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姚洪心 赵悦
上海自贸区与美国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姚洪心 赵悦
摘 要:本文从贸易便利化的内涵和评价框架出发,立足于贸易便利化政策的现实角度,从基础设施、商业环境、政府效率、市场准入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上海自贸区和美国综合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美国综合自贸区可供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借鉴之处,为我国上海自贸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建议。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贸易便利化 美国综合自贸区
赵悦(1991-),女,汉族,上海人,硕士在读,东华大学,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各国国际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试图建立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来取代WTO,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影响力。而在中国国内,内需的疲软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助推器,助推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为了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开放,在上海划分了一块区域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试验区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由此可见,上海自贸区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大力促进贸易便利化,稳定外贸的增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自贸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贸易便利化是指对国际贸易制度和手续的简化与协调,其基本精神是简化贸易程序,加速货物跨境流通的便利性。各国政府可以通过简化各项程序及手续、制定与协调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区内的基础设施,建造一个高效、协调、便利的营商环境(贸易便利化是在1996年新加坡举行的会议中被加入到WTO日程中的。此后,在2001年WTO发起的多哈会谈中,它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随后几年的WTO会议中,各国就贸易便利化问题进行不断地谈判,并在各方不断努力协调下取得了进步)。
现有文献中,大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将上海自贸区与国际先进自贸区进行综合对比,而不是单独以某个发展突出点为参照,从现实角度将两者进行比较。本文从贸易便利化角度出发,比较研究上海自贸区与美国综合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希望借鉴美国综合自贸区的先进建设经验促进上海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本文之所以将上海自贸区和美国综合自贸区进行比较研究,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自贸区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个主区,500多个分区投入运营。美国综合自贸区具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其中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功能,得益于其独特的辅区制度。美国综合自贸区是世界自由贸易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模式,它在贸易政策上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值得中国借鉴。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提倡自由贸易。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反对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办法来保护国内产业,认为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国才能增加社会福利。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能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利,只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就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赫克歇尔与俄林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H-O”理论。他们认为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应该由其自然资源的富裕程度决定,生产或出口本国自然资源富裕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的合理分工,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而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各国的发展。
在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下,WTO坚持了关税减让这一基本原则,降低了关税,增加了市场准入,使得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明显提升,各国的贸易制度也日益开放。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减少和消除阻碍要素跨境流动的影响因素、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高效的贸易便利体系已成为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各国都提倡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由于各国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政府效率不同,使得货物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效率也大相径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普遍低下,大大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总体福利水平和经贸发展。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贸易便利化效果的评估,以及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如APEC[1](2000)通过对21个成员在海关程序、标准、一致性及商务人员流动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烦琐的海关程序和法规被评估为最大的难题;John Raven[2](2001)经过调查发现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海关的效率、口岸管理、商务的诚信水平与合作度、政策框架、支付系统、自动化客户的作用与态度、信息与咨询等。国内研究主要涉及贸易便利化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贸易便利化水平的评估。如张梅霞[9](2004)通过成本和收益分析对比研究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并提出今后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曾铮、周茜[10](2008)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一国贸易便利化指标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实证研究贸易便利化与我国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得出我国贸易便利化总体水平偏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是影响双边贸易额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彭羽、陈争辉[11](2014)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测算上海自贸区衡量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的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为日后进行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目前国际上评价各国贸易便利化程度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世界经济论坛所构建的贸易便利化指标,其不仅考虑了反映货物流通便利化程度的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政府效率因素,也包含了反映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市场准入因素。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和世界经济论坛所构建的指标,从贸易便利化的内涵出发,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研究上海自贸区和美国综合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基础设施、商业环境、政府效率、市场准入。
2.1 基础设施
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政府部门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视为促进贸易便利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子口岸的建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在上海自贸区内,通过电子口岸相关监管部门可以核查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口岸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这项举措的实施在加强口岸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实现“一站式”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了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持,中国企业在办理进出口业务、数据跨境传输,进而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美国综合自贸区在现场口岸方面也推出了“一站式”服务,为政府各部门实现“一站式数据收集中心”,从而大大简化了有关报关文件的处理工作。可见,中美自贸区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上海自贸区的硬件条件正一步步向国际先进自贸区靠拢。
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方面,上海自贸区运用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对货物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该系统涵盖了保税监管加工、保税监管仓储、保税监管维修、保税监管展厅等子系统。最近增加的“一线舱单进境管理”栏目将使企业今后进口的货物可以先进区、后报关,无须在码头或机场耽搁,体现了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宗旨。此外,系统还可以做到海关、码头机场口岸和企业的数据共享,大大方便了各部门信息的获取和管理,进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美国综合自贸区采用ACE(自动化商业环境)系统来实施对货物的监管和核查。ACE是一种追踪、控制并记录所有进入美国货物的系统,它旨在便利贸易和增强边境保护,使得美国海关能够通过运用电子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规范、畅通口岸进出口货物的信息流、单证流、货物流和资金流,实现口岸数据信息共享,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在自动化商业环境系统下,海关还设立了“国际贸易数据系统(ITDS)”,为政府各部门建立了“一站式数据收集中心”,使80多个政府机构被整合在ACE平台上。通过构建完整的电子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使得海关摆脱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依赖,也可以方便企业更好地管理他们的交易信息,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此外,通过ACE系统,美国海关还能加强对风险的防控。综上,上海自贸区的基础设施正一步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但许多设施仍处于改进状态,可借鉴他国的建设经验逐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2.2 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衡量的是企业营商环境的便利性。上海自贸区在此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如外商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优化了登记流程;负面清单的实施和不断改进与缩小范围,法无禁止即可为,进一步开放了服务贸易领域,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区内还推行从企业年检制到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便利化;“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先进区、后报关”等海关创新监管模式将企业进境货物的运输时间从2~3天缩短至半天,平均节省物流成本10%左右,带来了货物通关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运输成本的降低。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便利化程度最主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海关程序、手续的便利化。目前上海自贸区的通关流程如图1。
图1 上海自贸区货物通关流程
新模式允许货物先入区,再进行报关,大大减少了货物入区时间。
上海自贸区在促进通关便利化方面已经陆续推出好几项创新制度,部分创新监管措施成功地在我国其他自贸区内复制、推广。例如“批次进区、集中申报”创新制度,它就是把传统的“一票一报”改成“多票一报”,允许区内企业凭卡口核放单先办理货物批次进出区的手续,再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办理海关报关手续,一般集中货物报关的时间不得跨过30天。这项政策大幅减少了企业的申报次数,有效降低了通关成本。再如“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创新制度,它就是要求对一线进出境备案清单以及二线不涉税的进出口报关单取消随附单证的要求,于必要的时候再要求企业提供相关随附单证。
美国综合自贸区的通关流程如图2。
图2 美国综合自贸区货物通关流程
美国综合自贸区内采取“二次结关”制度,分为形式结关和实际结关。第一次形式结关是在区内企业在办理完报关、查验手续,海关对货物放行后;美国海关把第二次的实际结关推后一年左右,以便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因货物种种问题而出现的退补税以及报关单上的错误,这样的制度既能够简化手续,还能够体现管理上的灵活性。此外,美国综合自贸区也早已采用无纸化贸易,力求贸易便利最大化。
美国综合自贸区一直较世界上其他自贸区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其海关的风险管控能力。在“9·11”恐怖事件以后,美国自贸区便推出了“海关—商界反恐伙伴关系计划”,大量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力求确保贸易的安全和便利。自贸区内运用自动化系统跟踪并处理进入境内的货物,收集并记录各类货物信息,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方便海关部门信息的共享和风险的管控。而在上海自贸区内,已在建立中央监控风险平台,实现海关各部门的联动,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比对,研判可能出现的走私风险。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还实现了对业务现场的视频监督,方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美国综合自贸区还具有的一个代表性创新政策是其设立主区、分区制度。这项制度的由来是为了解决当初大型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用地不足的问题。主区是指具有多种用途的区域,而分区是指具有特定用途的区域。分区的建立可以使因为一些原因无法进入主区的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区、分区的设置管理的开放性不仅有效扩大了园区的覆盖范围,提升生产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也可以为更多的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在美国自贸区内,凡是具有公共或公益性的公司或组织都有资格申请设立分区,尤其是允许建立在关口区域之外的新的分区。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其虽涵盖了7个区域,占地面积达120.72平方公里,面积较原先扩充了4倍,但仅能注册20平方米的办公室无法满足加工贸易企业正常经营的需求。上海自贸区的目标之一便是鼓励发展离岸贸易,对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就需要足够大的展览中心、商业中心以及住宅,还有仓储等物流配套体系来满足业务的正常运营。
2.3 政府效率
上海自贸区内实行的是“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管理模式,由原先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对区内的活动不干预。这样的创新模式使得政府放开了一部分权力,提高了透明度。自贸区设立中央管理部门、上海政府以及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三层管理体系,形成三层推进机制(如图3)。在国家层面,设立由国务院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及上海负责同志参加的试验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以及需要跨部门协调的事项。在上海政府层面,将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以及中央驻沪单位参加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决策和综合协调试点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在上海市政府下面,设立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承担试验区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推进落实的具体工作。三层管理模式虽然管理幅度小,易于监管,但信息传递较滞后,管理成本也较高,使得自贸区不能高效地运营。此外,上海自贸区内的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精简,由原来的9个内设机构变为了7个内设机构,目的是为了扩大单个部门的管理业务范围,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进而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但目前上海自贸区由四块彼此独立的区域组成,管理架构相较复杂,区内各管理部门协同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优化。
美国政府对自贸区的管理采用直接领导、管理自贸区管理机构的二层管理体系(如图4)。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管理层次精简,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便于中央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自贸区的运行情况,根据情况制定对策,而且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上海自贸区的地方管理体制属于政府主导型,即由上海市市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园区实施统一管理;美国自贸区的内部管理体制直接授权给公共机构和私人公司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既能够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又能够融入市场机制,避免官僚主义的发生。相较而言,后者的行政成本较低,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灵活性也更大一些。
图3 上海自贸区管理体制模式
图4 美国综合自贸区管理体制模式
2.4 市场准入
上海自贸区在市场准入方面推出的创新措施有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即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列明了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自贸区运行1年多以来,负面清单的限制范围也在不断缩小,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提升了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但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负面清单的操作性和透明度。
美国综合自贸区在外国直接投资领域长期奉行自由政策,基本不设限制,近20年来投资管理制度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表1比较了美国综合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
表1 美国综合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比较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各有千秋。在投资过程方面,美国自贸区除了对外商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之外,还对外资实现了准入后国民待遇,这项措施会使外商进入园区的程序将变得更加简单,大大促进了投资便利化;在产业门类方面,美国自贸区较上海自贸区具有更大的开放度,能够有效带动所有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带来产业的更新换代。在空间范围方面,在美国自贸区,只要是在能够行使主权或管辖权的任何区域企业都可享受优惠政策,加上美国自贸区独特的总区、分区制度,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贸易、投资活动,有效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而在上海自贸区,企业仅能在120.7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投资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容易导致外商失去投资的信心。但在调整空间方面,上海自贸区比美国自贸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它能根据历史的运营状况调整、新增或加强限制,使得负面清单更加透明化、精细化,给市场让出更大的空间。
通过上海自贸区和美国综合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上海自贸区的便利化程度。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管理能力、引进技术。要实现贸易便利化的现代化通关作业改革,需要在自动化、电脑化、网络化等基本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上加大投入。上海自贸区内信息系统也需要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改善,可借鉴美国综合自贸区,通过园区内的信息系统整合电子资源,不仅企业可以充分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利,对于管理机构来说,通过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可以简化工作流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风险的可控和防范能力。
(2)优化区内营商环境。结合美国综合自贸区的经验,区内可以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程序,减少企业的申报次数、通关手续等政策,为企业节省成本和时间。上海自贸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借鉴美国综合自贸区的分区制度,扩大自贸区的运营范围,使得更多的企业享受到自贸区的政策优惠,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
(3)进一步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上海自贸区可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厘清管理架构,等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借鉴美国综合自贸区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开自贸区的发展形式,使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让企业主导并管理自贸区,提高企业的能动性和发挥企业的经营管理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企业自身受益,也会给自贸区带来一定的收益。
(4)加快探索服务业的全面开放,进一步缩小负面清单的范围,在追求市场准入限制取消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自贸区内的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进而提升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园区内的投资服务体系,建造一体化的配套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自信心,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建设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之一便是将上海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在借鉴美国综合自贸区发展的经验基础之上,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建设经验,并将其经验推广到全国,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PEC.Economic Leaders’Declaration:Delivering to the Community[J].Bandar Seri Begawan,Brunei,2000(11).
[2]John Raven.Trade,Transport Facilitation[M].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1.
[3]MZ Inma,MR Laura.The Effect of Trade Facilitation on Sectoral Trade[J].The B.E.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2008,8(1).
[4]U.S.FTZ Board.73rd Annual Report of the Foreign-Trade Zones Board to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
[5]张梅霞.中国贸易便利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6]曾铮,周茜.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8(10).
[7]彭羽,陈争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10).
[8]王中美.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评估研究与趋势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3).
[9]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8).
[10]周阳.美国经验视角下我国海关贸易便利化制度的完善[J].国际商务研究,2010(6).
[11]朱秋沅.国际贸易便利化发展进程新特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2).
[12]周阳.论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建立、发展与趋势[J].国际贸易,2013(12).
[13]万宁,叶冬曦.我国参与自贸区中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0(11).
[14]崔迪.从欧美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看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J].江苏商论,2013(6).
[15]段景辉,黄丙志.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1(07).
[16]吴敏.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及对我国保税港区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8).
[17]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自由港政策比较及借鉴研究[J].2014(9).
[18]刘晔,陆夏.美国“自贸区”模式的经济效应及其经验借鉴[J].上海经济研究,2014(12).
[19]王冠凤,郭羽诞.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2).
作者简介:姚洪心(196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教授,东华大学,主要从事博弈论、国际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2(a)-0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