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派交流,好向其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这是湘中名校双峰一中的前身双峰书院一副很有名的楹联,上世纪50年代从超级大县湘乡析分出西部数乡镇,成立新的双峰县,亦是因为“双峰对峙”而得名。
此联的撰写者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湘乡县大儒,曾主讲过双峰书院的朱尧阶。这位朱尧阶一辈子除了短时间做过一个县训导的小官(相当现在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大部分时间是一位布衣秀才,但他的学术和人品在湘中深孚众望,他于经史诗赋外,麻衣相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他有一位极人臣的至交曾国藩,还有两位学生:封一等伯、官至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和做过陕西巡抚的刘蓉。
朱尧阶生于嘉庆七年(1802年),今双峰县杏子铺人,比曾国藩年长9岁,他于曾国藩而言,是亦师亦友。曾国藩早年表现并不突出,天分一般,只是一位以勤补拙的苦书生,考了七次了中了一个秀才。中秀才后运气就来了,次年中举人,再四年后中进士、入翰林。
曾国藩早年求学,结识了朱尧阶,从此把他当作一位可以托付一切的兄长。曾这个人,清介自许,一般不愿意麻烦别人,而对朱尧阶例外,事无巨细,都愿意找朱尧阶帮忙和商量拿主意。
朱尧阶的家境比曾家富裕,于是他一直接济曾家。曾国藩点翰林做了京官以后,留在湘乡老家的朱尧阶每年要给曾家送四十石稻谷,因为曾家祖父母、父母都在堂,家庭兄弟姊妹众多,而一个小京官俸禄很低,朱尧阶的资助为曾国藩免了很大的后顾之忧。
朱尧阶和曾国藩的关系好到什么地步?从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
其一,在北京做官的曾国藩要喝家乡的茶叶,也要托朱尧阶购买。其二,曾国藩祖母去世后的坟地,是请朱尧阶看风水寻觅到的。
因为对朱尧阶的尊重和信任,曾国藩在家信中屡次要求诸弟向朱先生问学请益,曾国藩的四位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都先后拜朱尧阶为师。
太平军起事后,曾国藩被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总揽湖南特别湘中地区的练勇。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支湘军代替了腐朽的八旗、绿营,成为敉平太平军的主力,曾国藩也成为清代同治年间中兴大臣之首。于是老家的人,攀附曾氏兄弟唯恐不及。曾氏兄弟也想报答朱先生的大恩,数次写信邀请他出山,但朱尧阶以年迈体衰推辞,仍然仍“蕺影林泉,课徒娱亲,怡然自得”。
朱尧阶不愿意受曾氏兄弟的保举出去做官,显示出他和曾国藩是君子之交的本色—当年接济曾家,乃对朋友无私的帮助,并不图回报。他这种态度也是相当明智的,早年曾国藩在他面前,是小老弟,曾国荃是他的学生,曾家感他的大恩。等到曾氏兄弟功成名就、位高爵显时,他这位昔日的兄长、老师兼恩人,如果仰食于曾氏兄弟,那等于早年的关系倒了过来,彼此都会尴尬。而不受曾家回报,仍然可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曾国藩。
事实上,曾国藩不因地位变易而改变对朱尧阶尊敬与信任。同治六年八月,身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给朱尧阶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是说自己身为大臣,而天下仍不太平,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二,希望朱尧阶不因本人位高望隆而放弃了诤友的身份,并强调朱在家乡的“精神导师”的地位和责任。其三就是托朱尧阶劝诫曾国潢不要在惩处哥老会时大肆株连。
曾国潢是兄弟中留在老家做大管家的唯一一位,因为兄弟的权势,他在湘乡自然是一言九鼎,力主对哥老会会徒严加追究。但曾国藩看得更远,知道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他让朱尧阶出面来劝曾国潢,不仅因为朱的威望高,还因为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曾国潢的儿子,两人是亲家公。
曾国藩的儿子娶朱尧阶的女儿,是曾国藩力主促成的。对朱尧阶的大恩,曾家无以回报,只能用结亲家的方式,将两家的亲密关系固定下来。
写这封信的五年后,即1872年,曾国藩和朱尧阶先后去世。只不过一人在江宁两江总督衙门中逝去,一人在湘乡老家寿终。布衣结交的一对朋友,后来功业、地位相差甚大,但两人的友谊能保持终身,殊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