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综述

2016-04-10 21:01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机制

杨 昕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综述

杨昕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300191)

【内容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战略工程。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界对目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路径和机制等问题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重视、参考和加以应用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解读和培育践行研究”(课题编号:HXJZG2015-A07)的阶段性成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铸魂工程”,其目的是要打牢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渠道和力量,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真正落地生根。为此,学界对目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问题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重视、参考和加以应用的研究成果。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不得不承认,就现实情况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对此,学界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当代中国任重而道远,仍然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道德的失落、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价值共识的缺失以及公德意识的缺失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对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与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缺乏活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建设还未完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的出现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余地[1]

有学者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导致“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和碰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形成挑战和挤压;三是全球化带来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劲冲击;四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产生消极影响。[2]

有学者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困境,认为与日常生活形成对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具有一定理论的抽象度和高瞻远瞩性。这些特性的鲜明对比,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嵌入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的长远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冲突;二是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的隔阂;三是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的矛盾。[3]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常言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同样的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遵循其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定性和原则要求。只有遵循这些内在规定性和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程可以发现,社会核心价值观表述语的提炼与践行的真正统一取决于三个相匹配,即宏观视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匹配,以最终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轴心同构原则为表征;作为表意系统的“说法”与大众日常践履的“活法”相匹配,以最终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凝聚力、感召力为表征;作为社会统治阶层即执政党及其追随者的“宣言”与行为操守相匹配,以最终形成社会可以安放的心和魂为表征。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把“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大众的广度”结合起来,才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4]

有学者指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确立明确的原则是前提。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力;二是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呼应,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力;三是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四是坚持主导性与多元化相一致,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五是坚持人本性与政治性相支撑,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六是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5]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来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符合党的纲领和宗旨。二是民主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要尊重、理解和爱护受教育者,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三是层次性原则。即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四是开放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以世界性的眼光、宏观的视野和战略头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五是渗透性原则。即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业务、管理等工作进行,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6]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选择并实施科学而有效的路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

1.系统性或综合性视角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目的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找到相关路径。一是宣传多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二是内化分层次,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效果;三是联系立体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体活力;四是方法要辩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五是内涵生活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地位。[7]

有学者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落到实处,必须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形成群体意识;二是实现要素互动,促进有效传播;三是牢固阵地意识,打造舆论强势;四是注重实践养成,促进认识认同;五是强化机制保障,搭建制度平台;六是坚持以文化人,塑造人文环境;七是推进经济社会事业,营造良好氛围。[8]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理性探索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也不可能走“单行道”。培育的路径选择,大致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二是借鉴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吻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三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期待;四是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其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五是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体三个层面分层整体推进;六是找准核心,突出重点。[9]

有学者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和充分把握历史发展时空维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一是要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回应大众的时代诉求,阐明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培育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二是要整合培育机制和平台,充分把握受众分层化、多样化的特点,凸显培育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提升培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综合素质高的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队伍;四是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育测评机制,形成具有恒常性、长效性的动态一体化机制。[10]

2.单一性或具体化视角的研究

有学者探讨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全过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主渠道。在运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展开立体教育网络,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统一起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把被动接受与主动创新统一起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灌输与客观实践统一起来。其二,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基础。在运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积极引导,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以身作则,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坚持问题思维,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其三,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的关键。在运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应创新传播栽体,把价值体系与现实需求相结合;提倡通俗表达,把理论内容与大众话语相结合;改变传播策略,把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相结合。[11]

有学者重点探讨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重视德育育人,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性;二是重视教学改革,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三是重视实践育人,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四是重视环境育人,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性。[12]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培育,而网络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之一,运用网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产品;二是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平台;三是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生态环境。[13]

有学者探讨了如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和精神之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就目前来说,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传统文化的克己思想加强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第二,以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实现社会和谐的伦理诉求;第三,以传统文化的爱国思想实现国家的富强文明。总之,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好、利用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程。[14]

有学者从日常生活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认为面向群众日常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从化理论为公共政策、理论传播、思潮引领等方面着手,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指导,制定和实施合适的公共政策改善群众的日常生活,稳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事实来提高群众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加强理论传播,以合适的表达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真正入脑入心,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指南;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思潮引领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的日常生活观念,发挥主流的思想观念作用,引导群众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15]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应时之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构建起有效的长效机制,从而使这一战略工程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对此,学界也展开较为充分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有学者指出,健全的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获得实效、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环节与根本条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亟需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领域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一是社会教育机制,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升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能力;二是构建制度保障机制,增强制度管理与推广力度,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是规范舆论引导机制,加大舆论宣传,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加强道德机制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道德建设,使其成为彰显社会主流价值的基础性工作;五是推动实践养成机制,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弘扬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六是建立文化发展机制,通过批判、借鉴、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拥有丰富的“沃土”和“养分”;七是健全法律规范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体现在法律法规之中,使鼓励和惩罚、引导和约束、提倡和反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法律支持与机制保障。与此同时,除了上述几个机制之外,还应该加强利益调节机制、健全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以及强化心理认同机制的建设。[1]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浩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种机制的创新,实现内部生成与外部推进相结合,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民族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是前提,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动作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形成培育合力。第二,健全利益保障机制是核心,要着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完善利益矛盾协调机制。第三,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是重点。宏观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中。微观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管理制度中,将之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第四,实行社会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保障,要通过激励和惩治促进人们的理性认识和理性行为。第五,健全示范引领机制是关键,要着力通过“模范”的实际行动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可行性。[16]

有学者具体探讨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认为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要阵地。建构有效的网络传播机制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取得实际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更有利于建构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的良好氛围。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机制包括:一是选择、控制、反馈机制。选择、控制、反馈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方面。二是引导、协调、整合机制。网络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使其具备了引导、协调和整合的能力,引导、协调、整合机制的完善和建立是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三是渗透、扩散、教育机制。信息网络时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冲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四是大众参与机制。要实现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应该接受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17]

有学者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是指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促使人们从内心逐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客观机制,它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调节、自律转化、制度制衡、榜样示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18]

参考文献:

[1]孙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4.

[2]徐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范玉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载体与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4).

[5]王学俭,李东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路径和机制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6]徐金超.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

[7]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论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8]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78-302.

[9]程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广东社会科学,2013(2).

[10]高乃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3(3).

[11]邓斌,杨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12]费拥军.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学术探索,2012(12).

[13]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14]周若鹏.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11-05.

[15]谢加书,董宏鹰.面向群众日常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9).

[16]李娟,王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浅析[J].人民论坛,2013(14).

[17]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4(1).

[18]陆树程,杨倩.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

*作者简介:杨昕(1980—),男,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005-05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机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