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永志
简析陈洪绶山水画风格及其成因
文/张永志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个性特点鲜明的艺术大师,他以人物画所著称,但其山水画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在那以嗜古崇怪为审美标准的时代,他的山水画创作能够借古创新,不拘泥于古,形成个人独有的艺术风格,此文将对陈洪绶山水画风格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陈洪绶;山水画;绘画风格
陈洪绶(1598-1652),字辛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是从明末清初中国画坛中走出的画家,他当时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陈洪绶以人物画著称,清初相关资料记载:“人物为最,花鸟次之,山水仅见几笔草草过。”但其好友周亮言:“人但知其工人物,不知其山水之精妙。”他的山水画在那派别林立、摹古之风盛行之时,能够坚持自己创作的思想,山水画风格明显,自称一格。陈洪绶的山水画风格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及时代的变化而出现不同时期的画面特点,下面就其山水画风格进行总结,有以下三种风格特征。
风格之一:借“古”革新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社会动荡,这时画派林立,画人无数,摹古仿古之风盛行。这时“吴门画派”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其山水画审美片面追求笔墨情趣,而轻视深入生活,师法自然的创作,极力仿古而无创新意识,笔墨形式古板、程式化,画面缺乏生机与活力。陈洪绶在其环境中并未受其影响,他师古也崇古,但不拘泥于古。他提出:“老莲愿名流学古人,博览宋画仅至于元,愿作家法宋人乞带唐人,果深心此道,得其正脉,将诸大家辨其此笔出某人,此意出某人,高曾不乱,曾串如列,然后落笔,便能横行天下也。”美国翁万戈所藏《陈洪绶早年画册》中一些作品,他师法宋元诸家,但又不似宋元画家之风格。他画山水用干而松的笔以披麻皴写出,松干以干而淡的墨一笔写出,再点以浓重的松针,有明显元人画之笔意,又融合了蓝瑛的画法而形成一种新的狂逸之画法,虽说笔法、墨法不够成熟,但其集百家,而用众之所长,充分突显个人绘画之个性,陈洪绶继古而革新,其思想为后人所推崇。
风格之二:其山水变异、反常,富有装饰意味
陈洪绶是一位典型的“变形主义”画家,其不仅人物、花鸟造型“古拙奇特”,而且其山水造型也具有独特的一面,造型注重变形,富有装饰表现。以《杂画册·观松图》为例,画面中写一粗壮苍劲之古松,松干满身鳞片,干枝稀疏,层层疤节,枝干挂有两片马尾松叶,整个造型古朴怪诞,苍松之后,绘以巨大假石,此奇石之怪状更加明显,但其表现之笔法流转方中见圆,笔法淳朴。中景与远景,坡丘波浪横排列,整个画面怪诞、壮观,作者所用表现手法已达到老辣奇诞纯熟的境界。其另一副册页《黄流巨津图》,再次体现出陈老莲运用装饰手法表现山山水水。作者用装饰性波纹去表现水面,笔法细致,波纹整齐划一,使画面中水面变得更加平面化,极富装饰效果。
风格之三:山水画中笔墨表现由“方”到“圆”,刚柔相济
陈洪绶的绘画风格,经历了从青年到老年这一时段的变化。从山水画笔墨表现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用笔、用墨由“方”到“圆”的明显变化,陈洪绶早期受师傅蓝瑛的影响很大,通过蓝瑛的笔法特点上追古人,并且集各家之长,避各派之短,并未因袭成规,而独立于新旧典范之外,自成一格。如早期作品《五泄山》,陈洪绶在用笔上,山石多用方折之笔勾勒,能直见棱角,山体走势也进行了扭曲变形。其树造型,采用了适当变型,枝桠都用“丫”字形直线表现,树叶用浓墨点之,密不透风,层次变化平淡,装饰感强。其晚年作品《双峰白云图》与《秋山闲游图》其山石与树木描绘,用笔用墨明显圆润,运用高古游丝的线条,进行勾勒与皴擦,类似牛毛皴,画风变化明显,其笔墨表现达到了刚柔并济。
通过对陈洪绶山水风格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画风多变,不拘泥于传统,又能很好地将传统之章法彰显出来,总结其画风形成,有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动荡时局,朝代更迭,社会环境复杂
明末清初,政治黑暗,内忧外患,官僚腐败,自然灾害不断,矛盾激化,在崇祯十七年明王朝灭亡。清政府加强文化控制,很多明遗民忠于前朝皇帝,不愿为清政府所用,一些有志之士隐逸于山林之中,寄情于山水创作。陈洪绶经历了从明末到清初这个时段,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动荡、朝代的更迭,这些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与痛苦是无法想象的。明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小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市民开始追求新奇的艺术作品,从而加快了艺术商业画的步伐。同时哲学思潮在明晚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人们开始追求“真我”,反对虚伪和矫饰,这时江南经济发达,画派林立,书画市场发展得很快,陈洪绶绘画也受到社会时风很大影响,所以他对人物、花鸟甚至是山水造型都进行了变形,画面构图怪诞,装饰性表现极强。而明被清所替代后,政治氛围凝固,作为明遗民的陈洪绶,远避于时世,寄情于绘画创作,由原先的方折硬朗的笔墨转变为圆润厚实的笔墨,低调避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原因之二:坎坷复杂的人生
陈洪绶一生坎坷,他9岁丧父,18岁丧母,26岁丧妻,一生追逐功名,几次赶考却屡屡失败,这对他打击很大,在崇祯二年,赶考失败后,自我安慰:“譬如不识字,何念及功名?”“沉沦前世事,诗画此生欢。”由于在功名追求上没有成功,所以正好把性情寄托于山水画的创作中来,他十岁就拜蓝瑛为师,天资超人,蓝瑛看过他的画后,至死都不敢再作人物画了。明朝灭亡之时,陈洪绶躲于围城中,落发为僧,取号悔僧,直至清顺治九年,陈洪绶终于结束了他的痛苦,这种理想与现实,功名与绘画一直处于矛盾之中,最终他在这矛盾中离开了人世。由于他的复杂人生,一生经历了这么多变故,自身对社会和人世有了深刻认识,自己把积郁的情绪寄托到绘画创作中去,从而使自己的绘画最终形成了独有面貌。
原因之三:嗜古尚怪画风盛行的影响
明初、中期,统治阶层运用高压政策,管控社会文化,从而使社会文化思想僵化,艺术家不能用真正性情去发挥个人的情感,从而促使嗜古之风盛行。明初绘画风格崇尚宋代院体画的风格,这一时期浙派代表人物戴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取法李唐、马、夏,并借鉴南宋画院体格,融合诸家之长,自称一格,戴进的山水画风得到当时很多艺术家的认同与追随,他的画风引领了明初的画坛,但这种画风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不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朝末年,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随着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对当时的社会审美意趣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儒雅、高大、和谐、唯美的审美标准逐渐被高古、怪诞、造型变异、个性张扬的审美标准所取代。这些画风,打破了原有的摹古之风,他们注重性情的表达,追求自我个性的表现,崇尚奇异创新的思潮,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陈洪绶根据个人复杂的人生经历,他也崇尚高古与怪诞,创作过程中结合自身对社会时事的理解,最终形成了自称一体的绘画风格。
陈洪绶是位才华横溢、个性特征鲜明的艺术大师。他身处乱世,在那朝代更迭、派别林立的时代,他继承上至唐宋、下至同代艺术名家所长,不拘泥于任何一家,又活学各家之精髓,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其山水画风格的嬗变,一方面是自身天赋使然,画风重要的是将个人审美与社会生活完美结合,勇于崇古,但也敢于破古,这种创新精神值得后人研习。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美]高居翰.山外山[M].王嘉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陈晓姗.陈洪绶的山水画艺术特征及其成因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彭贤淑.陈洪绶绘画风格嬗变探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张永志,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