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瑜 译自 International Pig Topics, Vol.30(2015),№:8贾良梁 校 何 闪 制图表
猪病鉴别诊断实用指南第6篇 尾坏死
赵瑜 译自 International Pig Topics, Vol.30(2015),№:8
贾良梁校何 闪 制图表
E-mail:zhaoyu1213@163.com。
尾坏死是一种常见的猪病,该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且会危害生产性能。尾坏死可发生于处于出生当日的非常幼小的仔猪至肥育猪,通常会导致病猪淘汰以及屠宰场胴体检验不合格而报废。
原发性损伤可源于摩擦、打斗伤或断尾。尾坏死的发生可归因于多种环境、营养因素以及传染性因子,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存在。
可以造成尾坏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包括:空气湿度,漏缝地板或磨损的地板造成的小伤口,或使用强(碱)消毒剂后未冲洗干净造成的损伤。同圈仔猪可能会踩踏尾巴或咬尾,通常出现在缺乏觅食活动或玩耍时。
由饲养密度高以及空间的争夺造成的尾坏死也占一定比重,可能由环境温度(太热/太冷)、避风区域不足或努力保卫采食空间导致的不适。
交叉寄养、断尾以及其他环境应激因子可能会引起猪产生挫败感,继而形成咬尾等恶习。
在营养方面,日粮营养不平衡、某些营养缺乏(如生物素或色氨酸缺乏)、或嗜盐、蛋白质或某些特定氨基酸缺乏,均可以造成尾坏死。能量过剩和肠道不适也可能是诱发因素。在某些情况下,自然存在的毒素也可能是诱因,包括内毒素、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毒素、麦角生物碱)和生物胺。
病原体也可能是罪魁祸首。皮肤寄生虫(螨)、链球菌(β-溶血)、葡萄球菌或猪丹毒可能是病因。细菌侵入皮肤后会引起炎症,进而阻断血液供应,导致坏死发生。
可以通过彻底修订管理和饲养措施,从而避免出现诱发尾坏死的环境、营养和疾病因素,并在断尾时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来进行预防。
仅有的可用治疗措施包括,隔离发病的猪,然后进行局部消毒以及注射抗生素。□□
原题名:A practical guide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swine 9-tail necrosis
原作者: Diego Padoan兽医学博士(百奥明控股有限公司养猪技术经理)
译者简介:赵瑜 (1983.12- ),男,硕士,现就职于信阳农林学院牧医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禽科学饲养与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3-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