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分析

2016-04-10 16:56胡晨阳张蓉蓉付崇罗胡家会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生物学课程标准

胡晨阳 张 敏 张蓉蓉 付崇罗 胡家会

(山东省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52059)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1]与200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相比,其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深入研究这些变化,对于正确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2011年版课程标准表现为在实验稿基础上的保留、发扬和提高。作者对其中的课程目标修订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从事生物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教育研究人员等提供有益参考。

1 文字表述更加科学、简洁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文字撰写更加科学、准确和简洁,逻辑性更强。其中“前言”的第一自然段变化较大,例如,开始两句由实验稿的41个字改为“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更加简洁、清晰;将“最为迅速”改为“极为迅速”,显著增加了对生物学发展描述的科学性、准确性;将强调“在20世纪”改为“从20世纪中叶以来”,更加符合生物科学发展的实际。在第二自然段中,由“本标准”取代“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用“生物科学教育”取代“现行生物教学”,删除“并增加实践环节”和增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一句。所有这些变化,使所描述的内容更加科学、准确、简洁和符合逻辑。

在“课程性质”部分,将“农、林、牧、副、渔”简化为“农林”,可能是因为牧、副、渔在学科分类中属于农业或林业方面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减少重复,厘清知识的层次。在“前言”的所有内容中,对课程性质描述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提高了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与叙述的科学性。通过对生物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性质的比较,更加突出和明确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对知识与能力、科学态度与思维习惯,以及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探究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如实反映了生物学课程所具有的性质与特点。此外,用“生物科学和技术”取代“生物科学技术”,则是要求在强调生物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应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生物科学的应用与影响;用“自然”取代“大自然”、用“探索精神”取代“一定的探索精神”,其表述更为科学严谨;在实验中,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工具”改为“用具”则更加通俗,切合实际。

2 课程目标要求的修订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中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性,不仅表现在生物科学的科研领域,更突出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方面,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程度越高,越能更多、更好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工业原料,能更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创作的灵感;生物多样性还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基础,要保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保持生物多样性这一前提。通过生物学教学加强学生的生物多样性教育,扩大生物多样性的宣传,从小树立他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

在能力目标方面,增加了“鉴别”课内外信息的内容,提高了目标要求和教学难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学生获得课外信息的途径增多,可控性减少,有利于和不利于学生学习及成长的信息随手可得,再加上学生的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了“鉴别”信息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呢?这就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通过不同途径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让学生有机会辨别真假好坏,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他们的鉴别意识和课内外信息的鉴别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学大纲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产物,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法律效应。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增加了教师使用标准的灵活性。例如,在描述课程性质时,认为“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结构丰富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探究过程”。其中可能包括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说明对生物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探究、深入的过程,是不断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另一方面,生物学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不断发现、创新、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艺术”的加工与提高的过程。据此,该描述为生物学的探究学习、探究教学打下了基础,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舞台。

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将“活动建议和案例”修订为“活动建议”,并删除了“案例”两字,大大增加了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权和教学的灵活性。因为我国地理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别较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同样的案例进行教学,会给不同地区的教学创新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从正文中删除“案例”变成附录的一部分,教师就能够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教选材,既扩大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灵活性,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生物学教学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3 新教育理论运用于课程目标的表述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将“培养爱祖国”改为“形成爱祖国”,体现了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天生动机,是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即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学生不是一个无能的弱者,一个接受的容器,一个邪恶的侏儒,更不是永远处于底层的织布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塑造”有型的人,而是要创新一个和谐、真诚、信任、尊重、公平和理解等自由、生活的学习环境,要用欣赏、倾听等方式完成与学生的交流,以便帮助学生达到其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在“面向全体学生”部分,补充增加了“所有的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学,也可以学好生物学”,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核心内容的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认为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认定每个学生均各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在能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一修改再次提醒生物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放弃陈旧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同时,还要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结构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使生物学课程真正成为有别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课程。2011年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要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为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打基础。运用什么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才能正确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及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领悟其精髓。

4 反映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与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2011年版课程标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及生物学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改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符合由中国科学家参加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从1990年开始启动,2000年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的草图,2006年5月精确地完成全部计划内容的发展状态。既反映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也丰富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此外,将“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改为“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同样反映了动物克隆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前言”部分,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描述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时,将“生物科学”改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既突出了生物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又突出了生物科学的基础性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改变反映了生物科学的一个发展方向,突出了生物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对基础课程,特别对选修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该部分在描述对学生的期望时增加了“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必须依赖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必然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只有提高环境意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现状才可能缓解,正确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人类与环境才能和谐共处。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生物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