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骞
学校何以会出现“花瓶”设施?
■程骞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花瓶”设施有何必要》的评论,文中写道,一所普通乡村学校,学生不足600人,“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文化长廊,然而这座长廊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只是上级来检查时才会将版面内容更新一下。
的确,不少学校存在着“面子”工程和“花瓶”设施,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办学资金,损害了学校形象,也破坏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和教育自身。其实,“面子”工程和“花瓶”设施的出现,既有学校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在指导、监管、督查、评价学校时导向跑偏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看,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办学指导思想、管理和育人理念有偏差。仅仅为“面子”、“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凸显了办学基本思想的失当。比如,造价不菲的文化长廊、高档宣传栏、文化橱窗等设施平时基本处于废置状态,等到上级要来检查时才焕然一新,只是借此体现办学设施的“高大上”及学校的某个特色。仅是为应付检查,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服务学生,提升办学质量。有些工程和设施是依据国家标准所必需具备的,但实际使用中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比如,学校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劳技教室、心理咨询室、美术教室等,建设配备完通过验收之后,因学校未开足课程就被闲置了;也有的学校为节约资金、怕耗材,怕物品损坏或为减少管理上的麻烦,干脆让这些功能教室处于休眠状态;还有的也因校长太“个性”,仅凭自己爱好去造假山、建喷泉、立雕塑、种不适合本地生长的花木等,造成不少浪费。
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不切实际的“运动式”学校建设或评比活动促成了一批面子工程出现。比如,有些地方搞的校园文化建设、星级校园评比等活动,迫使学校一窝蜂地建造了一大批中看不中用的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室内外装修等投资也开支过度。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的指导、督查、评价等方面,只重视了教学成绩而忽视或弱化了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指标是片面的。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一向十分重视检查学校微机教室上机率、图书借阅率、艺体开课率等,并纳入对学校的全面考评,那么微机室、图书阅览室、艺体场馆自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成为“花瓶”般的摆设。
弄清“面子”工程、“花瓶”设施出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方可减少此种不正常现象。首先,要求学校端正办学思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添置的所有设施务求真正是有利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的重大决策,尤其是花钱较多的工程建设等事情,能进行充分的民主决策并发挥好教代会、家委会等机构的监督、议事作用。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也须顺应学校管办评分离的大趋势,少些“长官意志”和不当的行政干预,多些尊重办学规律、教育规律的科学指导和监管,要严禁所辖学校“面子”工程上马;同时,有力督促学校发挥好现有设施的作用,履行好教育主管部门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