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钰
崇高的美学概念
文/张钰
崇高的美学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在哲学辩论之中是相当重要的辩论主题。公元1世纪的朗吉努斯的《论崇高》这本书对于18世纪的作家们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论崇高》之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慷慨而激昂的感情、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以及辞格的藻饰,然后用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进行了阐述。英国的博克则是西方美学史上将崇高和美进行严格区分的人,在英国还有另外的一些美学家并不承认崇高体验中的恐惧与痛苦所能够产生的作用。为了能够对崇高的美学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文中从朗吉努斯出发,就欧洲哲学家与美学家们对于崇高的美学概念的论述进行了阐述,对这些巨人们的思想进行阐述,然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崇高的美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相信崇高的美学概念将会一直是美学与哲学范畴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崇高;美学;哲学
崇高的美学概念,起源于古希腊,这是非常重要的哲学辩论的主题。在18世纪与20世纪末的欧洲,都曾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因素。《论崇高》通常被看作是朗吉努斯所著,这本书对18世纪的作家们影响巨大。实质上,朗基努斯将崇高的定义区别于通过美丽的事物和运用浩瀚气势的手段去唤起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并激发敬畏品质的“美”的艺术。因为美可能是琐碎的、有轮廓的、清晰的和日常的,而崇高则是巨大的、不规则的、模糊的和超出人力范围的。“崇高”这个词出现在18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中,如约翰·丹尼斯的《诗歌评论的基础》和约瑟夫·阿狄生的一篇众所周知的文章《想象中的快乐》。它很快被应用到视觉艺术之中,其中,老乔纳森·理查森在一篇关于批评艺术和绘画的文章中说恐怖时期画家们更适合写作“它(崇高)给予我们想法去考虑我们自身的安全”。这一概念,常用在作家写崇高内容的文章之中,在埃德蒙·伯克的《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中得到全面的阐述。伯克通过人们识别自卫本能和社会关爱的情感来区分崇高和美。自卫本能让(人)喜悦更加升华,致使减少了痛苦和恐惧,而美的来源就是“积极和独立”的快乐。因此在可怕的环境中沉思(自然的,艺术的或智慧的)可以让喜悦得到升华,但是这可怕的环境不能真的伤害到观众,除了在想象中。由此意象产生一种情感,比美所提供“心灵能感觉到的强烈的情感”更加强烈。因此伯克拒绝已经建立的理论,认为美是完美比例的结果,或是一种效用。
埃德蒙·伯克的观念影响了德国的哲学家康德,他首先研究的课题是《观察崇高与美的感受》,并且在作品中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最终得出批判意见。康德区分崇高与粗俗的感觉,把崇高的含义指向欲望的满足,并且认为美好的情感需要欣赏美与崇高,从而诱发享受或乐趣,与此而来伴随着恐怖的情感。他进一步把崇高分为三类:可怕的、高尚的和辉煌的,分别概括为:“深度”“高度”和“建筑”。康德在很大程度上赞同伯克的崇高的审美特质的定义——浩瀚、恐怖和黑暗。康德认为崇高是对象固有的、特定的属性,具有取代个人主观感受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崇高不是一种通性(或普遍性)而是个人的响应。康德进一步与“道德的崇高”相联系,崇高的行为被采纳以及应用于普遍的情感,它是一种行为模式,取决于原则,而不是情绪。崇高的性质,无论是实际或想象上的感知,普遍根据18世纪的作家所定义——浩瀚、模糊和不规则,所有一切能唤起一定程度的恐惧就是崇高。研究崇高的学者在萨尔瓦多·罗萨的作品《强盗画》中发现崇高的这一特点。行进于野外和高低不平的地方成为一种流行,如在阿尔卑斯山、斯诺登尼亚和英国的湖区。在里索威城,诗人和散文家威廉·申斯通是第一个把伯克的理论付诸实践的人,他的小地产(园林)临近黑尔斯欧文地区。理查德·佩恩·奈特的《景观:教诲诗》和尤维达尔·普赖斯的《论如画性》,都主张欣赏园林景观中的不规则性和野性(参见如画)。建筑中的崇高寻求一种不规则的风格,哥特式的方希尔特修道院是威廉与建筑师杰姆斯·怀亚特合作设计的。贝克福德也试图在他的哥特式小说《瓦塞克》阐述崇高的影响,后由贺拉斯·沃波尔在《奥特朗托城堡》中定义崇高,这主要得益于当代的崇高理论。
在18世纪的艺术家中,詹姆·巴里、亨利·富塞利和约翰·莫蒂默·汉密尔顿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崇高精神。他们经常从荷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等诗人那里选择课题,自拟复杂的主题,并从芬加尔和詹姆斯·麦克弗森、奥西恩等诗人所做的诗歌中得以借鉴。风景画家记录自然现象,如18世纪70年代维苏威火山爆发,德比德比地区则产生许多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图像。而理查德·威尔逊画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光线效果等多方面绘画要素都可以解说崇高的本质。崇高的理论在19世纪广泛讨论声中被中止,但在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约翰·马丁、弗朗西斯·丹比、詹姆斯·沃德的作品中精细地体现了“崇高”这一题材。在欧洲,德拉克洛瓦、席里柯、弗里德里希以及美国哈得逊河画派的画家用极具感染和冲击力的风景来阐释崇高。
在20世纪下半叶的崇高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狭隘的美学特征。康德的理论,尤其是已经适应了一些不同的批判学科,包括后结构主义(如雅克·德里达的著作和雅克·拉康的著作)、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来表达有影响的文章,20世纪的艺术家试图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重新解读崇高;从而“巴尼特纽曼”成为一种专业术语性的图形,表达大屠杀的恐怖和人类的悲剧。
[1][英]里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张钰,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