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他们手握10万亿元弹药,纵横A股、楼市几乎所向披靡;他们横跨实业、保险、投资诸多领域,寒冬之时却能“喝酒”“吃肉”;时至今日,他们的江湖还是闭塞的一角,在外翻云覆雨却又令外界对它盲人摸象……他们就是中国新晋民营保险大亨,曾是拉板车的儿子,今天要娶地主家的女儿。
险资出柙,猛于虎。
2015年,共有36家A股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被险资侵入上市公司逾千家。房企龙头万科被保险后起之秀宝能、安邦破门而入,只是这场标价万亿元的险资举牌盛宴中的一道主菜。
也就是在三四年前,保险业还是不受银行业、证券业、投资界待见的“跪着吃饭的人”,如今却是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顽主。这片原本平静的江湖,缘何激荡起惊涛骇浪般的风暴?
险牌精贵,民资蜂拥
惊鸿一瞥,险资江湖已是豪强环伺。
仅仅是2015年,就有上百家公司“堵”在保监会门口申请各类保险牌照:卢志强、史玉柱、王文彪三位资本巨鳄联合申请亚太再保险牌照;奥马电器、建新矿业两家上市公司联合申请巨安财险牌照;阿里、腾讯两家互联网巨头也正暗中抢夺一张寿险牌照……
任何一本保险教科书,都会传递一个曾经颠扑不破的结论:财险盈利周期为3年,寿险盈利周期长达8年。也就是说,保险并非一个来钱快的好生意。2012年以前,除“国字头”,只有如复星、万向、新希望这样极具实力的民营企业才敢染指保险业,并且也颇费周折,多年不能盈利。然而,一切因保监会对险资的“松绑”而发生逆转。
2012年,保监会放宽险资投资范围,2014年更连发15道险资松绑文件。此后,除黄金、大宗商品不得染指,险资可畅行无阻。相比之下,曾经高傲的银行,既不得进股市,又不得投资非自用房地产,可谓凤凰落架。因此,松绑险资大有放出笼中饿虎,掘开千里河堤的意味。
潮汕商人姚振华、姚建辉两兄弟无疑赶上一个好时候。2012年,姚氏兄弟成立前海人寿,旋即就将大量保费投入到对宝能系房地产公司的参股与控股中,并主动拿地、拿项目,其中就包括贵阳的大数据和电子信息产业园、深圳宝安的养老地产等等。
在房地产市场尚可的那些年,这套激进打法的收益当然远非债券、银行存单可比。事实上,前海人寿第二年就实现净利润955万元,2014年扩大至1.32亿元,其中超过40亿元的投资收益功不可没。也正是从那时起,“万宝大战”的引线已然铺好。
显然,险资“松绑”后,保险盈利周期不但大为缩短,更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融资平台——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可随时融资,资金运用自由度也远超银行、信托、基金。2014年8月,保险业国十条出台,加之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吸引险资加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进一步刺激了民营资本进军保险业,一张保险牌照顿时堪比IPO精贵。
可问题就是,僧多肉少。保监会对各路大亨可谓“十里挑一”,2015年大开闸门也仅放出十来张保险牌照,诸如苏宁这样的民营大鳄也被拒之门外,只能转而申请保险代理牌照聊以慰藉。
须知,保险拥有极高专业门槛,历来是风控严肃行业,非一般公司,或“心怀不轨”的激进投资者可以沾染。保监会也心知肚明:一手提防拿到牌照不注资,转手吆喝卖牌照的贩子;一手肃清包装保险公司、向外国金融机构甩卖股份的套利者;此外,虽未明文规定,保监会实则已对房地产企业关紧大门,断了后者借保险融资的直接渠道。
可是,保监会虽有意矜持,却架不住房地产大亨通过收购“曲线拿牌”。2015年11月21日亚冠决赛,恒大足球俱乐部球员胸前的“恒大人寿”广告引起舆论大哗,公众方知恒大已以39.39亿元一举吞掉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50%股权。与此同时,万达王健林又斩获股权分散的百年人寿1亿股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33家保险公司发生股权变更,房地产接盘者占了一半。
事实上,门户一开便越发不可收拾,原本只是“国字头”充斥的保险业渐成猛人江湖。
猛人、菜市场、股神
论生猛,前海人寿的姚氏兄弟只是“后辈”。曾有人戏言,王石应该庆幸,突袭万科的是前海人寿而非安邦、天安抑或恒大人寿。
紧随经常焦头烂额的证监会,保监会眼下也是“头疼部门”。2015年12月29日,“万宝大战”的高潮当口,保监会紧急召集保险公司众大佬开会,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分管投资副主席陈文辉口中的主题就是两个字:风控,“少数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把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大股东或董事长凌驾于内控之上”……
有与会者会后坦言,保监会尚未抓住前海人寿等举牌险企把柄,又不能放任险资猖獗于股市,故而含沙射影,有所指摘。关键是,保监会明言将限制举牌险企们热销的万能险,并核查险企资产风险管理。考虑到来年保险产品的过审问题,举牌险企也会好生斟酌,不敢过于放肆。
然而,在许多时候,保监会已经维持不了表面的和谐。
2014年6月,一段污秽不堪的录音记录从正德人寿传出,“那些嫖娼的嫖完了还在小本子上记一笔,我就不信你们没记录!”录音中,保监会检查组人员口中的“嫖娼”“收拾你们”“爱跳(楼)你们去跳去”等字眼惊呆业界。
真相是,保监会被正德人寿逼“急”了。
正德人寿原是浙江企业杉杉集团联合福建资本创建的民营保险公司,股份被平均分成五份,以此防止个别股东利用保险公司圈钱。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非但没有出现,反而是“谁说了都不算”的内斗一茬接一茬。2013年,杉杉董事长郑永刚曾出面主持正德人寿,不出半年就“被下课”,更被免去党委副书记职务,公开原因竟是“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
可想而知,内斗频仍的正德人寿根本无心“做保险”。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应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可保监会2014年6月认定正德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7.08%,因此提出停止新业务等处罚,并只给了15天整改“大限”。可谁能料到,正德人寿竟然“抗辩”,公然对抗监管层认定,并拿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有-185%的信康人寿做挡箭牌。
眼见严肃有序的保险行业被糟蹋成讨价还价的“菜市场”,保监会检查人员失去理智,双方争论到高潮时便捅出上述录音。若非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大限”到期前一小时紧急摆平正德人寿董事会,力劝其增资达标,一场金融事故在所难免。
2015年7月,杉杉集团与福建资本经过“最后一役”,郑永刚重掌大局,正德人寿改名为君康人寿。可是,新公司似乎仍没有安心“做保险”的打算,连续吃进上市公司股份,举牌3家,持股十数家,足以让保监会心跳加速。
另一厢,好好“做保险”的也不老实。
明天系资本大佬肖建华手中握有生命人寿、天安财险和华夏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过去,受制于财险融资成本高企,天安财险表现一直不如人意,2014年保费才刚刚过百亿元。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10月,天安推出命名为“保赢1号”的投资型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险和交通意外伤害险。这三个险种出险率极低,同时无论是否赔付,均以略高于银行定存的利息返还客户。这意味着投保人可以“旱涝保收”,保险公司也能获得极低成本的融资。
结果,凭借左右逢源的“保赢1号”,天安财险8个月就斩获800亿元保费,直逼人保产险与平安产险,一夜富贵。
如此生猛,不得不让保监会侧目。须知,得到滚滚财源后,天安财险转身便吃进大量上市公司股份,2015年上半年位列包括东阿阿胶、张裕A在内至少71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2015年下半年,受证券市场不景气影响,天安账户动辄以几十亿元浮动计,其中风险让人咋舌。
有一种说法是,现在其实没有“做保险”的,只有“玩保险”的。
玩出新高度,逼出新股神
中国民营保险大亨独爱风险更高的股市、楼市,也是有苦衷的。
杉杉集团郑永刚,有个绰号叫“保险股神”,其实当年也是“老实人”。可一方面,中国民间实际利率颇高,险企的承保成本线必须压过信托的9%、银行理财产品的6%。另一方面,除债券外,险资难以找到稳健且回报可观的投资标的。正是因为两头不占好,郑永刚参股的另一家保险公司中融保险长期难以盈利,后来也不得已堕入“炒股集团”,运作了多家股票。而近期有消息传出,中融保险受累创业板低迷,尚未解套。
简单说,高融资成本逼迫险企选择高收益投资标的,即“双高模式”。但它仍有一个风险可控的余地:承保端配置长期负债,较长时间才需要偿付;投资端配置短期资产,较短时间就能获益,即“以长配短”。
2014年,险企投资权益类资产余额占总资产比重被保监会松绑至30%,相比十年前的5%可谓天壤之别。保监会此举意在放活险资,民营保险大亨们看到的却是一座座“金山”,纷纷铤而走险“要玩把大的”。很快,“以长配短”的谆谆教导就被抛之脑后,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首先就是以非常规手段做大承保端,“炮弹”多了攻打股市城池自然顺利。
太平人寿、生命人寿、华夏人寿、前海人寿近年推出多款分红险、万能险。这些险种普遍收益高,偿付期短,只有一两年甚至三个月。由此,保费规模会被迅速吹大,同时也要求保险公司投资高风险、高收益标的抹平利差,即“短钱长配”。
更大胆的,则干脆“长险短卖”,比如把5年的万能险拆成3个月、6个月的,可年化收益率不变,吸引力立即成倍提高。这实质上就是把保险产品变成理财产品,并在销售过程中刻意突出收益,回避风险。倘若放在网上销售,半个小时就能卖出10个亿。
无怪乎一名保监会官员,在股市连连下挫时,曾当着众险企老总的面,直言自己担心得睡不着觉,深怕险资被股市套牢,资金链断成两截。
可台下马上有“股神”表态,请首长放心。
这种自信来自充足的投资端准备。以安邦保险为例,早已形成对房地产企业稳健的举牌模式。即在二级市场低价吸筹,以“举牌”立威,在随后各方争抢筹码抬高股价时悄然离开。2014~2015年,安邦凭借举牌模式,旗下四家保险公司总营收增长五倍至千亿元规模,净利润增长七倍,仅次于中国平安!
同时,投资端的创新可谓“敢想就敢有”。比如前海人寿,第一轮,先以险资打头阵低价吸筹万科;第二轮,动用前海人寿股东钜盛华的资金二次吸筹;第三轮,使用融资融券,钜盛华向证券公司借资加杠杆三次吸筹;第四轮,使用股权质押,钜盛华质押持有的万科股份,母公司宝能投资集团质押持有的钜盛华股份,钜盛华又质押持有的前海人寿股份,进行四次吸筹;第五轮,使用股票收益互换,前海人寿通过券商提供的资金对万科五次吸筹,未来再兑现收益;第六轮,使用分级资管,钜盛华通过7只带杠杆的资管计划完成对万科最后的吸筹。
前后六轮,各种金融机构都愿意陪着钜盛华折腾,皆因其手上握有前海人寿股份,而股份就代表宝贵的保险牌照;而前海人寿虽打头阵,却始终没有逾越“投资单一蓝筹股票余额占总资产10%”与“投资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30%”的政策红线,完全没有风控把柄!
如此巧取豪夺,中国的保险大亨们要做股神巴菲特。
成佛成道成巴菲特
所谓巴菲特模式,就是“产业+保险+投资”,以保险现金流反哺实业。在中国,复星郭广昌、安邦吴小晖、杉杉郑永刚等保险大亨无不推崇巴菲特,并将其视为奋斗目标。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向巴菲特奋斗的过程非有成佛成道的决心方有可能。
首先,巴菲特做的主要是产险,可获得大量无成本的现金流,一身潇洒。可中国的保险大亨们都是寿险主力,奉行“双高模式”,打江山甚至不惜付出10%的资金成本,杀气太重。
更何况,巴菲特纪律性极强,即便牺牲承保规模也要确保承保利润。可中国人目前“做保险”大多是亏本的,全靠“玩保险”的投资收益来补贴承保亏损。放眼望去,整个中国也只有不到5家产险公司过去3年能够做到承保连续盈利。
也许,明天系肖建华学到了巴菲特的一些“神似”。此人有着极强的自律性,醉心于研究马列毛著、二十四史人性与权谋。整个明天系大而有序,旗下上千家公司覆盖上市公司、银行、证券、信托、期货、基金、PE各大种类,仅保险公司前前后后就涉足8家之多。关键是,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连续性保险资产整合,明天系旗下华夏保险、天安财险均有望于近期上市。可是,如此庞大的明天帝国,依赖内部严格的保密机制,却从未被完整地呈现过,以致外界只能用市值法含糊地推断明天系资产多达万亿元。
2015年,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其中14%投向权益类资产,一次险资批量的元旦“回撤”,就造成A股新年开盘一周的连续熔断。此外,更多险资流向一带一路建设、PPP项目、棚户区改造……
面对这个正在崛起的金融帝国,中国经济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