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江苏“零择校”

2016-04-08 08:57靳文
江苏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长三角教育资源江苏

靳文

【关键词】零择校;均衡;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55-01

2013年底,我在参加长三角地区名校长培训的时候和同住一室的江苏一位校长闲聊,无意间听她说他们学校是没有择校生的,一开始不以为意,各地每年发布的招生政策不都是强调按比例严控甚至取消择校吗?可看她不像是说“官话”,不禁好奇地追问,才知道不仅是她的学校,南通地区基本实现了“零择校”。细加了解,才知道他们当地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政策的执行,身体力行,不开择校之门;即便有个别引进人才、特种军人等政策生择校,学校也是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的,从校长这一层面也就遏止了招收择校生的积极性,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热点学校的班额数、学生数都降了下来,这位校长很高兴地说:“不给择校可把我们给解放出来了。”我会心一笑。

今年年初,学校邀请南京师大专家来进行项目指导,会后闲聊时自然而然聊到孩子,这位专家朋友说,她孩子今年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正在为此多方打听,想上大家心目中的“名校”。转眼到了九月,一次电话联系中她主动告诉我“择校太难,放弃了”——一个掌握太多教育资源的师大教授都说“难”,让我颇为意外,正在遗憾时,她又接着说:“现在女儿对家门口这所学校挺满意的,老师亲切耐心,孩子每天都很快乐,关键是老师的教育理念我很赞同——”听她一番话,让我不禁对江苏的“零择校”现象又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说到“零择校”,安徽应该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早在2005年,铜陵就以一座“没有择校现象的城市”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宣传。它之所以没有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复制”,原因有很多,但大家都知道的是停止择校现象的根本是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

这里的均衡有两个含义:一是硬件设施的均衡,二是师资力量的均衡,如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的都是同等质量的教育,家长何必舍近求远?择校现象自会消失。相反,如果政府没有做到以上两点,只是一味蛮横的推行“零择校”,那实际上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不公”,甚至是从起点上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因为那些普通老百姓通常是买不起高价学区房的,优质教育无疑成了有钱有权阶层的专利。

在网上以“江苏零择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看到的消息大多围绕着“大范围的教师均衡配置”“公共财政优先投入”“教育装备均衡提升工程”、“力度空前的教师流动”等字眼,我想,如果江苏省政府和教育部门能够持续下决心、不畏难、抓落实,坚持做到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在长三角校长研修班上所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群众一样满意”,当教育公平实现时,“零择校”也就自动出现了。■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长三角教育资源江苏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图说江苏制造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