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菲菲
卷首语
培育一颗敏感的“教育心”
◇洪菲菲
多年前,每次提笔撰文,总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能想到的也只有大家已经谈“透”的几个话题。后来,认识了一位文笔了得的老师,他特别能写教育类文章,每年都能在刊物上发表50来篇。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寻不着合适的写作主题,人家的话题怎么就如汩汩而出的泉水绵延不绝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这位老师的文章,找了近百篇,逐篇认真阅读起来。他的写作题材来源特别广泛:看电视上饲养松鼠的财经节目,他撰写了《松鼠吃坚果的教育启示》;看世界杯比赛,他提笔成文 《从教育的视角看世界杯》;夏令营归来,他写成了《夏令营里看“孩童之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不由得思考起来,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学校工作、社会活动,这些我也都经历着,怎么就没想到这里面也有可琢磨、可提笔写作的话题呢?仔细一想,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一颗敏感的心,不知道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的一切。
同样的时空,同样的事件,对于敏感度不同的人,所体察到的也不尽相同。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教育敏感特别重要。拥有过人的敏锐感觉,就能捕捉到别人一时半会儿难以觉察的“先机”,这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及其教育教学工作都非常有益。悟通之后,我也学着观察思考周遭看似寻常的一切,竟也琢磨出了一些门道来。某日回家途中,想起平时的课堂教学流程,再联系以前弹钢琴时习得的一些乐理知识,我发现一节好的数学课就如同一首好的乐曲,同样经历着“起承转合”的旋律走向,于是撰文《四处着手,演绎精彩乐章》。某日翻阅一位语文教师桌上的预习本,看到他设计的“读、圈、思、写……”等领航式预习模式,我忽地想起数学预习也可以效仿此法,于是设计了“领、悟、疑、动、试、查”的预习六字诀,据此撰写的文章还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看着,想着,我发现可思可写的内容多了起来,写文章逐渐不再是令我头疼之事。
教育敏感是需要培育的。一开始自己持有的是教育钝感,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感觉麻木。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学习改善之后,我的心思也变得愈发敏感起来。以前批改学生作业时,常得意于自己手脚麻利,只盯着答案“刷刷刷”快速地画着“勾、叉”,40多本作业本三下五除二就批改完毕。而现在,我发现每批改一本作业就像在和孩子做一次深入对话。看着工整的字迹和整洁的卷面,我就想到了一笔一画认真做作业的身影;看着作业本上擦除之后留下的淡淡印记,我就想到了
孩子们思考题目时的困惑、不解;看着练习中的错误答案,那是孩子们在对我说“老师,这个内容我还不懂”。虽然批改的速度慢了,但我对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学习困难了然于胸。于是,教学中我能看出孩子们在学习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并尽量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孩子们也时常惊讶于我怎么能那么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虽然课堂上我与每个孩子的对话时间有限,但这种深度交流在作业批改中得以实现。如果没有这种敏感,估计自己还体会不到批改作业的妙处。
再进一步展开想,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宝贵的教育契机我们捕捉到了吗?孩子们的每一点变化我们关注到了吗?如果拥有了一颗敏感的教育之心,我们一定能洞察到更加丰富的教育世界,也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细致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越敏感,越智慧,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