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艳
[摘 要] 回顾众多以老上海为叙事背景的都市电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是极具代表性的上海气息十足,并带有浓厚的现代氛围的影片,复古和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影片的最大特点。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电影研究人员并没有给予影片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从整体上对电影进行探讨、研究。文章将重点分析该片的叙事风格,包括复原旧上海的繁华景象、以观众为中心的审美特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特质,以期为海派电影和当代都市电影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 平民审美;都市空间;老上海味道
影片《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继承了原作的现实性、批判性和娱乐性,复活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城市风貌,并且使用接近于浮夸的电影展现手段,导演张建亚的电影思维发散性很强,处处体现出讽刺和嘲讽的特点。他的拍摄风格与同时期的导演差别较大,可以说是他开创了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拍摄风格,展现了他作为海外归来学者的开阔视野和创新能力,将先进的电影工业经验带到了中国,不断创新和气质灵动是他电影的主要风格,纵观诸多展现老上海景象的电影,该片依然是一部富有浓厚的上海味道,同时又透着后现代气息的“标新立异”之作。
一、都市景观的空间解读
都市电影所呈现的城市形象不只是主题所刻画和描述地理位置的简单还原,还能够体现出电影创作者对于城市空间的构想和想要表达的内容。电影中的大城市通常都会是道路上车水马龙,空间上高楼林立、高耸入云,光线上色彩斑斓,生活上极致奢靡,以上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进步的方面,这些城市的景观不但能够作为城市的标识,还能够为电影的剧情发展烘托气氛,变成一种叙事手段。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标志性景观,这些景观最能够代表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有些地方的城市标志可能在城市中根本不存在,只是电影创作者的一种设想。比如纽约这个城市经常在电影中出现,它的标志性景观包括自由女神雕像、曼哈顿洲际酒店和金融中心华尔街等,这些景观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另外一个经典镜头,在热闹繁忙的公路上经常会冒起阵阵白烟,这些由地下管道喷发出来的景观在实际的纽约市中心并不常见,电影中的此类场景都是电影工作者花了重金打造出来的,例如电影《金刚》的创作者为了让喷气道路能够出现在画面上,特意制作了一个锅炉房,并且在地下埋设了一段两千米长的蒸汽管道,且配备了多个出气控制阀,满足电影需要的蒸汽大小,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纽约城市的工业、混乱和虚妄特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布置和特定景观的展示,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剧情气氛和社会状态,特别是能够作为城市标志的景观最能体现电影的故事氛围和情节要求。
影片《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的背景选取了中国的标志性都市上海,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这部电影与其他以旧上海为背景的影片类似,标志性的景观,如在电影里面经常出现的高级别墅、西餐厅、酒吧、夜总会、繁华市井等场景都悉数展现在观众眼前,为人们还原了旧上海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欲望、追求权势的社会状态。应该强调的是,这些色彩斑斓、醉生梦死的场所实际上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进入的,酒吧、夜总会和歌舞厅等都是有钱有势的社会上流人士消费的地方,对于真正的上海市民来说这些地方不是他们的生活场所,但是一些电影为了突出时代背景和剧情的需要,常常将故事设置在此类场所。《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的主人公王先生和好友都是普通上海市民,连吃路边摊都会耍赖,影片也确实将大部分场景设置在普通人生活的场所内。不过,导演也没有放弃这个都市象征性景观,让他们两人误打误撞地冲进了本来不该属于他们的夜总会,原本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和地方交织在一起戏剧效果就显现了,进入夜总会的两人丑态百出,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乐,并且还恰巧救出了女主角,促进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通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故事大多发生在夜幕降临之后,乌云遮住了月光,给大地带来一片阴暗;黑暗中的街道虽有霓虹点缀,烛火增辉,依然照不亮道路的面孔;再看缓缓流动的江水,如同被黑夜吞噬了一般让人看不到一丝希望,这些场景与城市的华而不实、挥金如土、钩心斗角遥相呼应,立体地呈现出电影的主题。电影中的都市是善与恶的共存体,片中的女性衣着华丽、思想进步与其过分追求享受、奢靡无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女主角伊雯千里迢迢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却被生计所困成为社会底层、得不到尊重的舞厅歌女。等候多年却被城市的“黑暗”同化的未婚夫更是让她心中最后的灯火燃烧殆尽,最终,她决定远离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与黑暗,去寻找心灵的净土。再看典型人物王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的重重包围,最终也选择了避而远之,来到远离世间纷争的农村,平凡安乐地度过自己的余生。繁华中的黑暗与平凡中的光明生成强烈反差,更加突出人们渴望在乱世中寻求平安的心理。
二、市民生活的世俗化审美
上海这座大都市最为典型的特色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市民特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于这种市民属性具有特殊的赞同观念,虽然这些人没有太高的思想觉悟,但是却构建了自己的一套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上海这个既繁华又时尚的都市,成为当时多少人的心之所向,但是看似高不可攀的城市中依然存在朴实的思想价值观,市民的团结与维权意识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撑。包罗万象的上海充斥着商品交换和物质享受的味道,但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崛起与之毫不冲突,只是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带动得更大众化、更平民化,加强了对人性的关注。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将高上大的生活价值观逐渐分化、演变为更平民化的生活方式的故事。例如,在影片中,王先生和失意的朋友一起来到本不属于他们的夜总会玩耍,伊雯是这里最抢手的姑娘,成为许多富豪和官员争相抢夺的对象,这些人在夜总会里大打出手,王先生趁乱救了伊雯。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原本高大上的、属于上层社会的姑娘却被普通人物挽救,可以说是电影创作者有意让这些高高在上的形象平民化。
从人们的生活状态来看,当人们的那种通俗化的观念和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文化发生冲突的时候,电影同普通民众站在了一边,开始对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加以批判,鄙视那些人的崇高和假正经,对他们进行讽刺,并且对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理念进行翻转。当时的旧上海阶层分明,所谓的上层人物总是怀着鄙夷批判的心理及眼光看待他人,因此构成了社会的不平等模式,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部影片却是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陈述对高高在上的“皇族”文化的打击与蔑视。片中王先生和小市民的谈话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当他们说起裸体画卷的时候,小市民敢于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指出王先生所谓的崇高其实与自己并无差别。而平日里讲话一针见血、敢作敢当的王先生和小陈,在面对心爱的女人身处险境的时候只是躲在角落里,却是投靠了日本人的袁达生救了伊雯。
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例如上文所说的王先生是地位不高却颇有学识的文学代表;小陈是在外闯荡无果,重回上海的知识青年;王夫人是只会洗牌、搓牌的主妇;其掌上明珠阿媛则是崇尚时尚装扮的俏丽名媛。这些人物不仅极其符合原著的外貌特征,更将文字上的性格特征立体化,并完美展现,像是上流社会的人物身上普遍具备的刻薄、眼高于顶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为影片增色不少。影视制作人取上海常规电影之所长,吸纳其中的搞笑手段来吸引观众的目光,更是邀请到著名的喜剧大师客串角色,高超的演技使角色丰满鲜明。电影将有形电影与虚无的文字完美融合,让真实与虚构经典呈现。在受访时张建亚还谦虚地说自己就是俗人一个,拍的电影自然也通俗,这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将世俗化价值观演变为社会主流的心愿。
三、后现代的叙事风格
后现代电影的叙事手法也在电影《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中得以广泛使用,影片里充斥了大量大众化元素,他消灭清高、轻视权势、忽视一切常理,使用大量表现手法进行拼接、重组,对那些被上流社会认为严肃的事物进行批判、嘲讽和调侃,为观众创造更多欢乐,宣扬平民也能成为英雄、有所大作为的观念,这与美国好莱坞的叙事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影片在情节中融入了较多国内经典影视桥段,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两部电影里面的经典场景“高粱地里野合”和“捶腿”都在这部电影里面有所呈现,此外还有其他电影里面的经典片段。但是,电影复制了那些经典桥段的画面和氛围,却体现出了与原电影截然不同的效果,影片通过对那些传统思想进行重现、分裂、颠覆,以达到影片的喜剧效果,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能引人思考。更加天马行空的是电影的主人公王先生还能够自由地从漫画和现实中穿行。影片《日出》中有个角色叫方达生,而这部影片里面有个角色叫袁达生,当女主人公痛斥袁达生为日本人办事的时候,袁达生回答:“我要是不这么做我就成了方达生了。”导演利用了这样的方法将自己预设的包袱抖了出来,而此时主人公一家人如同电影院中的观众一般拍手称快。在电影的最后时刻袁达生竟然为女主人公挡枪而死,此时主人公王先生竟然跑到镜头前对着观众说:“不知道为啥吧?我也不知道。”从影片的这些嘲讽、颠覆和诙谐的叙事手法来看,翻转传统规则和经典桥段构成了电影的喜剧元素。影片的这种拼凑型的表现手法也契合了后现代主义里的“互本文”手法。
电影的创作者张建亚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影片制作过程中根本没有想过什么后现代主义,只是感觉这样创作电影会是一种打破传统电影观念和拍摄手法的尝试,要不电影就太无趣了。电影对于流行文化的嘲讽和对社会现象的戏谑,实际上就是要调侃一下电影艺术,也调侃一下电影创作者自己。张建亚在上海出生和长大,对于上海有着不可磨灭的情结,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能够非常迅速地接受到前沿文化的影响,物质和文化先进的上海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扎根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造就了张建亚特殊的电影拍摄风格。
四、结 语
纵观我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上海这个城市已成为片中常客,追根究底是因为此地的电影历史悠远绵长,同时它身上具备时尚前卫及谦逊含蓄的文化气息,上海的巨大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史。20世纪末期,受国内外社会形势及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国产电影市场上刮起了一阵“忆往昔岁月”的旋风,而身为拥有久远电影历史的上海自然炙手可热,成为影视制作人的首选位置。随着社会形式及经济体制的变革,更为了适应大众的口味,传统的电影视角及类型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观众更为关心的是更贴近于自身的平民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往昔经典的老上海景观和人文情怀又重回银幕。民国时期上海景观的出现不只是肩负了观众对于那个时间段上海作为世界大都市的那份情怀,同时也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消费文化观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向往,那个年代的上海是娱乐化和世界化的代名词,这样的头衔无疑让他成为影视作品的绝佳题材和背景选择。
中国影视大家张艺谋、陈凯歌也毫无例外地将上海作为怀旧电影的首选拍摄地点,广为人知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及《风月》等皆是以上海为背景,但是两位导演的作品皆是作为商业上的筹码去探寻新的发展领域。而与之不同的张建亚导演的作品却独树一帜,得益于知名漫画的启发,经过百般努力终于塑造出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将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呈现于世。本片彰显普通大众的平凡生活,为观众讲述了天道酬勤、众生平等的励志故事。通过对电影情节的深入剖析,人们可以领略当时上海的风貌,从政治到经济,再到人文,均清晰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张建亚以其别出心裁的剧情设置和寓意深长的语言文字为大家带来全新的电影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大卫.态势优美的突围——张建亚作品三人谈[J].当代电影,1994(04).
[2] 周欢.作者们的电影儿——从《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谈起[J].当代电影,1994(04).
[3] 《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笔谈[J].当代电影,1994(04).
[4] 张艺莎.海上繁华梦——老上海电影的怀旧情绪[J].电影评介,2012(12).
[5] 李锋.老上海电影广告引人注意之设计方法研究[J].电影文学,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