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汪训贤
分析失分原因 改进复习方法
湖南 汪训贤
每年高考成绩发布时,很多考生的实际得分,与自己的估分相去甚远。原因是考生意识不到自己所做的答案,与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相差很多。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试题,相对往届来说比较容易,以湖南省为例,在90分应得分中,考生实际的平均得分约63分,虽然得分率达到了70%,但评卷老师普遍反映,考生本应得到更高的分数。
如果老师在评卷过程中,对考生书写的某试题答案,进行一定数量的抽样分析,做些记录和统计,就可发现考生在该题出现的很多令人惋惜的丢分现象。下面以湖南考生作答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情况为例,失分原因分析如下。
1.不会书写名词术语
考生通过审题,明明知道该用某个生物名词或术语来答题了,可就是书写不出相关的生物名词或术语。于是,意思相近的词、含错别字的词比比皆是。如第30题第(1)小题第1空,标准答案是“靶器官”,很多考生不会书写“靶”字,有的考生把“官”写成“管”和“观”;第2空“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标准答案是“灭活”,很多考生的答案中出现了“水解”“消化”“蛋白酶分解”“溶酶体分解”“吞噬细胞吞噬”等。又如第31题第(1)小题第1空,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标准答案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部分考生答成“生长型”“平稳型”“平缓型”“衰减型”“衰老型”“哀退型”等,还有考生画蛇添足,答成“幼年增长型”“中年稳定型”“老年衰退型”等。高考阅卷规定,生物名词或术语中出现错别字、多字或少字、改变字序一律不给分。因此,很多考生由于不会书写名词或术语而导致丢分。
2.不能审出题意精髓
审题就是审准题意,抓住精髓,即老师们常说的抓住题眼。所谓题眼,是题目中能点出重点、表达含义、反映本质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是题目的灵魂。抓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题目的要领,找准了解题的突破口。许多考生由于考理综时,题量大、时间紧,审题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题意还没审准就开始作答,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如第29题第(1)小题第1、2空“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标准答案是“高于;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相当多的考生第1空答了“低于”,第2空答成“C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是D组的94%”;第1空答了“高于”的考生中,也有相当多的考生答错了“依据”,比如答成“C组有一半的时间处于黑暗中,它的呼吸作用是D组的两倍”“C组有机物合成量高于D组”“C组只用了3.75 m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就达到了94%”等。之所以出现上述一系列错误答案,原因主要是考生根本没有审清实验的自变量以及实验目的,没有理解该小题的题意精髓“单位光照时间内”,于是,就判断不出C组“高于”D组的依据。
3.不会准确表达题意
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生物题中,总会有一道大题或者几道小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考生能够审准题意、抓住题眼,也知道应该回答什么,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不会竹筒倒豆、酣畅淋漓地表达出题意要求,而导致严重丢分。如第29题第(1)小题第2空,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就很高。
高考题中还有部分小题考查考生对核心概念的辨析是否清楚,如第30题第(2)小题第1空“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调节”,标准答案是“神经”。可是,很多考生对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三个核心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清,导致判断不准,从而答成“激素”“体液”“神经-体液”等,没有准确地表达出题意。
4.不按题目要求答题
近几年的生物高考题还有一大特点,在某些填空题后面附上供选答案,2选1或3选1。如第29题第(1)小题第1空“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第30题第(2)小题第2空“乙酰胆碱属于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等等,考生只要审清了题意,从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上即可。可少数考生就是不按题目要求答题,非要自己杜撰不可,如第29题第(1)小题第1空答案写“大于”,第30题第(2)小题第2空答案写“神精递质”。
个别考生答题时,不按原题的题序或空序作答,即答案没有写在对应的题后或相应的空后。这种错误在选做题中尤为突出,如第40题,原题有4个小题,其中第(1)小题就有3个答案。个别考生答完第1个答案之后,写第2个答案时,另起一行,且另行编号,写在(2)的后面,而原题的第(2)小题写成了(3),并依次递推,也就是说,考生答卷上的题次比原题多了一个,从而导致从第(1)小题的第2空开始,得不到分。
分析2015年高考考生的答题情况,之所以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无谓丢分现象,是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复习过程或模拟考试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有关的。因此,每位高三老师在组织学生复习过程中,应该改进复习要求,尽量避免无谓丢分。
1.回归教材 注重基础
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生物题,大部分立意于考查考纲要求的认知层次Ⅰ的知识,着重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如2015年选择题第1题考查了核酸的结构和功能、DNA及ATP的元素组成、原核细胞中基因的存在位置等。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主要来自于教材,有些题完全就是教材相关内容的填空,如第31题第(2)小题“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来源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62页;第(3)小题“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 ”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95页。此外,第39题第(1)(3)小题,第40题第(1)(3)(4)小题等,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出处。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紧扣教材,打好基础,切不可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最新高考“秘籍”“指南”等教辅资料替代教材,本末倒置。
2.精选题目 掌控难度
从2015年湖南考生得分率达70%来看,试题的难度不大。受此启示,老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无论是课堂讲解的例题,还是月考、期考所命的试题,都要精选精编精创,改变以往所用例题和命题的观念和要求,适当降低题目难度,杜绝偏题、怪题以及题干文字纠结的题。所用例题要有典型性,使之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命试题要有直观性,如选择题的题干精练、简单明了,供选答案文字简短、表述清楚;非选择题题干语言通顺、信息明确,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句短字少,溢于言表。
3.牢记名词 用好术语
在复习过程中,老师组织一些容易混淆、词意相近的生物学名词,在恰当的时机,加以辨析。如,囊胚——胚囊;极体——极核;赤道板——细胞板;染色体——染色单体;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健那绿——甲基绿;滋养层——饲养层;易位——基因重组;启动子——起始密码子;终止子——终止密码子;DNA连接酶——DNA聚合酶;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词听写或默写比赛,听写或默写的名词要有代表性,如一些含有生僻字的词:黏性末端、骨髓、肾盂、噬菌体、桑椹胚等,又如容易写错别字的词:光合作用、类囊体、竞争、DNA连接酶、健那绿等。
归纳整理一些常见的生物学术语,有意识地加强记忆,如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融合、降低反应活化能、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脱氧核苷酸序列、结构决定功能、基因决定性状等。
以上措施能够督促学生牢记这些名词和术语,避免由于不会书写而丢分的现象。
4.课本实验 适度拓展
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原理,设计拓展实验,是近年高考题的命题趋势,如2015年的第29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需要考生一方面要密切注意试题的题干信息,从中挖掘出答题要领;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教材中的一些生物学原理,并依据实验原理、遵照实验原则回答相关问题。
考纲要求考查的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一般给出了实验原理、目的、试剂和器材,要求学生据此设计实验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步骤,来验证某一事实或原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中,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应适度地拓展与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2015年高考题还有一个特点,选修内容渗透了必修内容和实验内容。老师在组织复习过程中,在重视选修内容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也应延伸选修内容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