并不在于这些新的观念、思想、理论所追求的境界,所表达的理想,与旧的相比有多少的高远和宏大,关键在于这些新观念、思想、理论对社会现实反映的深刻程度和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揭示程度。”[6]因而,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认同就是一种科学的信仰,这种科学的信仰必定会在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显示出科学的力量。
(二)习近平给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路径和可靠抓手
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遵循现实路径才能把握内在规律。习近平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路径:
第一,习近平强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信念的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有牢固的信念和持久的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仅能使青年获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把钥匙,也能使得青年获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方法工具,同时,还能使青年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有助于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同一定国家、民族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有助于青年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第二,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规律与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地进行道路和制度选择的历史。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的直接革命行动。这群知识分子在探索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实践中,思想上也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某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个人意志或灵光闪现,也不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个历史状态的随机性跳变,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条道路的选择有其内在驱动力,那就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7]。人民创造了新中国的历史,历史选择了新中国的道路。
第三,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对国情的准确把握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现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青年对国情的深刻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把钥匙,是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是青年“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8]的可靠保证。
(一)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青年要明德至善,践行核心价值观
第一,习近平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性与传统意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强调:“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儒家的德育思想在于追求高尚的品德,革除旧习,勉做新人,到达善的最高境界。习近平通过对儒家教育理想的阐述,引申出当今青年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明德至善,只是形式与内容纳入了当今中国的时代条件和价值内涵。青年要想明德至善,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对于善的追求就是国家的大德,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政治理想;社会对于善的追求就是社会的大德,即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社会导向;个人对于善的追求就是个人的德,即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行为准则。习近平在这里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的重要意义:“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5]
第二,习近平强调了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同志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青春期是青年的思想、政治及道德观念逐步形成并稳固的时期,如果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做深做透,以后的矫正会变得低效且困难。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观点,抓住了青年思想道德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信念,为实现两个百年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青春之我。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需要学习、持存、体悟和承担。道德是—种智慧,给人的生活提供价值和理智的方向,需要去学习;道德是一种信念,与生命一体,需要去体悟持存;道德是一种规范,用以指导、约束人的行为符合价值取向,需要去承担。[9]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需要根据青年的成长规律,遵循科学的培育路径。
第一,从践行主体的角度来看,对青年和少年要区别对待。习近平认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3]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化于心灵。学习英雄榜样,追求高尚思想品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滴水穿石,涵养高尚思想品德。勇于接受批评,知错就改,日新其德,茁壮成长。而青年要从以下四点下功夫:“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5]。
1.习近平告诫青年要勤学。学什么?其实强调青年不仅要学专门知识,更要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青年的学习应是勤学、会学,只有勤学才能会学,学思并重,领会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升华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充满自信。
2.习近平强调青年要修德。修什么德?中国是文明礼仪之帮,文化讲究和谐。所以青年,第一,修公共道德。要文明礼让、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第二,修职业道德,要爱岗敬业、遵守行业规范,信守承诺,服务人民,推动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第三,修家庭美德,要尊老爱幼、互敬互爱、邻里团结,营造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第四,修个人品德,要省察克制、慎独自律、积善成德,有仁爱之心,推己及人的修养。
3.习近平强调青年要明辨。明辨什么?明辨是非即大是大非。面对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青年如何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来统领自己的思想观念呢?习近平指出,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5]。思考分析是为了明辨,明辨是为能正确的抉择。青年明辨的关键,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地坚持“四个自信”,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青年不仅能分辨和抉择,还能勇敢地站出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予以发声、反对,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习近平强调青年要笃实。告诫青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5],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怎样笃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要勇于选择并扎根于艰苦环境,磨炼意志、砥砺品行、增加才干,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然后,滴水可以穿石,成功可以预期。综上所述,勤学是践行的基础,修德是践行的法门,明辨是践行的台阶,笃实是践行的落实。
第二,从培育主体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努力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传授给青年,并播种于心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德行常常比才能、体质更重要,青年若失掉了德行就几乎不可能再恢复,唯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习近平认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5]
教师一直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不负伟大时代的重托,不负高尚职业的良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结合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对青年的学业进行传授与解惑,对青年的思想品德进行示范与引导。讲究工作技巧,遵循认知、接受、认同的心理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人的心灵中,春风化雨,生根发芽。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增进文化自信,青年需要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以审美功能与经世致用并重,寻找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寻找文化基因、精神之源。为此,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3],“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如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繁荣美善的城市文明、长期领先的科技文明。中国历史学者认为,在欧洲资本主义降临之前的二十多个世纪里,中国经济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10];美国历史学者伊恩·莫里斯根据社会发展指数的量化分析,认为中华文明从公元541年到公元1773年[11]领先了西方1232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和博大精深、宽厚务实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执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实践观和“尊亲尚德”的社会观[12]。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多样而统一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风俗制度等,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厚、影响之深远,都是同时代其他国家和民族难以比拟的[10]。“中国传统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发明中四大发现之外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它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官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
第二,增进文化自信,青年需要克服文化学习、交流中的崇洋媚外心理。近代以前,国人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引以为傲;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国人产生了文化自责的心态,开始了反思历史传统的过程,不断寻找文化落后的根源。通过对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学习,谱写了现代中国文化进步的历史,但也产生了文化自卑的心理。极少数人企图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归之于黄色文化,将西方文化归之于蓝色文化,声称海洋文明必将取代大陆文明。本来这两种文明只是地理上的区别,在他们看来,却是文明对愚昧、先进对落后的差别。这就导致那些崇洋媚外的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及强烈的否定情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偏概全、彻底否定。针对文化不自信的现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3]这些讲话也是习近平对青年文化学习、交流过程中“软骨病”现象的回应与批评。
第三,增进文化自信,青年需要领悟时代精神所蕴含的传统基因。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青年只有深刻了解了时代精神中蕴含着的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才能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它的特色体现了对深沉厚实的中华精神的传承,体现了我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很多国家的改革在贫困、动荡的中间蹒跚而行,在崩溃、战乱的边缘徘徊游荡。为什么中国的改革也经历了困难与波折,但依旧前行,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这中间除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外,还有着中华文化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支撑,遇乱世而不溃,逢盛世而思危,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第四,增进文化自信,青年需要辩证地传承历史文化。文化是历史发现的结果,是历史发现的见证。当代青年对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历史的发现,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借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7]唐太宗李世民在悼念丞相魏征时曾留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4]的千古名言,强调了历史的荐今作用。历史不是废墟,是宝库,不能以今天的条件来推演历史的轨迹。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消解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动摇了部分青年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历史有历史的轨迹,历史有历史的逻辑,对历史的继承,应以寻找蕴含真理的思想为目标。合乎逻辑的推演就是以今天的条件代入历史的公式,然后得出超越历史的结论,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
第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寻求规范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表现为义利观、理欲观、德力观、法教观等四个范畴[15]。一般观念认为儒家倡导“重义轻利”、“存天理,灭人欲”、“崇德贱力”和“崇德轻法”的思想,但考察历史上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之后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定是德治与法治、道德与武力、道义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及多元和谐,更多的时代,则是体现了“德义为表,法利为实”的社会治理模式。习近平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5]辩证地考察传统价值观,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实际意义。今天的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今天的治国理政,既强调依法治国,也强调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设计,不仅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具有其历史功能,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当代中国青年的理想人格,也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启示意义。”[16]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塑造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塑造了忧国忧民的理想人格,岳飞的“精忠报国”塑造了忠君报国的理想人格,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塑造了成仁取义的理想人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塑造了百姓爱国的理想人格。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7]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设计,是爱国主义传统深厚持久、代代相传的文化根基。建构和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理想人格的培养方式至今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今天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第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18]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如何才能建立起领先性的思想成果和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如何才能有效解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科技、政治、社会诸领域迅猛发展的事实,如何才能有效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道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化人效果呢?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8]根据记忆科学的理论,“我们意识到的一切经历都会留下永恒的记录”[19]。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有着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和独到的精神追求,如果我们的理论、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反映了时代精神,还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那么,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对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的认可,对于我们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认同,就少了一层屏障和隔膜,多了一层天然的亲近。思想的传播就不再是那么抽象,也不再是那么肤浅。传承历史才会有血脉相连的理论创新,学习历史才会有对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才能达到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理论的自信。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样,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关注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及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在培育方法上给出了科学路径与可靠抓手,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1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对真理的认识必然越来越深刻,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J].党建,2013(7).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永田,王健.恢宏的黄土地:中华文明的礼赞与沉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1]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M].钱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2]何晓明,曹流.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3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5]周安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16]侯怀银.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7]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1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9]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责任编辑:毋斌
G41
A
1674-1676(2016)06-0013-0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当代青年政治态度与党的执政基础研究”(12KDB014)。北京交通大学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资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研究”(L13JB00120)。
何玉芳(1964-),女,黑龙江饶河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文化变迁、政治态度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张艳红(1972-),女,湖南岳阳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治教育、法律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