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备课过程中应关注的几点做法

2016-04-10 16:56:06刘学廷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酵母菌课程标准教材

刘学廷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中学 223200)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从源头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重要措施。为了使课堂效率更加高效,很多学校还强化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根据班级特点、个人风格再进行二次备课。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动眼看、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许多学校还要求每节课必须编制学案或者导学案。这些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减负增效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高中生物学备课过程中还应关注以下几点做法,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1 查阅多种版本教材,拓宽教学视野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只选择一种版本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为教科书,教师备课也以同一种版本教材作为参考。但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差异,尤其是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描述、同一知识的不同举例,导致教师在研读教材过程中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例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中,人教版教材采用蝗虫精巢的固定装片作为材料来观察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而苏教版教材则采用蚕豆花蕾的花药作材料、制作减数分裂的临时装片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如果不研读两种版本教材,容易陷入实验材料选用单一的误区,不利于实验的开展。又如“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中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的推荐器材中增加了台酚蓝染液或亚甲基蓝溶液两种试剂供实验选用,原因是酵母菌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在大量繁殖的同时,也会出现酵母菌的死亡,而本节知识中的种群数量是指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包括死亡的酵母菌。但在实际实验中,由于活酵母菌和死亡的酵母菌混合在一起,在显微镜下难以将它们区分开,因此可通过台酚蓝染液或亚甲基蓝溶液分别对死酵母菌或活的酵母菌染色来区分它们,进而减少实验统计的误差。如果了解这一点,则有利于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近年来,多种版本的国外教材也进入国内。因此,除了研读不同版本的国内教材外,还可以查阅国外出版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为借鉴,使课堂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以“种群数量的增长”实验为例,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均需要多种材料和专业器材,如无菌的马铃薯培养液、血球记数板、显微镜等。实验过程也十分复杂,特别是无菌马铃薯培养基的配置、血球记数板的使用、酵母菌数目的计算,复杂的实验过程很容易导致实验结果的失败。而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由奥尔顿·比格斯等编著、麦克劳希尔有限公司出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引进)中则以香蕉为食物,通过在广口瓶中培养果蝇并统计其数量变化来理解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实验操作过程简单,实验结果显著,可避免复杂的实验材料和过程带来的实验误差。

2 试做历年高考试题,精确教学目标

备课时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是教师确定每节课教学目标的上位准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总体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达到“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具体的知识模块和章节知识中,又有具体的内容标准。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知识中,要求学生能“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在活动建议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

同时,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下,兼顾各省各地区的教学实际情况,《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规定了该门学科的考核目标、考核要求、考试范围以及所考的知识点等,对于评价学科教学质量发挥着直接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如《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说明》(生物学科)对“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一节知识的等级要求是C,C等级的具体含义是“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2]。

对于《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中所出现的知识点、能力培养要求,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落实。然而,《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一种总体目标和要求,还需要根据考情、学情等因素再分解和细化教学目标,进而再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为了了解考情,则需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试做,再结合班级学情,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中所规定达到的具体目标。分析近几年高考生物学试题发现,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试题主要包括: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减数分裂过程图形的分析和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数目变化规律的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的异同及与变异与联系等类型。

在此基础上,可将本节知识教学过程设计为:理解减数分裂概念图、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图、绘制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核DNA数量变化曲线图、了解减数分裂柱状图、小心异常减数分裂图等过程,既满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又训练学生图形识别、绘制、分析等能力。

3 学习优秀案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阅读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可以知道“教什么”“为什么教”,除此以外,还要知道“怎么教”,也就是备教学流程、写教学设计。由于每位教师在年龄、爱好、知识背景、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同一内容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流程,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发挥集体智慧在备课中的作用,很多学校强化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的开展,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但是,集体备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同组教师之间存在竞争现象,导致很多教师集体备课时并没有“和盘托出”;因为集体备课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学案、统一作业而导致千人一面,忽视班级特点、个人特色;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主备人,滥竽充数,不考虑班级特点、个人风格。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克服时空限制,从各种专业期刊或书籍中学习优秀教师先进教学理念、优秀课堂设计,再结合自身优势、班级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案。而且每种期刊每个栏目中都刊登多篇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教学设计、教材研究、实验改进等文章,这些栏目几乎覆盖了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系列文章能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教学理论、教学灵感、教学方法等素材。研读专业期刊相关论文,可为我们提供最新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解题技巧,进而提高备课质量。

4 学生参与备课环节,落实教学主体

目前,无论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从确定教学目标到收集素材,甚至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让学生活动,都是由教师单独决定或预设,整个备课过程均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零碎的印象进行一厢情愿的想象,缺少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封闭式备课方式使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导致教学设计的良好愿景和实际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为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外,可让学生提前进入教师的备课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交流、相互合作,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功效性。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与新授课知识有关的已有知识背景,可设计一份课前检测题,让学生回答,进而确定学生的在已有知识和新授课相关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了解学情、设计相应教学策略;为了预测学生对新授课知识理解的难易度,可在备课时让预习教材内容,然后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而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尝试让学生充当教师,讲解教材知识、演示实验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实验课前,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准备器材、配制药品、试做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实验效果;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编制也可让学生先试做一遍,以了解试题的难易度以及完成练习所需时间,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猜你喜欢
酵母菌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让面包变“胖”的酵母菌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