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黄志英
一卷四“滤”尽其效
湖北 黄志英
学生们在进入高三后,每天都要做大量的试卷,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试卷都只做一遍,核对完答案就丢弃在一边,没有使试卷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我觉得,一套试卷要经过四遍“过滤”,才能尽其效用。
学生自行完成全卷,并核对答案,改正在卷面上。此时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答案是什么。这时,我检查学生的卷子,如果上面除了自己黑笔做的答案和红笔照抄的正确答案之外,没有别的什么批注,我会告诉他:整套卷子你算是白做了,它的价值为零。这样刷题,刷一百套也是白刷。因为你只是就题论题,表面上的“知其然”。
要求学生根据答案追根溯源,弄清楚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探寻知识的来龙去脉。
具体要求是:在现代文论述类阅读题的阅读文本上,标画出答案来源的相关文字区域,在区域旁标注上题号选项,分别在文本与选项中圈出相冲突的重点词,并弄清出题陷阱是什么。
在文言文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做批注,包括批注词法、句法现象,通假,异义,多义,重点实、虚词的意思,做到彻底弄懂整篇文言文中每一个字的意思。3道选择题绝不能只是将A改成B 就完了,而是要分析:断句错了的地方是哪一个词的意思理解错误,圈出并做词义批注。古文化常识解说错了的句子,究竟错在哪个词上,圈出并改正。对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到底是依据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标上题号和选项,与选项比对,分别在文中和选项中圈出相矛盾的词语并改正。句子翻译题,要圈出采分词和对应翻译,标画上特殊句式的符号标记。
诗歌阅读要疏通词义,弄懂诗中每一个词的意思,标注在词旁,比如:勤王,为王事尽力。敢,怎敢。从这两道主观题冗长的答案中寻找到几个重要的采分点并做圈画。
名篇名句默写,属于句子写错的,不仅要改对句子,还要批注错句的语境是什么。属于字写错的,不仅要改对字形,还要批注字义。
选考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要圈出错词并改正。主观题要回归文本找答案依据,画出并标记题号,如需概括,就批注在文本相关区域。实用类文本的人物传记题还要关注相关链接,并画出与答案相关联的地方。
语用方面,表达题中的成语题要在词语差别上做批注,并在句子上圈出与成语相照应的词;语病题要标画错处并改正,同时弄清楚病句类型;连贯题要标画出前后照应词,圈出语句勾连处,弄清逻辑关系。
作文要画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主旨词,画出解析中的立意。将范文的全篇结构提纲用各种记号标出并作批注。要求做到:
一、题目:圈出主旨词,批注出修辞手法。
二、开头:用波浪线画出美句,用单横线画出引材料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中心论点,用圆圈标出主旨词。
三、中间三大块:用单横线标出三个分论点,用波浪线画出美句,用方框标出例证的对象名,用圆圈标出明点和暗点的主旨词。
四、结尾:用波浪线画出美句,用圆圈画出点文题和点话题的词。
五、最后:在文章旁边的相应位置批注上本文的优点和缺点。
到此为止完成了第二步。我检查学生试卷会看到在试卷的字里行间布满了各种圈点批注,每一题的采分点、错误原因、正确结果、考点都批注得清清楚楚。面对这样一份卷子,我会高兴地对学生说:你已经真正弄懂了这套试卷,做到了知其所以然。然而,仅仅弄懂了这一套卷子上的几个题目,这套题的价值还是没有发挥出来,因为高考是绝对不会出现原题的。
解读知识的相互联系,总结规律,从而类推出这一类的题该怎样做。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在试卷笔记本上反思总结卷子中的规律。例如: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由这一题就可以总结出:景物描写的角度。
再如:文本类阅读《马兰花》的第2题和第4题可以梳理出:明暗线索的好处是什么?多次重复某一细节的效果有哪些?这一道题就是这一类题的代表,以后再见到考景物描写的角度题,双线交织题,重复细节题等,就可以借鉴这个答案。从一道题的题目和答案,提炼出一类题的题型和规律性的答题术语,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答题。
当我看到记满解题规律的笔记本时,会赞赏地对学生说:你已经化繁为简,真正吃透了这套卷子的精华,但这只是发挥了这套卷子的基本价值。
我们要继续想一想这套卷子中的所有文字部分用于作文中“会怎样”?
写作有60分,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素材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是必需的。高考试卷中的每一个字集专家之所见,都是符合作文考试价值取向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每一套试题中的文字当作作文积累的蓝本,让学生加以提炼,并摘录到作文积累本上,加以运用。
以文言文《宋史·孙傅传》为蓝本,可以写:宋代名将孙傅就曾上言钦宗,熙宁、元丰时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法度有利于奸臣,皇上当继承祖法,修缮发布新法。可见,祖宗的法制正是在代代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才生发了一部部来自前代又优于前代的法制典章。
以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为蓝本,可以写:岑参内心深处有着家国之思,日日萦怀,终于喷发成一句“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的舍小我为大国的豪迈诗句。
以《朱润东自传》为蓝本,可以写:现代著名学者朱润东先生,几十年来广泛阅读国内外传记作品和传记文学理论,通过大量比对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传记文学观。
当学生完成积累摘抄后,我可以没有遗憾地对学生说:你已经充分消化了整套试卷,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
卷不在多,以“一”当“十”,一“卷”四“滤”尽其效。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