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翱,刘 扬(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的文化归属
马翱,刘扬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从中国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的归属来看,古典舞剧目更注重对其背后悠久深厚文化内涵的表达,古典舞编导在接受外来艺术思潮的同时,不忘古典舞创立之初的美学追求,在剧目创作中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中的创作形式分别为:一、横向建构中的四个类型归属;二、纵向建构中的三种语汇归属。不管是横向分析还是纵向研究,其本体建构都力求确保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特点,坚持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反思和精神觉醒中,创作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式审美表达的古典舞剧目。
关键词:古典舞;本体建构;类型归属;语汇归属
中国古典舞自确立起至今,可谓繁花似锦,佳作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古典舞编导,创作出一目目优秀的古典舞剧目。通过观察一段时期内剧目的发展流变,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专业化的梳理和解读,发现其本体建构从横向的剧目类型层面到纵向的艺术语汇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归属可循。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和思考,以蕲对中国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的归属问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纵观中国古典舞剧目发展脉络,其创作类型是有据可循的,从横向思考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中的创作形式进行归属,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敦煌石窟壁画中走出的剧目类型
当代艺术乃至舞蹈的发展均由古代演变而来,继承在创新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中国古典舞剧目中有很多作品的创意来源于古代文献资料与石窟壁画,用来体现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风格,展现古典舞别致的风韵。
由戴爱莲编导,徐杰、资华筠表演的古典双人剧目《飞天》,1954年首演,是中国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将石窟造像之“静”态的飞天形象转化为极具“动”态的舞蹈形象,作品中将“长绸舞”运用到主体动作当中,满台飞舞的长绸挥手投足间将敦煌壁画的描摹再现于舞台,舞姿造型和流畅、滑翔、腾越的步伐,表现出了人类向往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
古典舞编导对“飞天”这一艺术形象的钟爱一直延续到当代,2008年的春节晚会上,由邢时苗编创的七人小型女子群舞《飞天》又将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发展创新并轰动了全国观众,演员的主力腿被特制的“铁靴子”限制在舞台上,舞动中演员身体做大幅度倾斜,时而与舞台平行,时而与舞台垂直,使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失重的自由,七位演员如仙女般在“天空”中翩然起舞,或高或低、或动或静、或联袂或对望,长长的绸袖忽如长虹,变幻莫测地在云中翻飞,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典雅、优美、纯静的“飞天”形象复活于舞台,也将“飞天”这一敦煌壁画中的形象用舞蹈的形式鲜活地记录了下来。
在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发展流变中,古代文献资料和石窟壁画为创作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舞蹈理论者和实践者通过对唐代敦煌石窟壁画、塑像、经卷、绘画的多年观察和研究,不断将壁画中的艺术形象复活,成为用来记载历史的活化石。如果说舞剧《丝路花雨》带领观众在剧场中感受到来自敦煌石窟艺术的古风天韵,那么由闲舞人剧场赵小刚导演的舞剧《莲花》,则是对敦煌文化的继承式创新,以“莲花”为主题意象,借助“塑匠”的脚印穿过人世间,翱翔在莲花盛开的敦煌壁画长廊,再现了敦煌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从戏曲中脱形而出的剧目类型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有着难以分割的渊源,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时期局面。追踪溯源,古典舞确立之初,在借鉴芭蕾科学训练体系的同时,从中国戏曲和武术中提取大量元素,形成一套富含戏曲动作元素的教材,后来随着“身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古典舞在力求独立地流变的过程中已逐渐褪去了戏曲和武术的印记,形成了一套既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规范,又具有科学运动规律的体系建构。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根植于戏曲,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者们的眼光,智慧地瞄向了它的根基。因为戏曲的审美特征已深入人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定势和美学追求,合理地借鉴和利用这个创作平台,会有许多火花的碰撞。当下从戏曲中脱形而出的古典舞作品接连不断地出现,例如以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为创作素材的古典舞剧目有《旦角》和《武生》,这两个作品将极具特点的戏曲角色旦角和武生刻画得惟妙惟肖;以戏曲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为创作素材的古典舞剧目有《秋海棠》和舞剧《梅兰芳》,将京剧艺人秋海棠的悲情一生和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对京剧艺术执着一生的辛酸史浓缩于舞台;以戏曲元素为创作动机的剧目:女子独舞《春闺梦》、女子群舞《封箱》和《袖舞蹁跹》等等均受到好评。因古典舞与戏曲的曼妙姻缘,使这些从戏曲中脱形而出的古典舞剧目独树一帜,在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中自成一脉。
(三)从古典音乐审美中寻找创作灵感的剧目类型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便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艺术形式,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舞蹈界更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之说。中国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并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并即兴编排了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并深深地感染了观众,泪流满面地随舞蹈动作而高唱。可见,一首好的音乐对舞蹈有推波助澜的功效,而舞蹈同样可以在音乐形象中寻找灵感,确立舞蹈形象、结构、情感以及舞蹈的特征和气质。在中国古典舞中运用音乐编舞成功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
被誉为21世纪舞蹈经典剧目的《黄河》,是交响史诗般的大作品,由编导张羽军、姚勇根据钢琴协奏曲《黄河》编舞。以恢宏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以独舞、双人舞、群舞在空间的大幅度流动,表现出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勤劳、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舞剧《梁祝》更是借助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力量,将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通过以中国古典舞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再现于舞台。《江河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二胡名曲,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编导盛培琪、高成明将此曲以古典舞水袖为主体元素,演绎成由“怨—梦—恨”三重情感跌宕交织的女子独舞《江河水》。古典舞女子独舞《扇舞丹青》更是将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做了完美诠释,将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所要传达的古典韵味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达到极致。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更是被古典舞创作者所青睐,在古典舞发展早期,由陈爱莲表演的同名独舞《春江花月夜》就在当时的舞蹈圈引起哄动。在当下,又先后被王伟编为群舞的《春江花月夜》,和由佟睿睿编创、周丽君表演的独舞《春江花月夜》,如此高频率地被编导们所选用,足见此音乐的魅力所在。
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并以中国古典舞为主体做完美演绎体现传统美学思想的作品已在古典舞剧目发展流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黄河》、《梁祝》、《扇舞丹青》、《春江花月夜》、《江河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的舞蹈形象和主题动作都紧紧抓住了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此类古典舞剧目在表现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貌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当代文化精神,宣扬中国传统美学,是古典舞剧目发展本体建构中不可泯灭的一笔。
(四)从中国古代文学中提炼出的剧目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是艺术创作的沃土,中国古典舞在意象熔铸和美学追求上与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中国古代文学中提炼出的古典舞剧目类型在剧目发展的本体建构中贯穿了整个过程,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从表达文学脚本的形式来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叙事性剧目类型和意境型剧目类型。
1.叙事性剧目类型
审视中国古典舞剧目发展,可见“叙事性”是古典舞剧目创作初期和发展期的主流创作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是古典舞寻找自我的时期,在古典舞“身韵”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中,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古典舞剧目,如《风雪山神庙》、《新婚别》、《醉剑》、《金山战鼓》、《木兰归》、《挂帅》等优秀剧目,这些作品在形式上都重于叙事,以历史故事为蓝本,主要刻画中国文学或历史事件中代表性人物的性格,描述其历史功绩、爱情经历,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结构设置上多以主人公情感的悲欢离合为主。在内容上,舞蹈语言性格鲜明,阴柔阳刚对比强烈,这些都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叙事型古典舞剧目的特征。
闻一多在《说舞》中提出:“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他提出的“生命情调本质论”对舞蹈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叙事性剧目类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编创过程中所采用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擅长在故事发展的脉络中进行情感的诉说,完成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塑造,到更能迎合观众的心理,感受到最本真的生命情调,也符合中国舞蹈美学所传达的审美要求。这种古典舞剧目类型在当代仍在延续,如双人舞《萋萋长亭》、《望穿秋水》,独舞《胭脂扣》、《大唐贵妃》、《休·诉》、《良家妇女》等等。实践证明,用古典舞的形式表达这种叙事性的舞蹈作品已成为一种创作类型,也符合中国古典舞所要阐释的美学观点。
2.意境型剧目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巨大宝库,自古“诗、乐、舞三位一体”,都是心灵的呼唤。诗词与舞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艺术特性和艺术功能既有相融之处,又各有所长。诗词中所酿出的浓浓的词情、词意均能幻化成美轮美奂的舞形、舞境,在情景交融、物我交融中显示诗词的意境美,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品格。
意境型剧目类型已成为当下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又一主流特色,舞蹈编导更愿意将古典诗词中的意境通过古典舞的形式进行诠释,表现一个统一审美的艺术主题,在舞台上呈现出或是向上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呈现出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情感境界为宗旨的作品。近当代舞蹈创作中以诗词意境为创作背景,并以诗词题目命名的舞蹈佳作不断呈现,例如由著名舞蹈家陈爱莲的独舞《春江花月夜》;由范东凯编创、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群舞《霓裳羽衣舞》;由佟睿睿编创、周丽君表演的独舞《春江花月夜》;由赵小刚编创、杨秋表演的独舞《竹枝词》;由赵小刚编创、邵俊婷表演的独舞《爱莲说》;由佟睿睿编创、华霄一表演的独舞《罗敷行》和《点绛唇》……这些舞蹈作品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其诗词与舞蹈结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不言而喻,同样也是对“诗、乐、舞三位一体”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的综合体现。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艺术语言,二是艺术形象,三是艺术意蕴。舞蹈也一样,选择什么样的艺术语言,直接影响其艺术形象的建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决定了作品艺术意蕴的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舞蹈语汇是舞蹈作品创作的基础材料,舞蹈语汇是其风格形成的基础,在每个时期不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舞蹈语汇的风格各不相同。纵观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其舞蹈语汇有三个阶段的归属发展。
(一)戏曲动作植入的古典舞语汇
上世纪50、60年代,在古典舞确立初期,由于借鉴了芭蕾、戏曲、武术等艺术元素,其剧目创作在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们的指导和参与下,已见成效。而作为舞剧的最基本的构成因素——舞蹈语汇,大都直接来源于戏曲程式,用戏曲的程式动作、韵律、节奏、技巧,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意,这必然决定了无论在选择题材上还是艺术表达形式上,均受戏曲元素的影响。
1954年由郑宝云、张春华创作的《盗仙草》是以传统戏曲故事《白蛇传》作为题材,利用戏曲舞蹈身段作为基础,将白娘子为救许仙来到仙山,盗取仙草,与鹿童、鹤童打斗的场景作为该剧的中心内容。和《盗仙草》相同的是,《碧莲池畔》是取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刘海戏蟾》也是取材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
这一时期的剧目创作中,戏曲动作植入的古典舞语汇占了主流。还有像《鱼美人》、《拾玉镯》、《宝莲灯》及大型民族舞剧《小刀会》,作品结构明显地承继了古典戏曲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甚至服装、化妆、背景等舞美设计也深受戏曲的影响,有相当的未消化成分留存。但是这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确是值得赞同和敬佩的,它暗合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审美传统上,符合民族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它的意义在于,中国古典语汇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显身韵元素本体表达的古典舞语汇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积蓄多年的创作热情喷涌而出,《金山战鼓》、《醉剑》等一批优秀作品出现;在舞蹈创作实践基础上,“身韵”概念被提炼出来,基本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审美内核,同时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系统也逐步形成,在理论研究的支撑下,一套相对完整的教材体系也基本形成,中国古典舞剧目已经在戏曲的原型上得到升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舞种。
从古典舞“身韵”的建构中,我们已经看到它对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身韵”为古典舞剧目提供了丰富的动作语汇。自8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者们一直本着求索、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古典舞的创作获得了新的收获,取得了新的发展,由此拓展出了以《黄河》、《长城》、《小溪·江河·大海》等为代表的古典舞语汇剧目,这类作品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使其在舞蹈语汇上产生了流变,由对故事情节的描述转变为对人体语言的转化,这种转化充分发挥舞蹈艺术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直接表达出人类发自内心的感怀。正是依据这种观念,古典舞的创作思路开始从音乐出发,寻找一种形象,摆脱了从故事出发、从人物出发的旧有模式,相比之前的古典舞剧目,更加具有抽象性,这种思路在古典舞《黄河》中得到了体现。
以《黄河》、《长城》、《小溪·江河·大海》等为代表的本体型古典舞剧目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剧目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使其在形式上产生了流变,由情节的描述转变为交响式的宣泄,在构思上不是突出那一个人的故事,而是重于整个群体在语汇上所舞动出的震撼力,更进一步地追求舞蹈本体。
这一时期的古典舞蹈创作可谓达到了高峰,舞蹈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个舞蹈主体意识高涨的时代。舞蹈主体的要求更加注重舞蹈语言的更深层面,舞种风格之变异与新鲜“舞语”之寻觅,构成了一种历史逻辑的递进关系,在每一次探索中将其体现,如《醉鼓》、《萋萋长亭》、《忆》、《秦俑魂》、《繁漪·药》、《良家妇女》、《庭院深深》等优秀剧目,都是突显“身韵”本体元素的古典舞语汇的优秀剧目。
(三)融入现代元素强调内在表达的古典舞语汇
一般事物的发展都会在鼎盛阶段时遇到迷茫期,古典舞语汇的发展也同样符合这样的发展规律,突显身韵元素本体表达的古典舞语汇达到成熟后,剧目创作已经不能满足类似的表达。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一部分现代舞编导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编导,采用西方技术结合中国语汇的办法进行解构和结合,出现了融入现代元素强调内在表达的古典舞语汇。
以《爱莲说》、《点绛唇》、《扇舞丹青》、《风吟》、《竹梦》、《源》、《胭脂扣》、《孔乙己》等为代表的现代型古典舞剧目不断涌出。这类作品是在植根传统、打破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当代、寻求自我舞蹈本体发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从中国古典舞剧目本体建构的归属来看,古典舞剧目更注重对其背后悠久深厚文化内涵的表达,古典舞编导在接受外来艺术思潮的导引下,不忘古典舞创立之初的美学追求,在剧目创作中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是横向分析还是纵向研究,其本体建构都力求确保独特的中国传统美学特点,坚持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反思和精神觉醒中,创作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式审美表达的古典舞剧目,这既符合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审美标准,又迎合现代人的欣赏要求,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发展方向的睿智性和成功性。
(责任编辑:郑铁民)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1—0066—04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