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写景文的教学
——以《黄果树瀑布》为例

2016-04-08 21:47
名师在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织布机黄果树瀑布

李 霞

(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安徽合肥 230041 )

就现在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而言,写景文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北大荒的秋》《西湖》《九寨沟》《黄山奇松》……每学期教材中都会有一两篇此类散文。这类文章,文质兼美,常常有诗歌的韵味、丰富的想象、细致的描摹、饱满的情思……意蕴悠远,回味无穷。对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常常只看文字,不见画面;只知景美,不识文韵。基于此种学情与文情,教师在教学写景散文时的教学设想和思路也会惊人的相似,无外乎是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反复吟诵,进而品味语言,感受景美、人美、情美。

这样的教学常常带来两种效果:要么,文章 “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像漂浮于课堂上空的一缕神秘的流云,看不见,摸不着,与文同在,却随着教学的开展来不及虚晃身影就不见了;要么,教师会长久地“驻扎”在文字的理解中,花费三四个甚至更长的课时来面面俱到,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写景文的教学在教师心中竟成了望而生畏的“雷区”。

究竟该如何轻松地突破写景文教学“缥缈”“绵长”的现状,在有限的课时内长文短教,带着学生与文字共舞,从而轻松愉悦地学习底蕴厚重的写景文呢?笔者以为应该依托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在文眼的探究、资源的延展、意境的创设三方面浅入回旋。现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于文眼的探究处浅入——意在笔先,先韵后形

《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所见、所闻、所感多个角度来描写瀑布之独具一格。文章共八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学生常常限于长文的逐段消化中无法厘清文章的主脉。

课始,老师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总起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后,抓住文本的落脚点“特别”一词探究“声音”而去,“声音特别在哪里?”看似简单而直白的问题,却耐人寻味。既是紧扣文本后对于文字内容的剖析和揣摩,又像一个强大的磁铁,极有探究价值,因为此情此景下的声音不仅“特别”在其若隐若现、“渐近渐响”,更在于“微风拂面”“人喧马嘶”所呈现的一种或低柔或雄浑的感觉。

一个中心问题的设计,常常如同一扇窗,一扇在文本和学生的心中打开的情感和思维之窗。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罗列出很多“特别”之处,并由此及彼地质疑出更多的课堂生成点——“声音为什么会飘过来,而不是传过来?”“声音为什么会涌上来?”在学生“愤”“悱”时,老师顺学而“启”、而“发”,通过调换“飘”“涌”让学生对比读,直到学生恍然顿悟此时“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难以言说的精妙之处,由此,瀑布之“韵”一点一点地酝酿而成。

二、于资源的延展处丰盈——立体勾连,言意共生

孙双金老师在《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一文中曾希望语文教学“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难度深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因为这关乎学生的终身语文素养的形成,关乎全民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就《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而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丰富、情感丰厚,特别是一些精妙的比喻句,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老师如能聚焦重点句子,旁征博引,巧引妙拨,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大胆而开放地融合多样元素,就可让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呈现出不简单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1.画面与文字的勾连——悦目

【比喻句:那哗哗的水声变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师:作者的比喻句好在哪儿?

生:比喻很恰当。

师:其实这个比喻绝妙,我们要从瀑布的形状来看。(出示织布机和瀑布图片)

生:黄果树瀑布的外形像织布机上的白练一般。

师:想一想,他为什么必须把瀑布比作千万架织布机呢?

生:因为不仅声音响,而且样子有点相似。

师:太棒了。

生:我觉得瀑布万马奔腾,就像白练。

师:也就是说,不仅仅它的样子非常像织布机,而且它的声音也如同织布机,千万架齐鸣的声音。同学们,这就是好的比喻,不仅仅把形和声比喻出来,而且恰如其分。

案例中的老师明晰现代孩子不了解织布机的教学起点,将织布机图和瀑布图并放一起,比比画面,读读句子,谈谈感受,在如此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中,再让学生练说类似的比喻句,既顺应了现代孩子不了解“织布机”的学情,又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学生的回答精彩连连,妙语如珠,“敲木鱼的声音就像清泉‘叮咚’”。“那湖畔的杨柳倒映在水中,像少女柔软的头发。”课堂再一次被推向情趣的高潮。

2.音乐与文字的勾连——怡情

【学习“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师:老师这儿有两段音乐(播放两段音乐,一段舒缓,一段激昂)。哪段音乐比较适合这段文字呢?

(学生选择第二种音乐后,教师指导朗读。)

师:有气势,有力度!其实每段文字的美妙都是有性格的,有情感的。什么样的文字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音乐,那么这段舒缓的音乐应该配上什么样的文字呢?同学们,到全文中找一找。

(生在文中找文字并配乐朗读。)

写景文的学习可以引入适合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上面案例中的老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后选择契合的音乐,再听音乐选读契合的文字,看似简单的双向互动,却在文字、音乐、学生、作者之间轻轻松松地走了几个来回.读文字选音乐是一种对文意、文境的吸纳和酝酿,听音乐读文字则是和作者进行内心交融的过程,更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个性倾诉和表达。如此,学生一点点沉浸在黄果树瀑布所带来的如梦如幻的美景和意境中,读得声情并茂、别有情致。

3.诗意与文意的勾连——养心

师:作者的心中,可以装得下一切美好的事物。此时作者胸膛里装下的是什么?

生: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生:美不胜收的奇景。

生:訇然作响的瀑布声。

生:飞流直下的瀑布流水。

师:在作者的胸膛中,瀑布是这样的。在李白的胸膛中,瀑布是——(出示名句)

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胸膛中,瀑布是——

生齐读: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

师:在明代才子谢三秀的胸膛里,瀑布是——

生齐读: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

师:在著名书法家严寅亮的胸膛里,瀑布是——

生齐读:白水如棉,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案例中的老师适时地在语境中拓展、引入,学生始终处于想象、感悟、表达的文字玩味中,感受文字的“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和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蕴,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让诗意栖息在学生的心中。

三、于意境的创设中内化——一唱三叹,情意交融

“银雨洒金街”这一自然段虽只有短短的4行,57个汉字,却别有意蕴,回味无穷。如何找到这段文字的锻铸点,引导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到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呢?在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探究“奇”在何处后,教师围绕“奇”字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1)找一找这段文字中,哪些词形容了水花的动态?

(2)试着用上这些动词,把水花漫天浮游的过程说出来。

(3)音乐声中,请闭上眼睛,走进这段奇景当中,自己选择一个角色,你可以是游客,可以是一棵大树,也可以是一棵小草,还可以是林中的小鸟。是昆虫,是野兽,都可以。就在这瀑布中,闭上眼睛去想象吧!

这三个问题,紧扣一个“奇”字,层层深入。探究奇妙——复述奇景——想象奇境,看似随意的三步已经将学生由文外引入文内,由旁观者变成亲身体验者。思考发现,记忆内化,表达吐纳,环环相绕,复沓含咏,“银雨洒金街”的奇景似幕布在学生心中徐徐拉开,课堂已沉浸在一片因瀑布的水花四溅而如梦如幻的文境中。

结 语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应该扎实、充实、平实、真实。写景文的教学,应注重文眼的探究,聚焦重点句子,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大胆而开放地融合多样元素,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将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呈现出不简单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让教学从丰盈走向简单,简化教学环节,凸现学生主体;又可从简单走向丰盈,从书本走向生活,多元建构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教学方可“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1] 韩梦姣.中学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 李金云,李胜利.语文教科书内容的不确定性及其理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70-75.

猜你喜欢
织布机黄果树瀑布
瀑布之下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黄果树瀑布游记
黄果树瀑布
瀑布
织布机
青裤瑶的织布机
黄果树瀑布
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