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燕(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0)
“以人为本”
——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
孟 燕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0)
本文分析了无障碍设计理念和意义,针对公共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几个要点进行探讨,并立足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几个原则对如何促进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展开思考。
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人性化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伤病人等弱势人群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为所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了必要保障,同时也为全社会创造了一个方便的良好环境,是尊重人权的行为,是社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标志。所以,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重视这一点,做好无障碍环境设计,保证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的人性化服务。
无障碍设计最初是由联合国组织在1974年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无障碍设计涉及所有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环境、建筑设施以及建筑设备的设计规划,旨在让这些设计都能比较全面的考虑残疾人士、老年人以及儿童的需求,通过设计相应的功能和设备,为所有人提供良好、贴心的服务,保证人们随时处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障碍。无障碍设计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特征、意识形态以及动作的相关研究,对所有可以供人类使用的设施与环境进行优化设计,让设备的使用更加贴合各类使用者的情况,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使用者的困难与障碍。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社会对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公共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障碍设计的设计有很多种,例如,缘石坡道、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电梯等等,在进行全面的无障碍设计的公共建筑中,无论是残疾人、老人还是儿童,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生活体验。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从年龄构成看, 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残疾人人口的总量增加,占人口比例上升,人数已达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
从大数据看来,越来越多的行为障碍者需要正常的生活体验。由于环境障碍使得那些行动能力丧失或不健全者被排除在外而不能实现共享,加上无数老人因体力不支而遇到类似的情况,因此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问题下“环境障碍”的矛盾更加尖锐。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3.1 建筑出入口和出入口平台
建筑出入口是公共建筑的最基础的组成结构,包括以下几种类别:①平坡出入口;②同时设置台阶和轮椅坡道的出入口;③同时设置台阶和升降平台的出入口。建筑入口平台,是进入建筑时人们的汇集地点,通常人数比较多,有关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求,尽量保证入口平台地面的平整,方便轮椅的行进和转向,还要做好防滑设计,保证人们在经过和停留时,能够更加舒适和安全。在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中,对入口平台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合理设计,保证入口平台的面积与深度。
3.2 轮椅坡道及电梯设计
对于高度不同的地面,正常人需要楼梯来进行过渡,而轮椅则需要专业的轮椅坡道。轮椅坡道的设置位置要保证方便和明显,让有需要的人群能够很快找到。根据不同的高度差别,轮椅坡道可以设计成直线型、直角形以及折返性,公共建筑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轮椅坡道时,要结合建筑的特点,选用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对于高层公共建筑来说,电梯是最重要的上下通行方式,对于电梯前室以及电梯轿厢的无障碍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①电梯前室的面积设计要合理,保证能够满足多人候梯的需求;②电梯的呼叫按钮高度设计要适中,最佳为0.9m到1.1m之间;③对于电梯轿厢内部,要设计高度适中的扶手,并且设置电梯运行显示装置和报层音响。同时轿厢尺寸要尽可能的大,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方便用医疗担架将病人抬入电梯,送达地面,保证病人送医的速度,缩短耽误的时间。
4.1 可及性
可及性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可感知性。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形成外界情况的了解,从而对外界情况进行反应,调整自身或周遭环境的状态,提高环境与自身的适应性。在这里,人类通过感官了解外界环境是做出其他反应的基础,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要求能够满足一些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的人员的感知需求,通过应用有效的设计方法,提高环境的可感知性。在公共建筑中,要合理设置盲道、凸字、音响设备、电子屏幕等设备,从触觉、视觉以及听觉三个方面提供较为全面的环境信息,保证各类人士的正常使用。
其二,可达性。很多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行动非常不方便,很多公共建筑都没法方便的到达、进入以及使用。这需要公共建筑在有关结构的建筑规格、设备布局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保证公共建筑的可达性。
其三,可操作性。操作是改变环境的过程,很多残疾人士以及老人是独自进入公共建筑的,使用各种设施也需要独立完成。公共建筑要针对残疾人及老人的操作需求,合理设计各类装置,尽量设计单手操作即可完成的装置。
4.2 安全性
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重点,对于无障碍设计的安全性,主要是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使用各类设施时,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公共卫生间和浴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进入的场所,同时也是残疾人和老人最不方便的场所。在公共厕所和浴室中,由于地面比较湿滑,如果防滑设计不够到位,老人和残疾人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摔倒的情况。对于浴室,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应当设计辅助身体平衡的横杆,保证老年人和残疾人能够顺利方便的进入浴盆,还要设计座位,方便老人和残疾人坐在座位上进行洗浴,有利于对老人和残疾人安全的保护。
4.3 适用性
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残疾人、老年人等身体素质较低,行动不便的人群更加方便安全的使用各种设施,无障碍设计在满足这一初衷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影响到身体健全的人群的正常使用,适用性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例如对于卫生间中洗手池的设计,既要满足残疾人和老人的使用方便,又要满足正常人的使用,很难找到两者都适宜的高度设计,对此,可以设计洗手池的高度为可调节,各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使用需求进行调节。所以,对于这些方面的设计,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公共建筑用户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
4.4 系统性与经济性
无障碍设计并不是独立的某一部分,而是对公共建筑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保证各个环节都能紧密连接起来。公共建筑不能只在入口平台部分进行无障碍设计,建筑内部各个走道、房间以及各种设施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残疾人与老人能够全方位的体会到方便的设计,平等的使用公共建筑和设施。科学合理的无障碍设计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有些设计人员和投资者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常常会在无障碍设计上做的不够到位。根据市场统计数据表明,无障碍设计所需的资金投入仅仅占建筑总投入资金的1%,而且很多结构的无障碍设计并不需要另外投入资金。例如,地面门坎的取消、洗手池高度的调节等等。
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不只是为了残疾人和老人的方便,更体现了对社会各类人士的关怀和尊重。无障碍设计能够让人们跨越身体条件的障碍,平等的使用公共建筑,享受公正的服务,这是文明社会的需要和体现。
[1]周霞 郦文静.北京市公共建筑无障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城市问题,2014,(6):34-35.
[2]孙海秦.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5,(5):23-24.
[3]代小俊.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5,(21):45-46.
TU7
B
1007-6344(2016)04-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