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银
【关键词】教育;开放;国际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62-04
习近平同志2015年9月访美期间,在多个场合的演讲中重申: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开放才能搞活,开放才能大发展,开放是古老中国走向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选择。这一全面“开放”的姿态和宣示,表达的是转型中国的自信、雄心以及和平发展、融入世界的理想和理性。
教育事业作为一国发展的至为关键的领域,理应保持开放的姿态。
1
论及教育,不可不说孔子。
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不是与生俱来,不是凭空而降,是“外向”求取学习而得。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韦编三绝”,那是需要耗费多少的心力精力才可达到的境界,这是任何一个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是“外向”汲取、感受、体验,不断深思内化的结果。据《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独自静坐江边,看江水滔滔,不禁感从心生:这流逝的岁月,不正如这江水奔流,昼夜不息,我等怎能不只争朝夕啊!这等人生的感悟,正是孔子将外在的自然之观与自在生命的状态比照而论,发现生命的真谛,也进而成就了他自励苦学、不断进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也因而才有他“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生活激情,才有他对于其得意弟子子路的由衷的赞叹之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是“外向”生活、博采于民间和社会而获智养慧的结果。孔子驾一辆马车,率几个门生,周游诸侯列国,至卫,遭卫相猜忌,被困长久,然孔子师生仍可以“三日三夜弦歌不绝”;到鲁,闻泰山脚下乱坟之中有妇人哀哭之声,得知一家三代男子为躲避苛捐杂税而为老虎所食的现实。前者让弟子悟得小人当政必致的祸患,后者则让弟子切身感受到暴政给百姓带来的“猛于虎、毒于蛇”的灾害。这种身临其境的体悟和获得,不仅是学生的,也是老师孔子的。这是“生活教育”的源头。
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为优秀的世界级教育家,是其一心向外、由外而内的结果。
也不能不说比孔子小6岁的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几乎就是在社会的大舞台、生活的最底层,在与人交流、向人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家境贫寒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人援助,在随父从事雕刻的工作之外可以稍有些时间学习。他向各种有学问的人虚心求教,读了许多古代哲学家的书,听当代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讲学,听智者学派的雄辩。
苏格拉底爱好广泛,学习体育、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20岁时,他跟随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学习自然知识,他喜欢思考探索,对许多问题都想弄个明白,但是由于对老师的答案不满意,自己又想不出个所以然,他便放弃了对自然知识的追究,转而关注起身边的社会。
苏格拉底还认为,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对各种不同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讨论,所以他的一生都花在了与他的弟子(比如柏拉图)、朋友和市区广场上遇到的旁观者进行交谈上。他甚至希望在阴间也能继续从事这一事业,找出“谁是真的明智,谁是假装明智”。
在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看来,苏格拉底总是人群的一部分,他很喜欢混迹于人群。他“属于人民”,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为民而生的人,而且与朋友们和普通百姓说话时,他只讲他们听得懂的大白话。所以有人说,广场是苏格拉底的情绪、精神和智力的家。
外在的书本、外在的他人、外在的自然和社会,尤其是外在的生活,这就是苏格拉底求取真知的主要对象,这和孔子接受教育和实施教育的经历、经验、理解和主张几乎异曲同工。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大教育家,都是一个异常活跃、无限开放的生命结构。
2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众多关于教育的阐释中,我比较认同的是,教育是引领生命个体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出生,懵懂无知,足不出户,是一个“家庭人”。以后终将融入社会,成为完整的“社会人”。在从家庭进入社会之间,教育的意义就出现了。必需的社会知识、生存技能,与人相处的方法和规则,需要引领和指导,需要学习、训练。
如何引领生命个体的社会化?杜威说:“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我的教育信条》,以下同)因为这样的认知,杜威在对学校教育的论述中说:“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他在批评某些教育现象时指出,现在教育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仅仅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也就是说,现实的许多教育行为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比如把学校做成了一个完全隔绝于社会生活、完全背离了生活需求的封闭结构——这究竟是培养未来的生活人,还是为了某种当下的目的而异化了的功利人?看今天中国的教育,与杜威批评的当时的现实相比,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不知在什么样的媒体,看到关于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超级中学”现象的讨论,唇枪舌剑,各执一端。为之辩护者慷慨激昂,理直气壮。即便是“集中营”一般“管制”(不是管理)严苛的学校,即便是把省内高中学生精英堆在一块拼杀,即便惨无人道地以通过分数“杀掉”他人为目标、为快乐,仍然在“家庭满意”“人民满意”和“脱贫通道”的冠冕下获得“正义”和“公平”的堂皇解释。完全脱离时代、脱离国际教育的大背景,背离人性,背离孩子发展的未来,背离教育的本质追求,从“教育致富”“教育敲门砖”这些异化了的极端功利的价值观的角度来申说。言者振振有词,凿凿有据,似乎很有说服力。
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跟论者的极端的封闭思维有很大关系。现实的贫穷,竞争的压力,生存的艰难,以及现实社会重名轻实的功利,难免使人陷入急功近利的思维怪圈而跳脱不出;难免让人对眼前某些因投机而有大获的现象产生艳羡,并进而视之为规律。
然而,教育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精神的底子,获取生活的常识,在自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和体验生活的自由,从而不断去建设幸福自由的人间。
当我们跳出教育,打开校门,睁开双眼,当我们具有了国际视野、未来战略,类似“超级中学”的违反教育规律的东西完全可以“见光死”。这就是“开放”的伟力。
开放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开放提升了教育的境界,开放蓄积和扩张了受教育者思维和发展的张力。开放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开放,教育必然走向教育的反面,必然会变成反教育,甚至反人性、反人类。
3
在关于教育的江苏故事中,我特别钦佩两个人。一位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洪先生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出发,从苏中的一所普通高中出发,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成就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传奇、一个不朽的神话。他主持编写、出版了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多版本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规模极为宏大的事业。它涉及的不仅是语文课程、语文教育教学本身,还关联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而且有些还是非常敏感的领域。在中国,就一般人而言,不要说主编语文教材,就是想象一下这件事,可能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追随洪先生,请教受惠,常得耳提面命,深深体会到洪先生的“山仁水智”,高风亮节。感受尤深的,是洪先生的胸怀阔广,大度恢宏。他的开放的心扉,广结的善缘,身边集聚的五湖四海的语文教育精英,是成就他语文教育伟业的重要基点。试想,在中国,就语文教育思想而言,一定有可以与之相争高下的;就语文教学实践而言,一定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就教材的编写能力而言,一定有可以相与匹敌的;就语文教师的德行而言,也一定有可以与之比肩而立的。但是,能够做到诸美并具又有如此博大胸襟的,大概真的难有第二人了。
与洪先生交流,只要涉及语文教育,涉及语文教材,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没日没夜;即便在身体有所不适的时候,他也可以与你彻底放开地交心。你可以是支持者,也可以是持“不同意见者”,但只要有益于语文课程建设,就都是同盟军、一家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洪先生的语文教材建设的团队,高峰时达到200人之多,来源分布在国内外语文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十余个领域。开放理念和思想,开放胸怀和品质,是洪先生成就语文教育功德的基础性元素。
另一位,则是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沈茂德校长。
天一中学最近十余年的发展几乎是跨越式、超常规的。这主要源自于沈校长及其团队崇高的教育理想和理念,优秀的教育理解和主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踏实的教育践行。在应试异常惨烈的现实背景下,他们不讳言教育教学质量,但绝不是只关注单一的学科教学质量、高考升学质量,而是放眼世界,对接国际教育,着眼未来,指向学生一生的发展。
天一人,艰苦备尝,收获的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高质量、真素质。由此天一中学成为省内外国际化程度最高最优的学校之一。那么这个学校的“掌门”沈茂德又是怎样一个校长呢?
一位曾经从南京到该校借读的学生自豪地告诉我:我们天一的学生与校长是平等的,有时甚至不分彼此,比如说,我们总是称沈校长为“茂德兄”。纡尊降贵,敞开胸怀,把自己置于与普通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说真话,说“普通话”,与学生推心置腹地说话,他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尊崇,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和自由精神。
天一中学与世界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区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很多一流高校将天一作为国外重要的生源地,并且授权沈校长直接选荐录用优秀的高中学生。这是天一中学自身的开放赢得的高度信任和尊重,这种开放也换得了对方的更大程度的开放。
每年的下半年,天一中学都会有一个大型的面向全国的教育教学的对外开放活动,来自全国的千余名高中教师和校长汇聚天一,共话教学改革,共谋教育发展。该活动免费、无偿,没有门槛,来者为客,上门是亲,天下教育是一家。宽厚大度,赤诚无私,这是真正的教育家型校长的教育境界。
2015年暑初,因为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的相关工作,沈校长以参训名校长学员的实践导师的身份,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校华山中学及其对口支持学校。所到之处,他为相关学校出谋划策,提供思路,提供策略,将自己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并慷慨表态,用联谊的方式,对口支持相关学校教育教学诸多领域的快速进步和发展。这样的真情奉献,这样的“干货”推送,这样的视他校为己校,体现了沈校长的赤心、博爱和极为难得的家国情怀。
江苏基础教育大家庭中,像洪宗礼先生和沈茂德校长这样的教育家还有许多。他们的成长经历表明,社会大背景所搭建的开放舞台,校长和教师自身具有的开放品质,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就应了一句古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4
开放是一种品质,它表现为胸襟博大,气度宏阔;表现为高瞻远瞩的教育视野,广收博览的学习风范。唯有具备开放品质的校长,才能成就老百姓真正满意的国际化名校;唯有具备开放品质的教师,才能成就教育教学实践的辉煌。
开放是一个空间概念。“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开放者总是登高望远,因而取法乎上,常能领风气之先。教育的开放就是要定位高远,放眼全球,与最优秀的国际教育交流,与最优秀的教育模式对话;为民族和家国的命运着想,为儿童和国人的未来负责。局限于一隅,用小农经济的视角,死盯着一两个所谓教育致富的“成功”样本,并放大为“真理”,自然会在应试的“温水”中沾沾自喜而睡去,并且浑浑噩噩说昏话。
开放还是一个思维概念。开放的思维一定是立体而非平面的,一定是多元而非单向的,一定是批判地吸收而非盲目地照搬的。教育的开放思维,总是在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在深度的国际比较中,如鲁迅先生所言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
开放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内涵异常丰盈的概念。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要借鉴,都可以拿来学习。
教育的开放,从内容角度来说,就是要从理念到模式,从课程到教学,只要是有利的有用的,大胆地慧眼识真,取真取精,取长取优。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以技术换时间,以理念换空间,借此赢得与世界教育的同步共舞,和谐发展。
5
与国家层面的改革开放同步,江苏的基础教育在波澜壮阔的开放、改革中创造了许多壮举,赢得了很多辉煌,可以说,今天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水平,就是开放发展的结果。
转型期的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其他社会事业一样,需要决策者的顶层设计和全力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教育发展几乎与国家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步甚至有所超前,整个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旺盛的开放态势。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看,大量的带有“国际化”标识的“外国语学校”稳步健康成长,尤其是许多带有国际特色的民办学校也得到扶持和发展。
之所以如此,与江苏教育的行政决策者的宽视野、大胸怀和远见卓识有关。即便是教育的开放,也有理念、规划、策略和方法的区别。江苏教育坚信,教育开放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开放,教育人的教育理念、思想和视野决定着一个学校、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都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关键就在于这一位好校长,好就好在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的发展眼光和决策。又不仅仅是校长,教育行政官员、一线教师、和那些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
教育人的眼界如何高远起来?教育人的胸怀又何以宽广起来?如何让一线教师具有国际教育的视角?又如何让孩子能够睁开眼看到真正的世界?
十多年的时间里,江苏省教育厅在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空前快速推进发展,每年十余万人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洗心,换脑,转型,带来了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的长足进步,为基础教育突破应试藩篱、走出均衡新路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江苏省教育厅在海外合作建立的五大教育培训基地,可以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每年,江苏省内学校数千名教师校长前往海外基地研修,学生利用假期出国修学,众多行政官员参与短期培训。他们在不同层面的研修、交流、培训现场,观摩真实情境,汲取教育真经,开展科学的比较分析,获得实在实用的教诲和启发。前述的洪宗礼先生和沈茂德校长都是这样的高端研修的受益者,也是这样的培训的指导专家和导师。
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而人的成长和发展,开放是最好的策略和路径。江苏教育三十余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