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04-10 22:43:21郑亚飞梁恒珍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教练员

郑亚飞,梁恒珍

成都体育学院“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郑亚飞1,梁恒珍2

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运行现状研究,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文化教育、教练员队伍等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着后备人才不足、学训矛盾依然突出、学籍问题依然严峻等问题;完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要建立畅通的人才输送渠道,要打造团结协作的训练团队,要科学处理学、训之间的矛盾,要深化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结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探索。

成都体育学院;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和竞技体育水平在“举国体制”土壤下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战绩。但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狭窄的人才选拔、独木桥式的输送渠道、较低的成才率、较高的淘汰率、就业困难等问题使传统基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重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更加关切优秀运动员健康成长。1986年,原国家体委提出坚持以“学校体育为战略重点”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战略,在我国首度推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构想。自此,国家的一系列的举措与实践,开辟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的新模式[1]。

按照原国家体委指示:“有条件的体院都应开办竞技体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1987年被国家体委批准成立。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体教结合”为培养模式,以“亦读亦训”为办学宗旨,以科学训练、敢于创新、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为指导思想,集“教、科、训、医”为一体。20余年的风雨励耕,形成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求真求效的工作作风,20余年的辛勤劳动,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和后备人才。

1 “体教结合”模式现状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在20余年的“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模式下,积极探索模式特点,研究竞技体育内在规律,完善运动员培养机制,形成了较高的推广价值,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1运行机制

1.1.1培养模式 学生运动员“一条龙”培养模式,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本科-研究生一条龙培养。有利于学生运动员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运动训练的连贯性、长期性;有利于运动水平的延续性和运动成绩的持续性。

1.1.2管理模式 采用成都体育学院与四川省体育局“联办”模式。由四川省体育局提供经费支持,成都体育学院提供训练场馆,提供教练、教师队伍,提供各项后勤保障,提供义务监督和科研支持,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所属教育系统的成都体育学院和体育系统的四川省体育局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担,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科研优势、医务优势、人才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1.1.3培养目标 成都体育学院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我校在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注重过程培养与目标培养结合;注重教育规律与竞技体育规律结合;注重人的生长发育与运动训练结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培养理念;坚持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方向;坚持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

1.2人才培养现状

1.2.1人才输送情况 人才输送作为衡量优秀运动员培养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近10年来,我校向国家队、四川队、解放军队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其中向国家队输送50余人,向解放军输送30余人,向四川省输送5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奥运会银牌得主吕远洋、4夺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于飞彪、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张平等。

1.2.2运动成绩情况 成都体育学院在“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过程中实现了运动成绩与文化教育双丰收。10年来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获得国内外比赛金牌335枚、银牌276枚、铜牌271枚,获得了21枚世界性比赛金牌、16枚亚洲比赛金牌;培养国际健将14人,国家运动健将 100余人,在世界三大赛、亚洲三大赛比赛中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1.3文化教育现状

1.3.1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培养有文化的优秀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走上体育强国的理想路径。实现这种构想,必须“读书学习”和“竞技训练”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既要从事竞技训练,又要尽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既要完成目标任务,又须完成学业。我校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教学体制、教学文件、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改革。在此基础上辅以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如奖学金制度、补课制度和跟班就读制度等,较好的保证了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使其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又丰富了文化理论知识。

1.3.2授课形式灵活 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深厚的文化氛围,都为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小学年级主要以班级制为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稳定性。优秀运动员的本科授课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以分散教学和函授式为辅,更好的兼顾了训练、比赛和集训,保证了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研究生优秀运动员主要实行跟班就读和集中培训为主的授课形式。

1.4教练员队伍现状

在越来越重视科学训练的今天,教练员综合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运动队成绩的优劣。成都体育学院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走出去暨派教练员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请进来即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授,提高了教练员训练手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教练员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拓宽了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我校有教练员22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人、高级教练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7人,本科学历5人,优秀的教练员队伍,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存在问题

成都体育学院拥有完善的训练场馆、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优秀运动员成长的摇篮。但是,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下,这种高校办运动队还只是试点和探索,处于成长阶段,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和困难。

2.1优秀后备人才不足

竞技体育提倡“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竞技体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后备人才储备作为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比较单一的就业途径,严重制约了招生;(2)一些项目普及性差,不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更不愿意让孩子从事竞技体育;(3)现行的注册办法严重影响了我校面向全国招生,高投入,低产出,高淘汰率,选招优秀的后备人才举步维艰。

2.2学训矛盾仍然突出

虽然我校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方法,但是学训矛盾依然突出。运动员成绩成了衡量体育部门工作目标、教练员执教能力、运动员训练成就的等各领域工作唯一评价标准,“金牌至上[2]”理念根深蒂固。学训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的合理分配,训练时间过长,就会挤压学习时间,并且使学生过度劳累,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时间过多,训练时间就越少,会影响训练质量,因此,科学合理安排学训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2.3学籍问题依然严峻

国家高度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育总局等五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一切便利,但是,具体落实到地方很难实行。我校属于体育系统内成立的学校,虽设有九年义务教学,但没有学籍,选招的运动员不能把学籍调至我校,只能保留原校和调至普通中小学校,大多数学校不让保留和接收学籍,运作非常困难;中专招生局限在省内,而竞技体校的招生面向全国,学籍问题严重影响了招生和选材。

2.4缺乏适宜教材

现在我校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全部和中小学校使用同一版本,与竞技体校学生运动员实际情况不符。学生运动员与同龄普通中小学生比,文化水平偏低,文化学习时间偏少,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够。这种教材对运动员来说,知识量较大,知识水平较深,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3 完善我校“体教结合”模式对策研究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模式,能有效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训练、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继续完善“体教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培养德才兼备高水平、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是我校追求的目标。

3.1建立畅通人才输送渠道

充实的后备人才是“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现在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竞技体育也是如此。充分拓宽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建立畅通的人才输送渠道,形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综合共享机制,有利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1)加强与四川省地市州基层业余体校的联系和合作,采用基地挂牌、入学就读、争取政策等方式吸引基层业训单位向我校输送人才;(2)派我校优秀的教练员到基层体校、体育传统学校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3)与省外业余体校建立联合培养关系,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吸引省外优秀运动员来我校就读;(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选材招生,制定各项目选材标准,测验生理机能,使选材更加科学化,提高成才率。

3.2打造团结协作的训练团队

运动员优异成绩的获得,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成绩的背后有无数人的血汗。无论是姚明在NBA的成功,刘翔110m栏的突破,还是李娜大师赛上的辉煌,其背后都有庞大的团队支撑。充分发挥成都体育学院科研优势,保障身体疲劳的恢复和营养的调配;充分利用医学优势,防治训练中受伤及伤病的治疗恢复;完善后勤保障,为运动员训练、比赛、学习、生活提供依靠;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性,使团队更加和谐;打造优良的团队文化,使团队精神充满战斗性和凝聚力。

3.3科学处理学训矛盾

解决学训矛盾,就要求教练员遵循运动训练规律,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培养。训练时间多少适宜,训练量达到什么标准、强度控制在什么水平等,都因人、因项而宜。现代运动训练,并不是时间与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优化组合。

保持和学校附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联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领导,力争让我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为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安排出必要的时间,保证运动员的上课时数,妥善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督促教师制订和编写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和教材等,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3.4加强文化课学习过程监督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需要各方面更加重视,把文化学习提升的一个更高的高度。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办法,严格学生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办法等。加大奖励措施,对在文化学习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加强对教师的敬业精神的教育。把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管理人员、教练员的工作实绩挂钩,建立以运动训练比赛成绩、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等综合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评价奖励制度从而引起管理人员、教练员的高度重视,特别要强化教练员的认识,充分利用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力,提高文化教育的效果[3]。

3.5深化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结合

“体教结合”模式运行的不畅,主要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没有有效整合。以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优势资源互补为途径,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由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教育、体育等有关部门关系,使其思想一致、目标明确、全责分明、共同管理、成果共享,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场馆建设为锲机,适度承担更多的竞技体育项目。在新校建设过程中可向四川省体育局主动申请将便于在高校学生中推广,师生参与度高、社会发展潜力大的竞技项目纳入我校,增设棒球、垒球、橄榄球、曲棍球、跳水、竞技体操等项目。以经费投入共担、人力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建、组织机构共设、培养工作共管、相关事务共议、目标认同共识、信息渠道共通为指导,全面构建“体教结合”模式的保障服务体系[4]。

紧跟时代脉搏,抓住体育改革东风,与时俱进、拓宽思路,本着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体教结合” 培养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李显国.“体教结合”运作思路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01):1.

[2] 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7(1):1~5.

[3] 徐洪兵.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效果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10.

[4] 陈 宁,卢文云,等.完善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6):8~15.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ZHENG Yafei1, LIANG Hengzhen2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analysis the mode from the angle of operation mechanism, personnel training,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the coaches' team and so on.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insufficiency,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student status prominent problem serious problems objective existence; To improvement combination of sports &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establish a clear talent pipeline, make the training team unity and cooperation, handl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earning academy of science, deepen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system are necessary. And should insist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ep explori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ombination of sports & education; Cultivation mode;Development status

G807.4

A

2015-01-20

成都体育学院院管课题,项目编号:YJ1106。

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41;2.成都市实验小学,四川 成都,610041。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2. Chengd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Chengdu Sichuan,610041, China.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教练员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体育教学(2016年11期)2016-12-23 17:46:13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教结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和人才培养研究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