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明 苏建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论基础*
黄云明 苏建
[内容提要]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概念。劳动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资本为本位,劳动被资本压抑,劳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劳动为本位,社会主义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或者叫作劳动人道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依据应是劳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应建立在劳动人道主义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体论;劳动;劳动神圣
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内在伦理依据,是人类行为的指导性观念,也是人们精神动力的根本源泉。价值观作用的发挥,以人能够将价值观内化于心为前提。价值观内化于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运用逻辑力量进行理性说服,也可以运用形象力量达到情感悦纳,更有效的方式则是理性与非理性融会形成人自觉行为的理想信念。确立价值观的本体论依据是价值观实现内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宋明理学(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给自己确定的核心任务都是为儒家伦理价值观确立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在他们看来,没有本体论依据的价值观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论依据,是当前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上,学者们以反思深受苏联《联共党史·四章二节》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为切入点,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概念不是物质,而是人们的生产实践,即劳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从物质本体论发展为实践本体论,进而被确立为劳动本体论。事实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自己的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关系时也曾强调:“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历史活动。”[1]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既不同于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也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它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以客观物质为本体,唯心主义者以主观精神为本体,不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其本体论都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设置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注定了他们都既不能很好地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主观世界,特别是不能真正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秘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2]503-50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就是因为其哲学的本体论概念既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也不是纯粹主观的精神,而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即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即劳动。劳动本体论弥合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鸿沟,劳动哲学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发展,而且能够科学地解释人类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指导人们真正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本体论。对此有学者提出:“用始自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哲学研究范式衡量,马克思围绕劳动而来的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实际是人类思想上的全新哲学本体论,即劳动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并未明确指出自己的劳动观就是劳动哲学本体论,但把他有关劳动的思想加以梳理和综合便可发现,马克思文献中存在劳动哲学本体论思想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从基于经验事实而来的归纳角度看问题,劳动哲学本体论抽象层次最高,处于理论内容的最上端;从理论形态存在的角度看问题,劳动哲学本体论又处于最底层,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他理论因素都基于它而来,以它为自己的哲学依据。劳动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最精华性的逻辑凝结。”[3]我们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本体论,是因为马克思从劳动出发建构了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观。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
其一,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而不是从主体出发,把世界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从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即劳动出发认识世界,世界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而是劳动的对象,自然作为劳动的对象,是人化的自然,劳动实践对象之外的自然,对于人来说没有意义。以往的唯物主义单纯从客观世界出发,世界变成脱离人的僵死的世界、没有能动性的世界。所以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2]499
世界观就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劳动本体论为其劳动哲学方法论奠定了基础。从劳动出发认识世界,其方法论必然是劳动辩证法。当然,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也是其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的结果。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205可见,马克思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劳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哲学的本体概念和核心概念,建构了自己的劳动辩证法思想。也就是说,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只是人的主观精神运动的规律;在马克思这里,辩证法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规律,是劳动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突出特点是实践辩证法或劳动辩证法,没有实践、没有劳动,就没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更没有辩证法。
通观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几乎没有系统地阐述其本体论和方法论哲学,但是他在认识社会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贯彻了劳动本体论和劳动辩证法,这种社会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准确地说是劳动历史观。马克思的劳动历史观超越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从实践、劳动出发,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出发认识世界,真正解释了世界的秘密。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505-506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历来强调从劳动出发,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中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强调真理与价值、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其二,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归宿。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以往的唯物主义只是想解释世界,所以把世界理解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马克思创立自己哲学体系的目的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是要改变世界。马克思就是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不幸境遇,认为劳动者遭受这种不幸境遇是不公平的,所以,他要改变世界,改变劳动者不幸的命运,消除劳动异化,使劳动回归为人的本性活动。马克思在劳动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劳动者提供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为全人类勾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建构在劳动哲学基础上的,是以劳动神圣作为社会伦理追求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旨归就是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劳动者的社会。
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以私有财产为本位,一切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建设以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不受侵害为前提、为核心,占有财富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这种价值体系必然导致资本压抑劳动、劳动异化、劳动者畸形发展。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为自己建造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劳动神圣、劳动者神圣。
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制度。这种政治经济制度从表面看来,突出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人人享有自由权利,但是这种平等往往是形式上的、抽象的平等。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自由权利都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独立存在。而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将人们享有自由权利的物质基础作为人们获得权利的基础,而是把它作为自由权利的核心,社会制度以尊重和保证个人的私有财产权为核心价值导向,其结果是谁掌握私有财产所有权,谁就有自由。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追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他们生产的产品越多,自己占有的财富就越少,就越被自己生产的产品奴役。马克思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15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方式,而是扭曲劳动者的手段,马克思说:“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呆痴。”[2]158-15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没有创造的快乐,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感受到的是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的原因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说:“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2]165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是被资本家强迫的,工人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除了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其他都被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拥有私有财产,不劳动,却占有和享受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原因也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因此,资本主义应该被推翻。而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应该是消除劳动异化,还原劳动的本来状态,实现人性复归的社会。因此,用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应是劳动人道主义,或曰劳动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属性。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劳动者。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本位,社会主体是资本的占有者,也就是资本家。没有私有财产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社会地位,是被压迫、被剥削、受奴役的阶级,不是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社会以劳动为本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社会大多数成员成为平等的劳动者,劳动者翻身当家做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异化基本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国家协调处理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应该充分保障各不同社会阶层的劳动者的利益,同时保证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利益分配不是过分悬殊,协调处理社会成员的关系必须以和谐统一的思维为指导,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内在凝聚力为目标。
其二,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表现为劳动行为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人的本质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逐步消除劳动异化的历史过程。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已经被消灭,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基本消除,但是劳动行为异化、劳动产品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进一步消除劳动异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任务。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劳动神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劳动本体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劳动异化。可以说,劳动本体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如果从劳动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神圣、劳动者神圣就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将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论基础,就是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劳动人道主义,坚持从劳动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念。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指导国家发展的价值观念。①富强就是国富民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富强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从劳动出发理解和践行富强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强调通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实现富强,更要强调通过劳动创新实现富强,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依靠对海外落后民族的资源掠夺来获取物质财富,而是强调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要逐步克服劳动产品异化,经济发展、物质财富丰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但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目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将富强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更不能使富强凌驾于其他价值追求之上。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中,要倡导节制,克制物质欲望的膨胀,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限定在理性需求的范围内。②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就是广大劳动者,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工人农民,也包括进行精神财富创造的广大知识分子,还包括所有的社会管理者和资产经营者。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各阶层劳动者当家做主,国家应该充分尊重各阶层劳动者的利益,给予各阶层劳动者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并为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所属社会阶层提供上升渠道。③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就。文明进步的标准是文化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明的尺度和目的。资本主义文明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文明取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劳动异化、人的畸形发展。社会主义文明要逐步消灭劳动异化,不断开拓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劳动者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根本尺度。④和谐是社会成员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社会主义消灭了人与人的异化,为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和谐作为价值观,要求用合作统一的意识对待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放弃革命时期对立斗争的革命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30年的重大教训之一就是将指导革命的斗争哲学沿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就是要将和谐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劳动者和谐共处,但是和谐共处不是消除劳动者的彼此差异,不是平均地享有社会权益,而是要尊重劳动,确定以劳动质量和数量的差异为社会权益分配的基础,劳动者在承认劳动差异的基础上和睦相处。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价值观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被倡导。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资本主义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们建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不是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哲学为基础,不是以物质财富特别是私有财产作为社会本体,而是以劳动为本体,从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出发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①自由从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理解,其基本含义就是权利,国家赋予公民什么样的权利,公民就拥有什么样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制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充分保障资本所有者的权利,其核心是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劳动者,国家制度设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害。②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公正都是社会成员应该获得的最基本的权利,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所谓社会公正指的是社会利益依据利润、地租和工资的方式进行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则是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公正更多地强调的是按劳动分配。③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要依赖法律,以法治的方式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平等和公正,但是资本主义法律保障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社会主义法律保障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该秉承的价值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几乎是历代社会不同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但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赋予这些价值观念不同的内涵。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成员表现自己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方式就是勤奋劳动。②劳动者要把自己的劳动特别是职业劳动作为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式,劳动者不仅要把职业劳动作为自己社会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也要把它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只有赋予职业劳动以神圣崇高的价值,才能够培养真正的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敬业的内在伦理依据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神圣是劳动者敬业精神的内在源泉,而且敬业本身也体现为劳动神圣。③诚信和友善是更宽泛的伦理概念。它们是人们在一切社会生活中都应该坚持的伦理价值观。但在劳动关系处理中坚持诚信和友善应该是基础。因为劳动关系是最一般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是价值观的形而上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本体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劳动人道主义,或曰劳动社会主义。因此,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应是劳动本体论。从马克思主义劳动本体论出发,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首先强调的就是劳动神圣,即将“劳动神圣”落实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设计中,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是从劳动出发,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宫敬才.“两大发现”还是“七大发现”(下)——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思想史考察[J].学术月刊,2011(10):48-56.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02).
(编辑:杨峻岭)
黄云明,哲学博士,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苏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的伦理研究”(课题号:HB15ZX0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