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思,李淑杰,范晓锋,李青山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吉林 长春130061)
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陈思,李淑杰,范晓锋,李青山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吉林 长春130061)
[摘要]以长春市15所高校为评价对象,依托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通过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春市高校土地利用集约情况及其空间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集约水平来看,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较高,少数高校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从空间上看,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在空间上大体呈现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城市边缘区域衰减趋势;其次,在城市中心一环以内,受经济区位和城市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情况适中;第三,以南湖为中心,在长春市二环边缘的学校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第四,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内高校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该区是长春高校教育用地挖潜的主要区域.
[关键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长春市
高校教育用地作为城市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日益显著,它不仅与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还关系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土地需求的急剧增加,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对整个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资源的整合,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用地需求旺盛,开发扩张态势迅猛,院校合并、快速扩大招生、基本建设规模加大、办学条件提高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一系列的高校用地问题不断地突现.[2-5]高校教育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并且普遍超标、大学城或高教园区建设遍地开花、高校违法违规利用土地现象非常严重、高校土地利用不当导致普遍债务缠身[6]、高校用地强调发展轻视规范、管理基础薄弱[7]等问题受到政府、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与管理成为中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本文选取长春市教育部直属和地方所属的15所全日制高校为例,突出GIS方法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空间差异分析相结合,探索了适用于市级以上的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情况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能够全方位地展示长春市市域内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分布情况,为教育用地规模挖潜、布局优化、国家制定宏观土地政策及相关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选取长春市中心城区内教育部直属和地方所属的15所高校,参评对象中综合院校2所(吉林大学、长春大学),师范类院校2所(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理工院校4所(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长春工程学院),财经院校2所(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工商学院),政法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各1所.总用地面积1 515.16 hm2,其中已建成土地面积为1 301.49 hm2,未建成土地面积为154.55 hm2,不可建设土地面积为59.12 hm2(见图1).
图1 研究对象空间分布示意图
2数据来源
通过对15所高校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基建处、资产处、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的调研,获取包括在校各类师生人数以及土地审批及调整情况等基础数据信息;通过对长春市国土资源局地籍处、利用处、规划处,长春市土地测绘院以及长春市规划局等部门的调研获取研究对象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资料,包括遥感影像图、地籍图、地形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评价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
3评价过程
3.1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在建立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时,充分考虑教育用地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并突出教育用地的基本职能和特性.基于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根据评价单元的空间层次,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3个角度通过8项指标分别表征教育用地土地利用充分化、结构合理化、布局紧凑化的程度.
本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特尔斐法是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的技巧,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8],通过3轮的专家打分与统计,确定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的评价体系和各项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
3.2指标标准化
表2 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标准化结果表
续表2
3.3综合评价指数
(1) 目标分值计算
土地利用集约度各目标分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Fi为i目标的集约度分值;Sij为i目标j指标的实现度分值;wij为i目标j指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
(2) 集约度分值计算
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F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Fi为i目标的集约度分值;wi为i目标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n为目标个数.
4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是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本文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主要参照目前国家现有的标准和指标,如:《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普通高校建筑规划指标》《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及地方标准,结合高校规模及类型,并综合考虑在校学生规模、学科门类设置、办学特点、发展趋势等多个因素[9],最后通过目标值法、极值法、经验借鉴法、趋势预测法等4种途径,建立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值参考体系,结果如表3.
表3 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值参考体系
5评价结果与分析
5.1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结果分析
作为公益性用地,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的效益实质在于校园内部的环境效益、外部的社会效益以及高校科技创新所带动的经济效益,并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基本职能表现出来.[10]基于上述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到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结果(见图2).
a土地利用程度结果
b土地利用结构结果
c土地利用强度结果
d总分值结果
(1) 总体来看,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较高.在参评的15所高校中,集约度≥95分的有2所,占13.33%;集约度85~95分的有7所,占46.67%;集约度75~85分的有4所,占26.67%;集约度≤75分的有2所,占13.33%.集约度分值最高的吉林艺术学院(99.81分)和集约度分值最低的吉林农业大学(69.58分),差值高达30分,表明高校之间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差距显著.集约度分值降低的原因除了由于高校规模、历史沿革、类型层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外;另一个原因是部分高校如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分别在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开北区建立了新校区,这些新建的校舍用地面积较大,由于新校园建设时间较短,新校区内部分功能尚未健全,致使土地开发利用不充分,影响了教育用地的集约水平.
(2) 在土地利用程度方面,除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外,其余高校均高于90分,土地开发利用充分.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由于易地重建,土地开发在资金与时间上的沉淀性,决定了新校区建设的阶段性,因而土地开发程度相对滞后.
(3)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只有4所高校高于85分.吉林艺术学院土地利用结构分值最高为100分,吉林大学最低56.30分,吉林警察学院次之57.39分.集中绿化用地占地过多是大部分高校分数较低的原因;此外吉林农业大学由于其专业对实习专门用地的要求导致其校舍建筑用地率过低,也是这类特殊高校土地利用结构分值较低的原因.
(4) 在土地利用强度方面,受高校类型、规模层次、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除了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大学外,其余高校均高于75分,说明长春市教育用地土地利用强度整体水平较高,高校校舍建筑用地的综合利用强度较高,校舍建筑用地的平面利用状况较好,在校学生平均校舍利用状况等均较好.
5.2高校教育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分析
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聚类分析对长春市教育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数进行了归类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掌握了土地集约度的区域差异性,确定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横向对比平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长春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划分为4类,结果见图3.
图3 聚类分析结果
从聚类分析结果看,第一类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学校是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第二类较集约的是吉林工商学院、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第三类土地利用集约度适度的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吉林大学、吉林警察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第四类土地利用集约不充分的是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将聚类结果结合长春市四环分布图,应用ArcGIS软件叠加得出了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见图4.
从空间整体上看,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大体呈现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城市边缘区域衰减的趋势,这一结果符合长春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充分体现了高校教育用地作为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用地的发展情况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情况具有一致性.
从集约程度的空间分布来看,第一类集约利用程度最高的学校主要位于长春市西南部位二环以里,围绕在南湖附近,地处长春市朝阳区,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除此之外,建校历史长加上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也是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第二类集约程度较高的学校,成“L” 型分布在市区中部以西、以南,三环以里一环以外,以南湖的正南方最为密集.这部分地区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和绿园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强度高,土地资源紧张,高校教育用地受城市用地状况影响,集约程度较高.
第三类集约利用程度适度也是所占比例最高的高校,分布比较分散,少数分布在市区一环以里,其余呈“环形”分布在三环边缘.其中在一环以里的高校主要是建校时间比较早,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和办学要求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用地结构,虽然集约利用程度较一些高校低,但是没有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校园内部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其余高校由于分布在三环边缘地区,人口密度以及经济强度都要较中心城区低.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摊大饼”的现象,高校在这一区域不断扩大校园面积甚至不惜建立新校区去满足扩招的教学需求,而忽视校园内部用地结构的紧凑性,导致这部分高校集约利用程度下降.
第四类利用程度较低的学校全部分布在净月地区,多数为具有特殊性质的农业院校和建校时间相对较晚的高校.由于所处地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这些校区较少受到城市扩展用地紧张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利用地域优势,并出于校园景观和环境的需求,致使校园内部绿化用地面积过大,集约程度下降.从各项评价指标的表现来看,净月地区是长春高校教育用地挖潜的主要区域.
图4 长春市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分布
6结论与建议
(1) 评价结果表明,长春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各高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易地重建,由于土地开发与资金的时效性,致使土地开发利用的充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土地利用强度的紧凑性不足,影响了教育用地的集约水平;二是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用地功能上的反映,如吉林农业大学由于实习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在土地利用结构与强度上失分较多,导致集约水平下降;三是高校教育用地的历史性,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而全、小而全”建设理念在土地利用结构上的反映,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用地结构上均存在不同规模的附属建筑用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2) 随着长春市城市化进程,高校的空间区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吉林工商学院、长春工业大学目前处于长春市核心区域,吉林艺术学院处于商服中心区域,高校空间拓展受限,应配合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通过新建校区或易地重建等方式,改善学校教学与科研环境条件.同时城市发展将原本处于市郊的农学实习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域之内,应通过土地置换,进入长春市土地储备库,实现二次开发,提高长春市高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3) 长春高校教育用地扩展潜力主要集中在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校,高校教育用地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集中在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吉林财经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是长春高校教育用地利用强度和承载强度进一步需要提升的重点区域,这是由于校区发展的阶段性导致的.对于成熟的老校区,土地利用程度一般都较高;对于新校区而言,学校仍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中,因此高校教育用地状况与高校建设周期有关.
(4) 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不只是着眼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控制校园规模,更应该在兼顾校园环境、生态融合以及人的需求前提下,考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价值体现.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应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优化用地功能与布局,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用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1]谭术魁,周蔓.武汉地区高校对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响应[J].资源科学,2012,34(1):143-149.
[2]舒婷.研究型大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1:3-19.
[3]刘新卫.高校用地,管理从哪做起[J].中国土地,2008(3):36-37.
[4]诺苏.整治和规范高校用地势在必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3):1-2.
[5]上官琳.我国大学城开发现状及开发运作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4-10.
[6]刘新卫.高校土地利用问题与综合整治对策[J].国土资源情报,2007(4):13-18.
[7]王毅.浅谈高校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江科技,2007(8):59-59.
[8]孙国翰.成都市高校土地利用状况及集约利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10-23.
[9]覃莉,陶晓龙,周旭,等.中国高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0) :41-45.
[10]王极. 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责任编辑:方林)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Changchun City
CHEN Si,LI Shu-jie,FAN Xiao-feng,LI Qing-shan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As fifteen universities of Changchun for evaluate objects,relying on the spatial function of Arcgis software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SPSS software,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land intensive use and spatial difference 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a general view,the intensive use level for the education land in Changchun is higher. Seeing from the space,first of all,the university land intensive use in general attenuates by the city center to the edge of the city area;Secondly,due to economical zon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factors,the situation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land is moderate in the first ring;Thirdly,to the South Lake as the center he situation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land is higher at the age of the second ring;Lastly,the situation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land is lower in Jingy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Changchun,it’s the main area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land potential tapping.
Keywords:education land of universities;intensive use;spatial difference;Changchun City
[中图分类号]F 293.2[学科代码]790·4720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陈思(1989—),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李淑杰(1964—),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评价和规划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03006);国土资源部长春市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政策研究试点项目(201321106340).
[收稿日期]2015-03-19
[文章编号]1000-1832(2016)01-0133-08
[DOI]10.16163/j.cnki.22-1123/n.2016.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