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翠珊
芬兰有这么一所著名的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Arkki,专门提供建筑课程给4岁到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所谓的“学建筑”,并不是老师做模型示范,教孩子怎么做。事实上,我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我观察芬兰儿童教育这么多年,给我启发最大的学校之一。
★所谓的“学习”,就是让孩子自由发挥
有一回,我与孩子阿雷参加由建筑学校办的免费儿童乐高和保丽龙(一种泡沫塑料材料)工作坊。现场的孩子,从3岁儿童到小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力,拿着切割成不同形状的保丽龙“盖房子”,或是围坐成一桌,从一桶又一桶的乐高中找材料,聚精会神地动手创造。
我原想看看芬兰老师怎么教小孩建筑,结果我根本不知道老师在哪里,因为我看不出来谁是老师,谁是家长,现场的成人们,大都只是站在孩子后面看着孩子做,偶尔孩子找不到特定材料,成人才帮忙找一下。同时也完全没有人“教”孩子怎么做,他们只是提供材料,让孩子自己发挥创意。
虽然这不是正式的课程,只是开放的工作坊,却让我对芬兰孩童建筑教育现场有了第一印象:成人似乎常后退一步,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
★儿童与青少年,竟然可以参与都市建筑规划
对于芬兰儿童建筑教育的第二印象更有趣,那就是儿童居然也可以参加都市建筑规划。
2007年,当赫尔辛基市要将一块名为“豌豆岛”(Hernesaari)的旧港口开发为新区时,不仅邀请三个专业的建筑事务所提出设计图参考,也邀请两组“非专业”的提议,共同设想城市的未来。“非专业组”的其中之一是住在豌豆岛附近的民众,另外一组就是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Arkki的学生。
最后,这群年纪从4岁到19岁孩子的共同提案,就与专业的建筑师提案并列,甚至被民众票选为最受欢迎的提案之一。
又过了几年,当赫尔辛基市政府考虑将一块港湾边的土地作为“古根汉博物馆”的预定地时,建筑学校的学生同样参与了点子发想,小学生也提出自己的“建筑设计”,并在展场中展出未来的博物馆模型。
看见建筑学校的孩童们参与城市建筑规划,我觉得很惊艳,惊艳的并不是作品本身“多好看”,而是看到小小年纪的孩童,就开始学着观察了解生活四周的环境和地景,同时有机会实际参与规划,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对芬兰儿童建筑教育的理念更加好奇。
★“培养兴趣爱好,与训练才艺有根本的不同”
2015年夏天,我正好有机会与一些来自台湾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拜访建筑学校Arkki,校长碧荷拉·梅斯卡能女士(Pihla Meskanen)本身是一位建筑师,从23年前设立建筑学校后,就一路投身于儿童建筑教育,她告诉我们,这些给孩童和青少年的建筑课,并非学校必修课,而是下课后的爱好,一周一次,课程一个半小时,就跟其他的爱好课程一样,要自己付费。4岁到6岁的孩童由爸妈之一陪同参与,7岁以上就正式独立上课。
说到“课余爱好”,或许会让人想到坊间各种才艺班,然而,校长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培养兴趣爱好以及训练才艺之间,心态上其实很不同。
“虽然从4岁到19岁,基础建筑教育可以上满1300小时,但是这个时数其实很少,我们不可能教会孩子关于建筑的一切,所以课程中最重要的事,从来不是一定要孩子学会什么,而是培养孩子们对建筑的兴趣。”
那兴趣又该怎么培养呢?
“我们会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让孩子去玩!比方,我们从来不会在课堂上跟孩子说,今天要学建筑的结构,身为建筑教育者,我们会将教育理念和想让孩子学习的东西,‘藏在游戏中。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观察建筑结构,却不知不觉地从游戏中学会了。只有当孩子觉得好玩时,他们才会有动机继续学下去。”
只是,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作品不够“美观”,家长们可以接受吗?
“其实,有些芬兰家长也会期待孩子做出‘美美的艺术品,当成果不如预期时,就难免失望。这种时候,我们都必须耐心和家长沟通,重点不在于孩子最后成品的模样,而是在过程中,孩子学到了什么。”
我想,这一点不只是建筑,也延伸到其他的学科上。如果把焦点放在过程,而不是对成果有预设的要求,想必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从中拥有更多愉快又没有压力的时光。
★让孩子学建筑的目的?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当孩子在这里学了多年的建筑后,会被授予一张结业证书,证明曾学过的时数等信息。当我们问校长,这张证书,对孩子们上大学是否有帮助时,她说:“没有特别的帮助。想上大学,靠的不是你有什么证书,而是你的能力。”
看到芬兰的孩子这么小就可以学建筑,还可以参与城市建筑规划,难免让人好奇猜想,这些上过多年建筑课的学生,最后有成为建筑师的吗?
碧荷拉校长说:“我们没有实际统计过,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几千个学生中,大约有一百多位成为建筑师”。也就是这个比例只有2%~3%之间。
看起来不是非常多,没有统计也隐约显示这并非教育的目的,那么到底孩子为什么要学建筑呢?
“除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之外,学建筑,就跟学习其他的爱好一样,都是要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啊!”校长说,“就像我,小时候学芭蕾、学画画,我从来没想到我会成为建筑师,结果我现在竟然从事建筑教育。生命中接触的所有事物,都会累积成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每一步,都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所以让孩子学建筑,只是多打开一扇窗,多提供孩子生命创造的养分。”
一场与校长的对谈,让我们对芬兰儿童建筑教育多了一些认识,同时也点出了芬兰教育“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精神。
无论是什么学科,是建筑、设计、音乐……当孩子还小时,芬兰人的出发点从来不是为了“训练”未来的音乐家或建筑师,而是提供孩子们创造的养分,让他们感受人生的宽广与丰富,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从中找出自己的路。
这也是观察、参访芬兰儿童建筑教育带给我的启发:也许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放下功利心,放下一定要“为了成为什么而学什么”的预设前提,用更开放的心,来看待孩子所接触的各种爱好或活动。未来永远不在我们的预设之中,无论学什么,也许都只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无论那个媒介是建筑、音乐、绘画,还是其他,只要孩子能从中吸收各种养分,快乐地享受过程,终将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