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生态环境为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实践

2016-04-10 14:40曾德添
生物学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枝条性状生物

曾德添

(福建省武平县第三中学 364300)

1 利用校园生态环境的直观性,提高兴趣,理解掌握知识

校园生态环境,是在校园范围所构成的自然区域,由师生、花草虫鸟等生物因素和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和校园建筑设施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学生每日置身于校园中,对这些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利用校园生态环境的直观性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带领学生在校园实地观察,可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拔起一棵小小的草本植物,即可认识植物的根、茎和叶结构,还有植物的向地性和向水性。观察一棵夹竹桃或是香樟树,即可认识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还可认识植物的向光性和叶子的互不遮挡作用。教师、学生本身也是校园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据此可让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认识组成人体的眼耳鼻嘴舌等器官,识别肱动脉、桡动脉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结构。甚至还可用于抽象性较强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教学。如通过对本班学生卷舌、前额发际、耳垂和眼睑等8种性状的比较,开展“个体间性状的比较”的活动[1],进行“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的教学。

通过学生对自身家庭成员的眼色、酒窝、中指和惯用手等性状进行调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从而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强化校园生态环境的即景性,缩短教时,提高课堂效果

校园的生态环境,也是教学活动的环境。将教学活动适当安排,将教学场所加以调整,利用并强化校园生态环境的即景性,就能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可将教学场所搬出教室。如带领学生在校园实地观察即为常见做法。结合教学实际在校园的花草树木等场景面前进行教学,将这些花草树木等实物当成活生生的道具,教学现场感强,学生兴趣深厚,更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当然,出于教学需要,也可以在校园建设生物园,将教学现场搬到生物园中。

例如,让生物科技小组在生物园种植红尖椒等绿色开花植物,当进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教学时,让学生到生物园中亲身体验从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根、茎和叶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整个过程。很显然,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可以替代的。另外,利用好教室的这个生态环境因素。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因此,在进行“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教学时,可让全体学生环顾教室以指认出肉眼看到的人、盆栽植物及鱼缸中的生物等,教师补充“除了这些肉眼看得见的生物,还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呢?我们不妨来观察一滴水中有无生命。”接着,就从教室里置放的鱼缸中吸取一些水样,加1~2滴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后利用显微投影进一步观察水样中是否有生物,让学生讨论看到了多少种生物及如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这样,既能缩短教学时间,又可提高教学效果。

3 结合校园生态环境的便利性,因地制宜,扎实开展活动

由于活动时间、材料和场所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生物学活动并不容易得到切实有效的实行。可以校园生态环境为教学资源,结合校园生态环境的便利性,因地制宜,使生物学活动得以扎实地开展。

例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的活动,需要在仔细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识别校园常见植物并给植物挂牌”的建议活动,要求学生观察校园里常见的植物后加以识别,并摘抄各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科目、主要特性和用途,制成植物铭牌给校园植物挂上。这些生物学活动显然都是充分考虑校园生态环境的便利性才加以安排的,也只有在充分利用校园生态环境的便利性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先捕捉鼠妇,在实验结束后要将鼠妇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探究蚂蚁的行为”的活动,要求学生寻找到一个蚂蚁窝,先以一周时间用放大镜连续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再用实验法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这两个生物学活动既可以安排在校内也可安排在校外进行。

4 应用校园生态环境的经济性,就地取材,改进实验

校园中所蕴含的教学材料获取方便,成本低廉,甚至可免费使用。其中的实验教学材料,有不少在校园里很容易找到,经济实惠,只要多动手、动脑,就能找到替代原有的实验材料,从而改进实验。

例如,金叶假连翘(黄金叶)颇具园艺价值,是校园随处可见的绿篱、绿墙植物,取材方便,其叶片易于制作成临时切片,叶片结构易于观察,叶片的下表皮也易于撕取和观察,可让学生自行摘取金叶假连翘的鲜嫩叶子,将其用于“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代替常用的菠菜、青菜、蚕豆等实验材料,对实验加以改进和创新。又如,让学生在生物园中种植的红尖椒上选取一个较粗大的枝条,用塑料捆扎带环绕该枝条一圈而扎紧。由于红尖椒的枝条上的皮较软而易于扎紧且能阻滞有机物通过扎紧的树皮向下运输,一个月后该扎紧的捆扎带上方的枝条上的皮就会膨大而形成枝瘤。这样的枝瘤来源于校园内学生自己种植的红尖椒上,材料易得,数量较多,操作方法也由环剥枝条的一圈皮改为用塑料捆扎带环扎枝条的皮一圈因而较易操作,可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观察枝瘤”实验。

因此,该实验也就由演示实验改造成了学生分组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实验、实践和创新。

猜你喜欢
枝条性状生物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第12话 完美生物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闪光的枝条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