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刘广真
托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刘广真
我园注重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每个班都有着不同的培养内容,各班都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涉及的内容很多,对于托班幼儿来说主要包括进餐、盥洗、如厕、着装、睡眠等方面。现将部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建议对策与大家共同分享。
㈠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托班幼儿有了想做事的意向,但这只是不经意的意识,高兴就做,不高兴了就不做。老师和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并可以逐渐地不依赖别人。比如进餐时,父母和老师就要向孩子讲明白——“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大人喂了,要学会自己吃饭”,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吃饭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必须自己吃”。
㈡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自己该做的事情
孩子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但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老师和家长应当及时给幼儿指出哪些是他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吃饭、洗脸、穿脱衣裤等。但尽量不要一次要求过多,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由于惧怕而不敢积极努力去尝试。在幼儿园中,托班幼儿的多数自我服务能力都是在一日常规活动中获得的,对其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一日常规活动的每时每刻,因此,老师应在一日常规活动中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意识地给孩子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为孩子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㈢放开双手让幼儿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
在家里,父母应适当给孩子分配一些任务,安排一些能使孩子成功的情境,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比如妈妈在择菜、洗碗筷时,孩子可能会有兴趣地过去“帮忙”,但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家长不能只担心孩子会添麻烦、帮倒忙,如不小心打破了碗,撒了一地的水等,这时,家长应多鼓励,尽量避免指责埋怨孩子,以保护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的独生子女可以称作是家中的“小太阳”,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家长们几乎包办替代孩子的所有事情,这样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并且使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心理。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不要替代他。”也就是说不要让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爱”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负担,成为束缚孩子手脚的绳索。
在班里,托班幼儿老师可以每天安排小值日生,可以是一位小男生和一位小女生,让他们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给自然角的花儿浇水;餐前帮配班老师一起擦桌子,分餐盘、小勺等,让孩子体验自己动手带来的乐趣。
幼儿的成长与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在幼儿园,幼儿老师应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从而调动其参与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㈠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根据托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培养目标,幼儿老师可以制作与目标相适应的玩教具投放到活动区中。例如:在活动区中投放一些矿泉水瓶让幼儿练习拧拧、盖盖,还可放置用易拉罐制成的“罐娃娃”和绿豆、花生、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戴帽等,在操作中使其自我服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㈡在鼓励表扬中强化幼儿自我服务行为
教师在活动中应采取多种恰当的非语言行为与幼儿交流互动,如爱抚、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行为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关爱,为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比如:在让托班幼儿学习洗小手时,结合孩子都喜欢被表扬和奖励的特点,给小手洗得最干净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或“五角星”,再微笑着对他说:“嘿,嘿,你真棒!继续努力会更棒!”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其他孩子们便会认真地学习,小手自然就洗得干干净净、香喷喷的了。
㈠游戏中练习
游戏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老师可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以游戏为载体,利用角色游戏、情景表演等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现在较为常用的幼儿自我服务游戏分为两种:一种是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另一种则是竞赛性游戏。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如“教布娃娃吃饭”、 “给布娃娃穿衣服”、“给小花狗洗脸”等。这类游戏用拟人化的手段构思情节来巩固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增强自我服务意识;竞赛性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自我服务能力,培养自理和竞赛精神,常用的有穿脱衣服、穿脱鞋袜、叠自己的小被子等比赛。这样变讲道理、说教的方式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既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能力,初步形成各种自我服务能力。
㈡儿歌诵读法
儿歌简洁、凝练、节奏性强、琅琅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是幼儿园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形式,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养成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健康教育的儿歌、儿童诗是根据幼儿心理特点,用拟人化、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讲述健康的知识,儿歌或儿童诗都可以配曲、配动作。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洗手时不弄湿衣袖,可以这样教幼儿记住卷袖口的方法:“白衣袖,花衣袖,洗手前,先卷袖,莫让水滴沾袖口,一二三,快卷袖”。为了教会孩子们穿脱衣服,可以边唱边教《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穿脱衣服。又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这样能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用儿歌的形式,会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很快地掌握和巩固这些技能要领,并饶有兴趣地独立去做好。
㈢示范讲解教会幼儿
幼儿,尤其是托班的幼儿,对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帮助幼儿对概念形成正确、清楚的认识,再加上动作的示范和演示,可照顾到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让他们进行有效的模仿。例如,在培养托班幼儿穿脱衣能力的训练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蒙台梭利衣饰架向幼儿逐一进行展示,也可以挑选能正确穿脱衣物的大班幼儿,让大班幼儿给托班幼儿作示范,教师在一旁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幼儿形成明确清晰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多次进行练习,幼儿就能学会初步的穿脱衣能力。
㈣图示指导幼儿
将穿脱衣服、洗手等的顺序,贴在墙面上,这样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巩固穿脱衣服、洗手等的顺序和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逐渐习得、不断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更应该密切配合,为幼儿提供自我服务的空间,在同步的教授、指导、协助、监督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