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

2016-04-11 02:39艾红玲
社科纵横 2016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艾红玲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90)

·教育改革研究·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

艾红玲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9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现实的问题,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重复和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也有积极的帮助。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要建立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之上,“转化”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度”,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以满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意义

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依据这一文件精神,近年来,本院思政部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绩,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与好评。本文基于教改经验和教学实践,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意义以及基本要求相关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教材体系指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系统,它是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标准的载体系统。教学体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过程。[1]教材体系以文字为其主要载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与“学什么”;教学体系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主要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就是教师能动地对教材体系再创造的过程,将教材知识理论体系外化为学生所掌握的过程。[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则是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用何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因此,如何将教材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教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3]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将静态的教材体系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尤为必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也决定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非常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比较特殊,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主要目的。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照本宣科,显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征不相符,更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既能消化吸收教材体系中的主要精神,又能达到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十分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效果不好、教材针对性不强以及内容重复过多等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现实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和深奥,学生要想充分领会和把握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大多是理论性质的阐述,和实际联系较少,更不能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死搬硬套教材,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来转化和充实教学内容体系,致使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实际,那么,思政课程对大学生很难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要想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可通过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合理转换,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他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地选择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切实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答疑解惑,启发大学生理性思维,正确选择。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教育难以深入学生内心的尴尬局面,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还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思政课教材存在的滞后性问题。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差不多2—3年都要修订一次,教材的内容会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所调整,这样既保证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能够为教师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但是,即便是最新的教材,也存在滞后性,因为编写出版教材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避免地使教材内容相对陈旧。那么,通过实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可以克服教材滞后性这一问题。在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随时关注社会现实发生的重大变化,把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新政策、新变化,及时地补充到教学体系中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贴近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二)有助于解决目前教材存在的重复和过度压缩等问题。目前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存在内容重复、交叉和过度压缩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为了保证各自课程教材的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的内容。目前,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首先,不同课程之间有重复。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章中的内容有重复。《概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与《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上有重复。再如《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都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内容。其次,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内部内容也有很多重复之处,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第四目“增强国防观念”与第五目“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有重复。最后,与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也有重复之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关于“商品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章节内容存在着交叉重复现象。《基础》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实现、坚持集体主义取向等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有重复。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如果不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面面俱到,重复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除了内容重复交叉之外,教材某些章节的内容也存在过度压缩的问题,如《基础》中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和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部分,内容压缩得非常大。应该说法律与道德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教材的分量显然没有体现出二者同等重要。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改革有效地加以解决。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之上,根据每门思政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取舍,突出重点,合理删减和补充相应的内容。对于一些内容涉及到某一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采取完全删除的方式不太合适,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采取“此详彼略”的方式来安排,从而降低和避免无谓的重复。另外,如果课时充足,也可以将重复的内容换成不同的角度的来阐述,让同学们通过新颖的角度来理解和思考问题,降低重复性,提升吸引力。同样,对于教材中过度压缩的内容,可以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加以丰富和扩充,适当增加课时,充实教学内容。采取合理地转化手段和转化方式,对解决教材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和过度压缩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有助于弥补教材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较为特殊,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国家规定各高校必须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有关人员统一编写的教材。这样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内容是统一和固定的,这对于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强化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生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统编教材的普遍性很难适应各类学校的特殊性需要。另外,统编教材也没有兼顾到大学生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的转化,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缺乏个性化的不足。例如,在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可融入一些地方文化资源,把当地的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同学们既感到熟悉、亲切,又觉得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易于被学生接受,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和知识背景,来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体系必须以教材体系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不能脱离和违背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需要而构建的理论体系,而教学体系是教师根据教材而构建的实际教学内容的体系。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实现方式。”[4]教材体系在向专题教学转化的过程中,其内容必然有所调整,但在调整时,应坚持以教材为基础,以大纲为根本,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教材的基本观点进行规避、削弱甚至歪曲。教学体系必须严格贯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精神,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的教学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严谨、观点明确,因此,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在教材体系之上,决不能脱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无论怎么变化,但都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教材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论”[5]。教学体系可以突出个性化,但不能背离教材的核心思想,教学体系必须和教材体系目标保持一致性。

(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状况与需求。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理有效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国家统编教材体系是面向全国所有高校的,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高职院校,都是统一的,但是,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是有差异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院校学生的差异性。例如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一本和二本学生相比,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重视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总体较差、理论水平相对较弱等。全国统编教材,理论性强和权威性高,但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深奥难懂。因此,在构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体系时,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稍稍降低理论深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理论思维能力。

学生的知识背景也是构建教学体系时应考虑到的因素。通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班是按照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的几个小班组成的,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不同,有文史、理工、艺术类之分。在同一个课堂中,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文史类专业学生反映知识点重复率太高,理工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则反映讲的太粗略听不懂。如果分班时能考虑到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将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教师能更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对思政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还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具有把握课程效果的能力和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从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要求。

(四)把握“转化”的“度”。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转化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手段的选用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容易走入误区,因此,在转化的过程应该做到适度。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照本宣科”失去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意义,达不到转化的效果;而随意“转化”,背离教材,教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或着学生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这种做法显然是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社会现实,但并不意味着这类课程可以像八卦新闻那样五花八门、追新猎奇。第二,过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有些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过分强调课堂气氛的热烈和学生参与互动,甚至组织一些和课程联系不是很紧密的辩论、游戏等,来调动气氛,活跃课堂,一味迎合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热热闹闹的背后,没有完成教学目的,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这样的“转化”也是不成功的。第三,教学语言不恰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学术权威性、内容严肃性、体系规范性的特点,在转化过程中,既要避免对教材体系的完全“复制”,又要避免出现那种用庸俗浅薄甚至是恶搞的话语来解读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适时穿插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疲惫感,使其在欢声笑语中愉悦地理解并接受教学内容。但要一定把握合适的度,教学语言不能过于庸俗浅薄,更不能宣扬与主流价值取向相违背的内容,抹杀课程的政治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和反感,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失去开设了思政课意义,达不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但是,转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转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教材,领会精神,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为了转化而转化,失去“转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瞿敬平,邓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育与职业,2012(9):148-149.

[2]杨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40-42.

[3]姚小玲.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1):46-47.

[4]于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J].航海教育研究,2012(3):74-77.

[5]丁康.高职“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8):65-68.

G641

A

1007-9106(2016)12-0155-04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团队”成果。

艾红玲(1973—),女,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