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营建中的生态意识

2016-04-08 21:01:12倪祥保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关键词:池水古典苏州

倪祥保(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苏州古典园林营建中的生态意识

倪祥保(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作为中国古典私宅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古典园林不仅被营建得非常精雅秀美,而且蕴含着非常丰富而自觉的生态意识。这与其深受老庄思想与隐逸理念的影响密切相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整体营建和景观构造的“去甚”,空间分布与池水设计的“善通”,粉墙黛瓦与资源利用的“尚朴”,使其精美的艺术设计和独到的生态讲究得到了充分和谐的结合,其中表达出来的生态意识及理念,具有很好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营建艺术;生态意识

爱默生在《自然沉思录》一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当商人、律师从市场的嘈杂和奸狡中走出来,看看天空和树林,他又重新具有了人味。在天空和树林的永恒的静穆中,他找到了他自己。……自然就是用这样少、这样常见易得的要素来给我们的生命灌注神性。”[1]这段话非常直接地写出了生态的自然对于人类身心修缮的重要性。关于苏州古典园林学术研究的重点,以往更多在于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很少关注其生态意识方面的内容,使人总觉得有所不足。事实上,苏州古典园林不仅被营建得非常精雅秀美,而且蕴含着非常丰富而自觉的生态意识。其整体营建和景观构造的“去甚”,空间分布与池水设计的“善通”,粉墙黛瓦与资源利用的“尚朴”,使这些精美的艺术设计和独到的生态讲究得到了充分和谐的结合,其中表达出来的生态意识及理念,具有很好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一、整体营建和景观构造的“去甚”

苏州古典园林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有云有天,有风有日,还有鸟语花香,此所谓“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计成语),极尽自然之致。但是它显然不能像颐和园那样拥有宽大的昆明湖,也不可能像避暑山庄那样拥有绵延的塞外群山,只能以“模仿自然”来获得“模山范水”的艺术成功。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及物质生活态度方面,苏州古典园林所秉承的文化艺术观念与老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隐”思想比较亲切。老庄思想及“小隐”理念都非常强调节俭省用的“去甚、去奢、去泰”[2]178,总是告诫人们:“可名于小……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2]202“虽小,而天下弗敢臣。”[2]193这种强调“去甚”、“居小”而“成大”的文化思想,除了具有社会道德层面的内容,其实也至少蕴含着少向自然索取、少消耗自然资源这样的自然生态意识。

就整体营建而言,苏州古典园林有一个并没有被人非常关注的明显特点,那就是建造者们几乎都特别崇尚园林营建的“小”。在此,他们不强调私宅园林的体量总是比皇家园林小这方面的内容,而是关注苏州古典园林在命名方面像“半茧园”、“残粒园”那样极言其小的情况,如像精心建设被称为中国最小私宅园林——只有240平米的“鉏经园”①。在“锄经园”中,不仅有山有洞,有树有花,有廊、亭、轩,而且还在小小的天井里置放几块接步石象征有水。这后者与“退思园”旱船前的铺地表示水面和太湖石筑成的低矮花坛表示小岛的设计用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思想和审美理念,一方面为了弥补景观空间之“小”所必然具有的某些不足而展开充分艺术想象来努力营造耐人寻味的景观设计,另一方面特别具有纳须弥山于芥子的哲学智慧和君子以小观大、自强不息的气度。建造区区三分地这中国最小古典园林的人,居然想到以“锄经”命名,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大任的博大胸襟可谓历历在目。这种立足于索取少、奉献多的君子风范,显然不仅有社会道德层面的意义,也有自然生态意识方面的价值。换句话说,对于占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而言,不管是在思想上提倡节约,还是行动上实际省用,自然都是美德之举,都具有不容置疑的生态价值意义。客观地说,苏州古典园林的规模之小,与造园者经济条件有限相关,其实也与造园人的文化思想理念密切相关。放眼当下,喜欢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土豪,办什么事都不会接受排场小、调子低的理念,只有身价财富非比寻常的有识之士才反而更有可能在饭店用餐后还会将剩余饭菜打包。在这个意义上说,观赏苏州古典园林,其实也在感受和理解造园人的人文情怀。

就具体景观建筑构造而言,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诸如“小沧浪”、“小飞虹”、“网师小筑”、“花步小筑”、“平泉小隐”、“小西湖”①“小沧浪”、“小飞虹”在拙政园,“网师小筑”、“花步小筑”、“平泉小隐”和“小西湖”分别在网师园、留园、耦园和可园。这样命名的局部景观有很多。造成苏州古典园林建造者们如此主动追求园林之小和景观之小的深层旨趣,一方面,或多或少具有“爱的对象总是小巧的”,“美的事物是比较小的”[3]这样的审美理念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自觉的生态意识。这种自觉的生态意识,同样来自于本文前面所说老庄以及“小隐”的自然意识与生态思想。因此,无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那些关于整个园林的命名,还是具体景观的命名,其中所体现的自然意识与生态理念应该不可小觑。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生态问题首先是保护的问题,而保护自然生态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少消耗、少占有;第二,使之可持续生长发展。相对而言,第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更为基本而非常重要。正是因为苏州古典园林在整体营建和景观建造中具有自觉而强烈的“尚小”而“去甚”的自然意识与生态思想,因此,苏州古典园林营建艺术有一点特别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偏僻墙角种下的数枝梅花或三两根翠竹,曲廊小弯处有一小丛天竺和一块低矮的石笋,逼窄天井里的小景观显得生气勃勃并且总是与室内或廊墙空窗构成一幅永远生动的国画等别具匠心的置景安排,尤其能给人以“处穷不馁”、“清贫养志”、“小而精神”的正能量,特别符合老庄的人生哲学和美学思想,也特别具有使人深刻品味和反复咀嚼的艺术象征与审美意蕴。用唐代著名文人园林“嵩山别业”建造者卢鸿的话,那也是“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4]167这确实是苏州古典园林置景立意的一个重要特色之所在:即与老庄思想和隐逸文化理念相似,不求个体显赫张扬,而求众生和谐生存与发展;不求唯我独尊的气势,而求万物都有自适自足的气度。

笔者在有关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方面的一篇论文中,曾经这样专门论述过“网师园”中“殿春簃”所代表明代房屋建筑的简洁与朴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展示苏州园林的时候,经过反复论证和听取多方意见,最后还是选择以简朴见长的‘殿春簃’,似乎值得一提——这显然与中国真正隐逸者所崇尚的‘返朴归真’与‘崇本尚俭’具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当然还有其相对较好地体现着中国明代园林特征方面的考虑。”[5]现在看来,这样的论述还不够全面,因为其中也应该包含着很好的生态理念。从明代建筑、尤其是明代家具普遍追求简洁的社会历史原因来说,与开国皇帝朱元璋要求全社会务必注意节俭的倡导密切相关。朱元璋当时倡导节俭,既与他的穷苦出身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力衰微的现实情况相关。因此,明代建筑和家具所具有不事奢华、崇尚简洁的做法,客观上具有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的效果,非常值得肯定。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网师园”中的一个园中园,“殿春簃”整体面积不大,三开间房屋既没有高度、也没有任何雕刻装饰,屋顶居然还没有做一条普通人家都有的简单屋脊,完全是郑板桥所言“聊避风雨”般的寒舍,就像农家姑娘一般没有像样的衣着、没有华美的饰品,但有清丽质朴的自然之美。在这样的园林景观营建艺术中,没有富贵气派和奢华景观,有的是乐于清贫的精神和崇尚简朴的风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由来已久的“师俭”文化自觉。

二、空间分布与池水设计的“善通”

一个“通”字,在特别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医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其实也是对生命自然处于良好生态状况中的一个概括性表达。苏州古典园林的整体空间一般都不是很大,游览路线却比较长,能给人以更多的移步换景感受,能具有古人所谓“劳形怡情”的效果。造就这种游园特色的营建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空间景观进行别具匠心的艺术分隔。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说过:“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6]这种独具匠心的园林空间分隔,其实同时强调分隔空间之间的勾连与通达,使得多路径、多视角观赏自然而然,“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感受俯拾即是。因此,苏州古典园林营建艺术中的所谓“通”,主要表现在空间分隔与通风采光、树木生态层位安排与池水活性保持等方面,即善于将艺术性和生态性很好地融合起来。

出于安全因素考虑,苏州古典园林大多都用高的围墙将其与外界隔断,这比较容易影响面积不大、建筑较多园林内部的通风和采光,从而形成不利于包括人在内各种自然生命物居住的不利环境。为了使占据并分隔空间的各类建筑不影响园林内部的通风采光,苏州古典园林中有很多建筑物上的门洞和窗口,从来都不安装任何可以用来关闭该空间的门窗,使得相对狭小的园林空间,由于其非常好的通透性能有利于相互间的通风采光,让生长其中的植物获得相对符合山林自然的环境,让居住其间的人也觉得比较具有身处大自然中的那种舒畅和惬意。其中很多门洞题额上书写的“迎风”、“延晖”、“揽爽”等词,就很好地表达了它们的相关生态功能。那些从来都不安装任何具有关闭空间的门与窗,既可以节省很多建筑材料,又有利于园中被分隔空间之间的通风采光,还可以自然地造就园中具有很好掩映之美的藏景和借景(就如有的题额所写“邀画”),实在是特别富有多重文化审美意义的“无之以为用”,[2]64也无愧于中国古典园林营建艺术中独特的“以白计墨”。钱大昕《网师园记》曾经这样说过:“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旷如奥如,殆兼得之矣。”[4]474设想一下,如果苏州古典园林之小,给人的观感是一览无余的,那么其生态自然方面的效果可能不错,但是其园林营建艺术就肯定说不上比较成功,更不能说非常优秀。因此,苏州古典园林营建中这些“通”的设计安排,就像它们处处可见的美丽漏窗那样,既是艺术的,也是生态的,特别富有两全其美的文化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在置景精美同时追求生态效果最大化的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注重树木花卉的生态层位安排及纵向的通风采光。在经典的苏州古典园林中,一般都不种植被命名为苏州市市树的香樟树。为什么?因为香樟是树冠很大、树叶密集而生命力很强的常绿乔木,在它长大以后,对于空间不大的私宅园林来说,既不是很好的观赏植物,还会影响园林生态层位的纵向通风采光,导致园林生态环境效果的破坏。在经典的苏州古典园林里,能够长得非常高大的树木,一般都是银杏或榉树那样的落叶乔木。自然生长的银杏和榉树的树冠都不会很大,树叶相对疏朗,平时就不影响其下面及周围低矮花卉树木的阳光雨露,在阳光相对短缺的冬天,更是没有问题。这种由树木生态层位安排所带来的纵向通风采光效果,确保了园林四时花卉树木的很好生长和景观生气,由此可见,古人在造园置景方面非常自觉的生态意识和审美安排的精细结合。

在努力保持良好自然生态效果方面,也许最难做好的是园林中池水景观的营建。众所周知,自然之水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源有流。由源至流,形成流通,于是,水能获得鲜活性,就显得美。客观地看,苏州古典园林在使园林水景具有活性自然美方面的成功很不容易。“沧浪亭”的水景,主要借园外之水,几乎没有可比性;“拙政园”由于园内水面较大,其水景的活性之美相对比较容易保持;“网师园”的水景在形式上很好地做到了有源有流,但是其无法像真正的小河那样自然流通。相对而言,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水景大多与“网师园”的情况比较相近,因此,要保持好这样园林水景自然生态的营建努力,即努力保持其中水的流通活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比较艰难。通常来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水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来自地下,另一个来自天上。天上雨水显然无法受人调控,所以关键在于怎样利用好地下之水。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平原的太湖流域,地下水非常丰沛,园林中的池水如果能很好地保持与地下水的连通,其实就相当于形成了水的有源有流。很好地利用并获得这个水的有源有流做法,首先做到新开挖或利用原先池塘的底部都是泥质的,池岸不用或者少用石块堆(不用粘合剂)岸,一般都严格使用石块连绵砌(用粘合剂)岸,使池水与土地保持最大限度的直接贴合,即最大限度与地下水保持直接相通;其次,还可以在水底挖井来加强地下水与池水之间的快捷沟通。解决这池水来源问题后,还需要刻意造成其水的流通。造成园林池水流通的主要做法,通常就是提倡始终用园林中池水来浇灌园林中的花木或派其他用场,这样可以客观上造就池水通过地下水得到及时补充以形成更换性流动,从而保持其较好自然活性——其道理和保持井水的活性效果一样。如此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带来的生态设计,无愧是苏州古典园林营建艺术中呕心沥血的非凡成功。现代人只知道用自来水很轻松方便地浇花灌园,然后再不断用各种科技手段设法保持池水的水质,其实远不如先人简单朴素做法的效果好。

三、粉墙黛瓦与资源利用的“尚朴”

苏州古典园林的人文理念与反对奢华、主张退隐的老庄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其园林景观营建追求“尚朴”,就是题中之意。

说到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自然会联想到“粉墙黛瓦”。其中“黛瓦”就是青砖青瓦,青砖青瓦本色而素雅,又比较耐风化,这个选择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关于“粉墙”,则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粉墙之粉,一般指用石灰水粉刷后的雪白墙面。事实上,仔细感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墙面可以知道,实际情况并非简单如此。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各类房屋建筑的内墙大多以石灰水粉刷并努力保持其本色,一般都比较洁白,能有效增加古典建筑本来采光不怎么好的室内明亮度。如果房屋外墙和园林内围墙都完全是那种雪白墙面的话,由于其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反光效果对人眼的刺激很大,很不卫生。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诸如围墙内壁和整个建筑都在园中的房屋外壁粉墙,尽管大多用石灰水去粉刷而成,但是通常都会紧挨着它设置相应的花木或竹石来掩映之,减弱其可能的强烈光反射,还可造就一幅“以墙为纸”而别具审美效果的立体中国画。至于苏州古典园林(包括其他官宅民居)的外墙,工匠们通常都会在用石灰水粉刷之后,再用稻草灰水去涂刷,使其成为不具有强烈反光作用的灰黑色,看上去也更古朴一些。这样,即使灰黑色墙面经过日晒雨淋后变成灰白色的老墙,也不会在光照强烈的情况下伤及经过此地之人的眼睛。先人对粉墙进行如此苦心而有区别的营建,很好地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营建中以人为本的生态意识,提醒我们去反思很多现代建筑毫无节制地露出大面积雪白墙面的不卫生做法。

与房屋建筑密切相关的是它的很多装饰部分,比如砖雕和梁柱。砖雕的颜色非常接近“黛瓦”,也非常接近太湖石的青灰,其雕刻精细繁复的门厅砖雕、墙壁砖雕和匾额,给人的直接观感主要还是质朴而素雅,不会让人觉得张扬奢华或富丽堂皇。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梁柱,几乎没有雕梁画栋的做法,像“网师园”中的“殿春簃”,更是如贫民居室的模样。这样的做法,既节省人工,又绝对不用各色颜料,显然非常环保。所有这些,都自觉排斥皇家或官宦园林的富丽浮华,与其最主要的隐逸文化情趣不悖,同时体现很好的生态意识。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尚朴”,确实是其生态意识及设计理念的一种很好表达,有时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中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比如苏州古典园林的铺地,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有非常精心设计的多种图案和精湛技艺造就的地面景观,也可以看到很多使用边角料或废旧物品进行“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设计营建。其中最为称道的主要做法是:精心使用建筑过程中雕琢石料留下的很小而不规则的杂乱碎石和自然产生的各种断砖破瓦,以及特地收集那些本来都作为垃圾的缸、瓮、碗的碎片。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使用那些就地取材而来的破碎废旧材料进行铺地,不仅同样可以造就非常精美的图案,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很多不需要使用粘合剂,可以在方便游园者行走的同时,有利于雨水很快渗入地下。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借鉴。如果说“拙政园”命名中的“拙”在很大程度上多少具有某种文化思想的标榜意味,那么诸如此类实实在在的营建之“质朴”和“守拙”,则名副其实地切合现代社会都积极提倡的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理念。

苏州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很多草木的自然生长。即使如此,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大多还是要经过精心设计来种植。其中有的需要与景点蕴意切合,比如“退思园”中“坐春望月楼”前旱船旁边的白玉兰;有的需要和不同季节的环境效果相协调,比如大一点的天井里种芭蕉或其他落叶树(如玉兰),使之夏天有绿荫而冬天有阳光,基于同样的考虑,小一点的天井里则栽种枝叶疏朗的细小竹子或低矮的喜阴植物。有一点以前几乎没有人专门关注过,那就是,所有苏州古典园林空地上生长的草,除了游览道路两边需要种植一些特别的沿阶草外,其余部分都就地取材而来,即都是自然野生的,一般也不经常料理,充满山林地头的自然野趣,仿佛村姑劳动时的头发那样朴拙而不加修饰。人们以往都注意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树木生长得比较自然,西方园林中的树木则大多被修剪成不同的几何图形,显得非常规整划一。其实,西方园林中的草地一般都精心种植而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草地(通常其中有树木,占地也不大)则一般都由本地野草自然生长而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不仅有营建成本和进行维护人力物力方面的不同,关键还在于园林景观表征的审美不同和关于营建园林的生态意识不同。西方园林中的草地看上去很美很雅,其实不完全具有很好的自然生态属性(只允许一种草可以生长其上,其他的都要剔除);中国古典园林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有点粗俗、笨拙,其实非常质朴而生态,一切都是自然的模样,万物生长竞自由,具有多样并存、自然和谐的特征。因此,在“拙政园”东部空地上种植进口草坪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艺术风格,不伦不类,大煞风景。相反,在精心培养成功“缸莲”、“碗莲”之后的今天,拙政园内池水中的荷花,不仅可以继续观赏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想象感受“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情调,其实还可以食用其莲藕。诸如这种让作为园花的荷花,仍保留并观赏性与生产性为一体的做法,很好地体现其“拙者之为政”的生态理念,非常令人钦佩、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

[1][美]R.W.爱默生.自然沉思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12.

[2]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2.

[4]转引,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倪祥保.苏州园林:多元融溶的和谐之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2).

[6]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6.

(责任编辑:夏燕靖)

J502

A

1008-9675(2016)03-0093-04

2015-02-20

倪祥保(1953-),江苏常熟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艺术,美学,园林艺术。
①在苏州吴江区震泽镇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内。

猜你喜欢
池水古典苏州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出走的池水
儿童绘本(2017年11期)2017-07-08 11:01:53
苏州一光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지수형:신뢰는 배달에 경쟁력을 실어준다池水炯:信誉,让外卖更具竞争力
金桥(2016年4期)2016-10-14 07:09:23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溪流与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