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幼儿园 赖永秀
乡情教育的层次递进策略
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幼儿园 赖永秀
长久以来,幼儿园十分关注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但由于缺乏层次性,致使情感教育的实践方向模糊,内容空洞、片面,影响了教育效果。我园市级课题《幼儿乡情的有效积淀研究》(后更名为《幼儿乡情印刻实践研究》)历时三年,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分层式情感渗透,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对家乡的情感体验,不断加以强化与熏陶,让“家乡”这一概念融入幼儿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自然而然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较好地实现了乡情印刻。
根据幼儿情感发展规律,确定幼儿情感教育总体目标,再分解出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不同年龄段幼儿,情感教育目标的基本条目相同,但是具体要求不相同,小班、中班、大班由低至高呈螺旋形上升。总体趋势看,小中大班幼儿的情感体验的形式均是从感性逐步向理性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确定乡情教育总体目标:“引导幼儿了解、认识家乡,产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培育幼儿热爱家乡、依恋家乡的情感。”然后,再根据年龄层次把目标逐条细化,构建系列的分解目标。以信赖感和合群感条目为例,小班目标为:⑴喜欢上幼儿园,爱老师、爱小朋友,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⑵了解自己,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能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喜欢家人、喜爱自己的家。中班目标为:⑴情绪稳定、愉快,能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知道自己是沐川人;⑵快乐、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耍或到同伴家串门,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省、市、县名称。大班目标为:⑴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做事,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⑵自觉爱护幼儿园和周围环境,提醒他人改正不文明的行为;⑶为自己是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为自己是沐川人而感到自豪。
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乡情培养目标,确定各单元主题活动内容,然后将情感目标分派到各单元活动中。
1.教育内容体现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
将园本教材《好玩的沐川》和《沐川的宝贝》中的教育内容分解到各学期常规教学计划中,与《幼儿园整合课程》中各主题活动结合进行,使乡情主题教学活动与整合课程各主题内容相互补充、渗透、融合,自然而然形成小、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乡情教育系列活动。
2.教育内容体现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层次性。
小班的乡情教育主题活动有《我爱我家》《我爱我的幼儿园》《我爱我的朋友》《动物朋友》《瓜果乐》《我爱沐川美》《能干的我》等,主要以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人、事、物作为幼儿乡情教育内容。人的方面如,家人、亲戚、幼儿园的同伴、老师、在外面玩耍时认识的好朋友等;事的方面如饮食、起居、游戏玩耍等;物的方面如,家、幼儿园、社区,家、幼儿园附近的街道、经常去玩的地方等。通过认识新朋友、认识班级老师、熟悉班级环境,让幼儿喜欢同伴,爱上老师,爱上自己的班级,继而延伸到喜欢幼儿园的其他人和物。
中班的乡情教育主题活动有《好忙的市场》《我们一起去野炊》《采茶扑蝶》《乡土种植园》《我家附近好玩的地方》《桃园山居》《绿色沐川》等,将幼儿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所有相关的人、事、物纳入乡情教育内容,重点从家乡的物产、风景两方面对幼儿进行乡情熏陶。通过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引导幼儿感受沐川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对幼儿园、对家乡产生依恋感和自豪感。
大班乡情教育主题活动有《沐川金秋》《沐溪河畔》《玩转沐川》《纸中情》《竹子本领大》《听听、说说沐川话》《沐川特产店开张咯》《大家来泡茶》《美丽沐川之做一做》《美丽沐川之走一走看一看》《美丽沐川之唱一唱跳一跳》等。大班幼儿对直接接触到的人、事、物已经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因而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家乡的风俗、民情、生活的变化等方面去感受和体验家乡。通过深入挖掘沐川的物产、传统文化、民俗民情等更多更广泛的资源,帮助幼儿从感性体验过渡到理性的情感体验,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
1.投放的游戏材料体现层次性
在开展区角活动时,遵循年龄由小到大、材料由高结构到低结构或非结构的原则投放游戏材料。高结构材料——有一定玩法,诱导特定行为,对幼儿行为限制较多(例如,洋娃娃、竹制小推车、竹蜻蜓、竹制的餐具、打击乐器等);低结构材料——经过老师简单设计,隐含特定的目标,但不限定玩法的材料,其玩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会有多样性(如:各种积木、桌面插接玩具、刺绣、橡胶泥、小工人工具、竹筒、竹环等);非结构材料——没有特定目标,也不设计玩法,无任何限制,幼儿可以用这些材料玩出无限花样(如:纸盒、塑料瓶、纸盘、海绵、布片、绳子以及棕叶、玉米棒子、玉米皮、稻草、胡豆、花生等自然材料)。材料对幼儿的限制愈小,给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就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投放材料时,高结构材料的比例相应降低,低结构材料和非结构材料的比例逐步提高。
2.教师的指导体现层次性
在区角活动中,通过投放适当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引导,推动幼儿学习的发展。但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频率并非与幼儿的发展成正比,也就是说,幼儿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并非越多越好。在开展乡土游戏时,教师对小班幼儿的指导侧重于探讨材料的初加工或拿来就玩,如,推小竹车、打小竹板、夹豆豆等,初步激发幼儿对乡土游戏的兴趣;对中班幼儿的指导侧重于对探讨游戏材料的玩法,如,弹胡豆、打草勾、打豆叶、红苕藤耳环项链等,教师在教孩子们弹胡豆的同时,为孩子们创编了形象直观的儿歌,孩子们边念边玩,很快掌握了游戏方法;对大班幼儿的指导侧重于对乡土玩具的创新玩法,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引导幼儿挑战难度更高的玩法。如,跳房子——从单脚跳到双脚跳再到花样跳;打板羽球——从一人抛接球到两人对打再到双打;跳草绳——从单人跳到多人跳……幼儿边玩边继续探索,同时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将游戏进行下去。
3.幼儿认知表现形式体现层次性
幼儿在认识家乡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感受。小班幼儿主要以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玩一玩等方式进行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如“叶儿粑好香”“猕猴桃好甜”“广场好好玩”“廊桥真漂亮”;中班幼儿重点进行“感受家乡的变化”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玩一玩的方式进行表现,能够用较为完整的语言和同伴、老师、家人讲述家乡的变化;大班幼儿主要以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引导幼儿将活动中学习到的对人、对物、对人文的感受以艺术表现的形式运用到生活中。要求幼儿能完整朗诵儿歌、熟悉歌曲旋律并能用好听的声音歌唱、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能用多种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乡土玩具)并且参与班级的环境创设、参加六一文艺节目的排练和表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对幼儿进行乡情教育时,一定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直观到主观,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结合各领域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各环节进行适时的整合和渗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其提供合适的材料,创设相关情境,遵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幼儿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实现乡情教育层次性的有效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