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研究

2016-04-11 03:25:33叶云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叶云佳



★教育研究★

区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研究

叶云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载体居于重要地位,它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或文化本身,其内在的价值导向性和外在的社会普遍性为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根据和条件。本文从区域文化精神品格、区域文化物质表象和区域制度文化三方面论述区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并就其在高校的实践运用方面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 】区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e Yunjia

【Abstract】The carrier takes a grea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so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mak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Regional culture, as culture components or even culture itself,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its inherent value guidance and explicit popularity.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from three aspects: spiritual character, material representation, and system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进行,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或文化本身,其内在的价值导向性和外在的社会普遍性为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根据和条件。同时,以区域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区域文化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运用,利于区域文化自身的发展。

一、区域文化的内涵

广义上,任何人类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中产生的。狭义上,区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并不断发展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主要表现为具有浓重区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文化特质。”[1]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尽管区域的行政建制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地域界限依然明显。各区域文化都带着显然的历史地理特征,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区域文化是区域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本文将其分为区域文化精神品格、物质表象和制度文化三个部分,从内在品格到外在表象分析区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区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区域文化的精神品格是大学生品德建构的内在环境和人才培养的文化背景。文化的精神品格乃是每一种文化的根本,是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意义所在。一定历史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区域文化,也首先是以这种精神品格得以形成,且在漫长的历史荡涤中趋于固定和完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区域文化的精神品格在“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有“近水楼台”的先导作用。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是在特定的区域中生活,以一定的区域文化为教育背景,本身便长期受到区域文化无形的熏陶,自然形成特定区域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将区域优秀的文化品格与马克思主义观念相融合,更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理念。

区域文化的物质表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和教育平台。区域文化物质表象一般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文性物质资源。自然物质资源是指以自然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所有物质文化资源,如山川河流、崖壁大漠、海洋湖泊、峡谷丛林等。无论是何种特点的自然风光,都必然可以提炼出其文化特点和精神导向,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形成上有内在的耦合,并且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自然物质资源的审美性在塑造人的品格上本身就具有“移情”作用。人文性物质资源是指以人为文化主体,人为创造的或与人的生活、生产、事迹、思想直接相关联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它是在历史浪潮中积淀下来的某种精神的象征。无论是自然物质资源还是人文性物质资源,它们都以实体的形式展现,真实具体,形象可感,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的有效资源。

区域制度文化可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区域制度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区域文化在民间最直接的表现。民风、民俗是千百年来区域内民众共同的信仰和联系的纽带,是生活在区域内的人们不约而同自觉遵守的制度,带着民间最真挚的气息,它很容易影响和感染生活在此的人们。区域制度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内容,将区域制度文化的积极因素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运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和民俗活动,利用民风、民俗覆盖面广泛、影响力深远的特点,必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当然,区域文化的精神品格、物质表象、制度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才是区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

三、区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教育主体对区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区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前提。区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潜在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历史内涵的深度,影响力的强度,还取决于它在教育中的可借鉴性以及被教育者掌握的程度。[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3]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效。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认识程度的日益提高,区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较强的关注,对区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由于区域文化的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对区域文化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尤其是区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运用更是亟待推进,不容忽视。

将区域文化和思政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是区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利措施。一是将区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本质要求,在这点上区域文化不管从物质文化层面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上都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支持。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发生在本区域的有关爱国主义的事迹和人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如创新意识的培养,佐以对区域文化包容性、创新性内涵的讲述,也能更贴近学生的潜意识和实际经验,更好地取得学生的认同。二是区域文化相关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高校对区域文化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很多高校都设置有本地区域文化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设计为对本区域文化的历史学和文化学意义的阐释。如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区域文化课程的设定,那么在让学生对区域文化进行文化了解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培养的视角编写区域文化教材,是区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思政理论课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具有权威性和完整性,但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统一,也使得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可能在统编教材中一一涉及,那么发掘区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就需要各个区域的思政工作者的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编写区域文化教材,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对区域文化文化意义的提升。首先,在不改变统编教材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指导进行区域文化补充教材的编写,形成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化教材;其次,针对统编教材的具体章节或部分,进行区域文化相应材料的整理和汇编,形成教学辅助讲义,丰富和强化统编教材的内容,提升教学成效;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角度出发,编写区域文化专题教育教材,用于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思想品格塑造时更具直接意义。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之路,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区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关键环节。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为自我选择、判断、接受和创造的自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不能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因为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对世界和人生有自我的认知,对由外而内的教育带着怀疑和抗拒的心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突出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3]以实践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与区域文化的真实接触和切身体验中建构、发展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将理论学习融合在实践探索中,“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4]。第一,扎实推进大学生课余社会实践,尤其重视大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迹、博物馆、工厂企业、乡镇社区、自然美景等等,并形成调查报告或游记感悟,在区域文化的感染下完成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建构;第二,依托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等项目,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对区域文化进行研究或进行区域特色项目的开发,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对区域文化或区域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的精髓和品格,体会区域文化精神的魅力和伟大,实现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第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力度。高校本身应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的责任,应融合区域文化进行校园文化的建构。在大学生主体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取材区域文化可大大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如举行区域特色的节庆活动、区域重大历史事件或先进人物的纪念活动、以区域文化为素材或背景的表演创作活动,等等,在活动的策划、准备、实施、总结的一系列环节中,融合了教育对象的主观创造性,可较好发挥区域文化隐性教育的作用。

另一方面,以区域文化典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与其他的教育资源相比较,区域文化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区域文化的精神品格外化为了具体的物质表象,使得区域文化内涵不是空洞的,而是物有所指的、带着鲜活生命力的。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不仅包括历史遗迹、革命旧址、名人故居、文化风俗馆等传统文化典范,还包括工业园区、农村示范基地、新型社区等各类现代化示范工程,既发扬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又以区域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性引领青年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实践教学场所。

区域文化是各区域高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同区域应根据本地区区域文化的特点和有效价值,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年第2期,p292

[2]杨斌、范玲玲.区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三峡区域文化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p130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p236、p238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责任编辑:王鹤艳]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2014年德育研究课题——“巴蜀文化在川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Y201413。)

作者简介:叶云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四川南充,邮编:637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1-0085-04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38:50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2:07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