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云明
如果不是写作 不知莫言郭敬明今夕何夕
文/谭云明
想写出好文章,先得有好修养。“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说的也是这个理。
谭云明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由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北京市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在湖南省重点中学茶陵一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有较丰富的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经验,也是本次“紫鹊界”杯麓山少年榜·首届写作之星创文大赛评委。
很少有人知道,舞文弄墨多年的我,在读高中时也曾写作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每况愈下,并影响到高考不甚理想。
其实我读初中时,语文成绩很好,时有写作冲动,文章常受称赞。遗憾的是,那时既无课外书读,也无人引导,更缺乏激励,这才有了高中时的厌写。好在进行大学后,通过读大量的作品,重新激发了我写作的兴致,后来还攻读了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
所以近日我在反思:人为何写作?写作难不难?写作图个啥?写作能改变人生吗?
古人很重视写作。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可谓把写作提高到了极致。当然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近如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他成就伟业的因素之一就是靠一支“笔杆子”。
写作如经国大业,在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在改变写作者的命运。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解读视角,如果从写作改变人生命运的角度来看,不啻为很好的注释。司马迁所列人物,均受苦受难,但他们没有被命运击倒,而是通过写作,改变了人生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和思想智慧,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流淌。
历代文豪的人生轨迹似乎都在遵循某种规律。又比如苏轼,他因“乌台诗案”,致三起三落,一贬再贬,残酷的命运,带给他无数磨难,他也没被击倒。相反,苏轼拿起手中之笔,大胆写作,开创了“大江东去”式的豪放词派的时代。这无疑是写作的魅力,也是写作改变人生的经典案例。
当今的大文豪莫言,历经挫折,也是通过写作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年轻的郭敬明,每年都挺进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前五,累计版税高达亿元!如果不是写作,不知他们今夕何夕呢?
我自己也从读大学开始,常常身在异乡为异客,孤独寂寞思乡之时,便拿起笔,抒情感怀,构思成篇,一发而不可收,至今涂抹了三十多本书和大量的学术文章。这些作品虽难说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我的人生轨迹确因此而增加了不少亮色。所以,我深感:兴趣之于写作尤为重要,贵人相助、高人指点也不可或缺,而写作拥有“真”的品质,即说真话、记真事、抒真情,更是弥足珍贵。
为何写作能改变人生呢?当然,其原因很复杂。不过,就其写作本身而言,也不难解释。小而言之,写作是一种思维训练,可以优化思维,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大而言之,写作在于涵养性情,修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生命观,在于培育伟大的灵魂。因为写作过程是使思维条理化、清晰化、深刻化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所以,要想写出好文章,先得有好修养。“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说的也是这个理。
最后想强调的是,任何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传承,都要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写作来实施的,这是民族思维的集中体现。一个没有优秀思维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不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民族也是很可悲的。而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从中小学生开始,努力通过写作训练,来优化其思维,因为他们才是未来我民族强盛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