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

2016-04-08 22:46李海军
山西水利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泉汾河河长

李海军

(山西省汾河流域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

李海军

(山西省汾河流域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近年来,汾河流域面临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表径流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污染无明显改善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其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可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通过分析,认为此次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能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生态修复;可行性;汾河流域

1 引言

为解决汾河生态环境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省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治理。前三次治理均以防洪保安、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第四次是2008年以来实施的“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通过四次治理,基本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流域地下水位持续回升。但流域自身的“造血”(产流)功能仍未恢复,流域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好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因此,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生态修复工程。

2 流域生态存在问题

2.1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原盆地地下水位埋深由最初的7.6m下降至2012年的89m,下降达81.4m;临汾盆地地下水位埋深由13.8m下降至81.9m,下降幅度达68.1m。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8处岩溶大泉自然出流量严重衰减,目前已不足8.8m3/s,减少了近69%,晋祠泉、兰村泉和古堆泉均断流,洪山泉接近断流。

2.2 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后,泉水出流量剧减,降雨产流随之急剧衰减,两者共同作用造成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2001—2013年地表径流量与1956—1979年相比,减少了13.2亿m3,其中受降雨因素影响减少1.4亿m3,占11%,受地表产流条件影响减少11.8亿m3,占89%。

2.3 水土流失严重

汾河流域多属黄土区,土壤孔隙大,毛细管作用强。良好的高郁闭度植被是减少蒸发的防护层,但汾河流域现有的森林面积仅有6180km2,森林覆盖率为15.7%,高郁闭度森林覆盖率较低。

流域内除林区和自然保护区植被较好外,大部分“四荒”地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失去保护,加之黄土覆盖面积大,具有崩解性强、湿陷性强、抗蚀力差的特点,遇暴雨直击地面,多因素耦合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坡面产汇流历时缩短,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沿沟道、河道下泄,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面面积萎缩等后果。

2.4 水域面积不断萎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汾河治理主要把防洪保安和河滩地开发放在首位,导致原本属于河道的大量滩涂、水域被开发成农田,加之部分支流和边山峪口对河道、水域的挤占,使水域面积大幅减少,严重减弱了河流的调蓄滞洪能力,降低了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功能,导致河流净化水质功能严重不足。

2.5 河流污染无明显改善

2012年,汾河流域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量为10.4亿m3,城市废污水产生量3.9亿m3。各大中城市进入汾河的污水被大量引入汾河沿岸的农田进行灌溉,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此外,支流河道内倾倒的垃圾,也加重了河流污染。

2012年,汾河干流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5%;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8%,主要污染河段分布在太原以下的中下游段。

3 汾河部分流域生态修复实践

3.1 已建及在建水源工程

通过实施兴水战略和山西大水网建设,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提供了水量保障。“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已相继建成了35项应急水源工程;“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大水网工程建设。其中已建成投产的禹门口提水、引沁入汾和川引水工程,加上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工程,以及在建的大水网中部引黄和东山供水两大骨干工程,在汾河流域形成“五水济汾”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以上五大工程年最大供水能力可达到12.3亿m3,接近流域近10余年年均水资源量的1/2,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修复提供了水量保障。

3.2 局部水生态修复

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汾河清水复流、调引客水进行生态补水,实现了汾河干流常年不断流,有效促进了流域地下水位的回升,2012—2014年流域平均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69m。地下水位的持续回升,为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

汾河干流右岸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原有滩涂地73.3hm2,2007年实行社会化资本运作,改造为水面面积60hm2的世泰湖湿地,年均地下水补给量60万m3,初步形成集蓄水灌溉、水产养殖、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休闲农业、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省级水利风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主要措施

4.1 科学配置水土资源

合理调整土地用途,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按照节水优先的原则,严格供用水定额管理,按定额控制用水增量,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控制全流域用水总量。同时,科学配置本地地表水、地下水、中水和外调水等多种水资源,保障汾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协调推进。

4.2 恢复水域,重建水系

通过在汾河干流沿线、支流下游和边山峪口等区域,恢复和建设一批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状水域,总面积238km2,蓄滞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使洪水资源化,达到重建河流水系、抬升地下水位、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加渔业养殖及丰富水生植物等目的,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蓄滞洪水4.2亿m3,增加地下水补给量2.2亿m3。

4.3 保护地下水系,恢复岩溶大泉

通过在地表水供水工程覆盖区域置换地下水,加大地下水关井压采力度,压采地下水4.6亿m3;在岩溶大泉重点保护区关停煤矿,加强采空区综合治理,减少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晋祠、兰村、古堆三处岩溶大泉实现复流,其他5处岩溶大泉稳定出流。

4.4 建立河源和泉域保护区,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

结合吕梁、太行山系自然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其中在河流源头和岩溶大泉源头设立“两源”保护区,封山育林,以自然恢复为主;在25°以上的陡坡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坡面植树造林,沟道打坝造地;在25°以下耕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灌溉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全流域新增有林地5660km2,达到11840km2,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000km2,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5.7%提高到30%。

4.5 加强污染防治,实现污水资源化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加大废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力度,在山丘区重点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

5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效益分析

5.1 资源与环境效益

通过科学配置水资源,全流域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0万hm2,整体用水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通过水系重建,促进地下水位快速回升,晋祠、兰村、古堆三处岩溶大泉在预期内复流,汾河地表水量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和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全面回升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距地表5~ 15m,上升50m左右);晋祠、兰村、古堆三处岩溶大泉复流,其他岩溶大泉恢复至历史水平的80%以上,部分小型山泉重新出流。

通过对河泉源头开展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到2030年,全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在吕梁、太行两山的山脊带新增5处高郁闭度森林植被,为各河流供给源源不断的河道基流;通过城市污水治理、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清洁小流域建设,使汾河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水体的自净功能进一步增强,地下水污染有所减轻,河流、湖库水质达到各水功能区划的规定标准,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

5.2 经济与社会效益

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能显著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能够建立高效、稳定的“经济—社会—自然”相符合的生态系统,实现汾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

TV212.4 [

]C [

]1004-7042(2016)11-0005-02

李海军(1977-),男,2001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

2016-09-17;

2016-10-23

猜你喜欢
大泉汾河河长
绿满大泉山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北山红柳大泉地区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
大泉山
汾河水韵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大泉林场老果园更新改造的思考
图说河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