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的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2016-04-10 09:41:39石河子镇兽医站石河子市832000
石河子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预防诊断

(石河子镇兽医站,石河子市,832000) 刘 军



人畜共患的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

(石河子镇兽医站,石河子市,832000) 刘军

摘要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分布地域广泛,全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发现有该疾病的发生,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养殖业发展迅速,饲养猪、牛、羊者较多,随着家畜的引进也将布鲁氏杆菌病带进来,进而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传播,一旦感染该种疾病,很难治愈以致于终身带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该种疾病,所以要重在预防。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诊断;预防

布鲁氏病学名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布病的国内外流行趋势

布氏病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向WHO报告发病例数50万例。流行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有:欧洲、北非、东非的地中海国家、中东国家、印度、中亚、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和北美洲。中国31个省市区有25个省市区的人、畜有布病的存在和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了专门的防治机构,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但自1994年以来,人畜布病又有回升,新发病人数为815人,很多已经基本控制的地区又有新的人畜布病流行。目前我国疫情已发展的比较严重,尤其是内蒙古、东北和西北等牧区最为严重。产生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不经检疫家畜的自由贸易、交换和流动”。此外,放松对乳及肉等畜产品的监督、管理、检疫,因此,家畜不能及时、广泛免疫,以及防治队伍涣散,对布鲁氏杆菌病防治松懈麻痹等都是发生布病的重要原因。

2 布病的病原体

布鲁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根据储存寄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布鲁氏菌种有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尤以羊布鲁氏菌最为常见,其次为牛型菌,猪型菌较少见。致病力最强的也是羊型菌,猪型菌次之,牛型菌最弱。

一般情况下,布鲁氏杆菌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在干燥的土壤、病畜的器官、分泌物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可生存2个月,但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等均较敏感,日光照射20min、加热60℃,3%漂白粉澄清液及3%来苏几分钟均可将其杀死。

3 布病的流行规律

布病的流行有一定的规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产仔季节为多发。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牧区牲畜多,人与之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但牧区人群居住分散,因而病人分布广,很少发生爆发流行。而在农区,人群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爆发。从季节上看,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但羊种布氏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导致的流产高峰在2~4月,人的发病高峰则在4~5月。夏季因剪羊毛和饮奶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其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奶产品或肉产品等机会的多少。在牧区男女的发病率基本一致;在农区,则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畜牧贸易和人口移动的增加,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及对皮毛的需求的激增,导致布病有从牧区向农区和城市转移,职业有从畜牧工作者向学生、儿童转移和不同性别发病率差异减小的趋势。

4 布病的传播途径及方式

4.1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其次是犬。

4.2传播途径

4.2.1畜间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常会流产或死胎,这种畜胎、羊水、胎盘及产后阴道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的布菌,这些含菌物质以及病畜的尿、粪中的布鲁菌也可污染皮毛、土壤、水源等而间接感染人、畜。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4.2.2人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布菌直接进入人体的途径:①在饲养病畜、挤奶、剪毛、屠宰、为病畜接生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缺乏防护措施;另有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工具等,经受损皮肤(外伤、擦伤等)极易受染;也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品的工作人员因职业接触而感染布氏菌。②经黏膜,如含菌液体溅入眼结膜或经性器官黏膜等;③呼吸道传播,布氏菌污染环境后,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体吸入后,可发生呼吸道感染;④消化道传播,如食用了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用未经彻底灭菌奶类、未煮熟涮羊肉或未烤熟的肉串及内脏等食物被传染[1]。

5 人、畜的布病临床症状

5.1人的布病临床表现

人感染布病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疼、全身疼痛、疲劳、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2]。

5.2畜的布病临床症状

布菌在畜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14~180d。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6 防治措施

传播是布病流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使流行过程不可能继续进行。

6.1及时处理

若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及时限制动物移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派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要求处理,主要采取扑杀、隔离和无害化处理。

6.2及时检疫

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3]

6.3及时免疫

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6.4养殖户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的感染

6.4.1建立独立的产羔室

养殖户要做好个人防护,对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最好先用10%~20%的石灰乳铺洒后,再用10%~20%的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6小时后从该地面去掉一层10~20cm的泥土,然后浇上10%的石灰乳或10%的漂白粉乳再盖上干净的土。被污染的其它物品也应当用1%~3%的来苏尔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0.3%苯扎溴铵溶液等消毒。如果流产发生在公共场所(会议室、库房等),可用甲醛溶液熏蒸,以每立方米容积20毫升甲醛溶液计算,加等量水,小火加热,关闭门窗,维持10小时。

流产羔皮、死羔皮(包括生产3~5d死羔皮)很容易带布鲁氏菌,应特别做好对它的消毒,流产胎应加生石灰深埋。

6.4.2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工作场地及时清扫、消毒、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用于消毒皮毛的化学药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效果可靠,二是对皮毛无损害。

6.4.3防止经黏膜感染

除了给动物接生时,可能经手、皮肤黏膜感染外,这里所指的黏膜主要是指动物生殖器官黏膜。试验表明,防止家畜经生殖器官黏膜感染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选择无布病的健康公畜的精液,为了防止母畜之间交叉感染,授精器具和授精员的手,每授精一只动物后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然后再给另外的动物授精。

7 加强消毒措施

采取严格管理,经常消毒。对污染的牛群,采取试管凝集或者平板凝集反应给予检疫,出现阳性以及疑似反应的都要立即进行隔离。严禁和假定健康牛群相接触,对患牛污染的圈舍以及环境采取氢氧化钠(0.2%)、消毒灵(1%)以及石灰乳(10%)等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8 总结

布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和家畜密切接触的饲养人员、兽医以及屠宰人员经常受到这种病菌的威胁。所以,工作人员在预防接种以及对患病畜禽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做好相对应的防护工作,进而使养殖用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万玲,武建香.吃涮羊肉片后引起布鲁氏菌病1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2(5):320.

[2]李效霞.吃烤羊肉串后患布鲁氏菌病1例报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14(4):210.

[3]孙广玖,赵恒云,王占乙.1990-1996年辽宁省布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 (2):72.

[4]王伟导.我国布鲁氏菌病近况及加强防治建议.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7,12(6-A):44.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99(2016)06-0017-03

猜你喜欢
预防诊断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1:16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铝箔针孔产生原因与预防方法探讨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当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8:05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