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6-04-08 06:41付宜强陈志军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付宜强 陈志军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威海] 商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付宜强陈志军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威海] 商学院,山东 威海264209)

[摘要]目前,非市场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但相对于管理学科其他领域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合法性理解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理论研究还滞后于企业政治活动实践的发展。鉴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在企业政治策略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同时,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来源期刊为依据,对收录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综合性社科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类的78篇国内文献,从文献时间趋势、期刊载文分布、作者情况、研究方法、文献被引及影响力、研究内容等方面,运用计量统计分析法,对2002-2013年期间国内有关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热点研究主题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企业政治行为;企业非市场行为;文献计量法;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政府政策法规及社会公共事务等非市场因素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政府已被看作是能够给企业经营活动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有效手段。*Epstein , E.,“The Corpor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NJ : Prentice-Hall ,1969.而且,不论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何种程度的国家,企业政治行为(CPA)在协调政企关系中都发挥着显著的作用。*Baron ,D.,“Integrated Strategy : Market and Non-Market Components”, Californiae Management Review , 1995,(2):47-65.

所谓企业政治行为,通常是指企业为营造有利于其持续生存和市场成功的公共政策环境,而采取的任何有意识地试图影响政府政策或管制过程的复杂行为。*Barry D. Baysinger ,“Domain Maintenance as an objective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An Expanded Typolo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2):248-258.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些研究在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目的、功能、理论基础、战略/战术分类、影响因素、绩效评价、研究方法及相关伦理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虽然这些研究成果有其特定的政治及法律体制背景,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但对我国的相关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对市场的影响范围以及对企业的管制力度都比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要大得多,因此,企业(家)开展政治行为的动机也更为强烈。虽然我国企业的政治行为大量存在,但却缺乏应有的理论解释和理论指导。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关注,比较早的是1987年杨龙在《今日苏联东欧》(现用刊名《俄罗斯研究》)发表的《评述佩奇尼格对企业行为政治化的分析》。*杨龙:《评述佩奇尼格对企业行为政治化的分析》,《今日苏联东欧》1987年第5期。文章中作者指出,“企业不论在遗传意义上,还是在本体论意义上都是一种政治形式。企业行为政治化问题,确实是社会主义企业所面临的常见问题。”我国学术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系统研究,较早的当数2002年田志龙学术团队对西方有关企业政治行为理论的关注和引介。*贺远琼、田志龙、高勇强:《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之后,其他学者相继对此问题展开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目前,虽然非市场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但相对于管理学科其他领域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合法性理解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理论研究还滞后于企业政治活动实践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在企业政治策略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客观地评价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现状,并试图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促进基于中国情境的企业政治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在我国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准确收集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本文以CSSCI(2014-2015)收录的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综合性社科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来源期刊以及扩展版来源期刊作为文献选取来源,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组合利用“来源期刊”、“篇名”、“关键词”和“主题”等检索方式,选取2002-2013年期间刊发的与“企业/公司+政治行为/战略/策略/活动/关联/关系”、“企业/公司+非市场行为/战略/策略/活动”相关的研究文献,同时对少量未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人工补遗。根据文献研究内容是否契合研究主题,在详读论文的基础上做出评价和进行必要的人工筛选,最终获得78篇样本文献。利用EXCEL软件,将所有文献整理成包括时间、作者、工作单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文献类型、基金资助、被引次数等信息在内的文献数据库。然后,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归纳分析等方式对样本文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客观评价。同时,本文还利用高频关键词检索全文的方式,发掘企业政治行为的热门研究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虽然CSSCI每两年对收录的期刊进行一次调整,但本研究采用了最新版期刊目录标准去收集该领域的研究文献,业界学者认为这样遴选文献并不会严重地影响到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陈忠卫、马振英:《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12年第9期。第二,由于企业政治行为比企业政治关联具有更广的内涵与外延,政治关联仅仅是企业政治行为的一种具体方式,而本研究侧重于对企业整体性政治策略和多元化政治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内容仅局限于政治关联的文献进行了剔除;第三,针对少量一稿多投的文献,本研究仅仅选取其最早发表的期刊来源文献,不作重复统计。

三、统计结果与讨论

(一)文献时间趋势

通过对2002年以来的样本文献分年度统计数量发现(如图1),国内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且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间段。2002-2006年为缓步导入期,在五大类CSSCI来源期刊上,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在5篇以下;2007-2013年为稳步发展期,在五大类CSSCI来源期刊上年均发表论文稳定在8篇以上,其中2012年文献最多,达到11篇。此外,2006年应被看作是国内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自2006年开始有更多的高校和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也打破了国内由田志龙学术团队在该领域一枝独秀的局面。

图1 企业政治行为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趋势(2002-2013年)

(二)文献期刊分布

2002年由田志龙团队在《外国经济与管理》第8期上发表的《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述评》,是国内较早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与企业政治行为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章着重从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对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在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综合性社科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等五大类337种CSSCI收录期刊中,仅有42种核心期刊刊发过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学术论文,这也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于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根据期刊载文数量的多少排序(如表1),共有18种期刊均发文在2篇以上,累计54篇,占全部发文量的69.23%。可以看出,国内近十多年来刊发与企业政治行为相关论文的期刊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管理世界》,共刊发6篇与企业政治行为相关的学术论文;其次是《中国工业经济》和《管理评论》,均先后发表了5篇相关的学术论文。而《外国经济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和《学习与探索》也各刊发了4篇相关学术论文。

表1 刊载与“企业政治行为”相关的文献期刊分布

注:以CSSCI(2014-2015)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综合性社科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期刊刊载为依据,文献数量78篇。

(三)文献作者分布

文献作者的规模能够反映出特定研究领域随时间而引致的研究热度。而每篇文献的合作者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相关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挑战性。*陈忠卫、马振英:《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12年第9期。根据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78篇样本文献共涉及90位作者,其中,比较高产的作者包:田志龙(19篇)、高勇强(10篇)、卫武(6篇)、贺远琼(6篇)、邓新明(6篇)、高海涛(4篇)、李岚(4篇)、谢佩洪(3篇)、陈磊(3篇)、李健(3篇)、张建君(2篇)、王亮(2篇)、黄忠东(2篇)、王叶敏(2篇)、叶广宇(2篇)、王春福(2篇)、许小君(2篇)等。但是,这一研究群体总体规模并不算大,这可能与该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和较高的研究门槛有关。

通过对样本文献合作者情况的分析发现,国内学术界在企业政治行为领域多采取两人以上的合作研究方式。其中,两人合作刊发的论文36篇,三人合作刊发的论文18篇,两项合计占69.23%。这也反映了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大,多作者合作开展研究的方式相对受欢迎。个人独立完成研究23篇,占29.49%;四人及以上合作完成最少,只有1篇,占1.28%。此外,根据第一作者署名单位的统计分析,发表论文比较集中的单位:华中科技大学(24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篇)、中山大学(5篇)、河南财经学院(4篇)、武汉大学(4篇)、北京大学(3篇)、西南财经大学(3篇)、浙江工商大学(3篇)、南开大学(2篇)、中国科技大学(2篇)、暨南大学(2篇)、南京大学(2篇)、清华大学(2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篇)、华南理工大学(2篇)、哈尔滨商业大学(2篇)、北京印刷学院(2篇)。

(四)文献研究方法

参考陈忠卫(2012)等学者的研究,*徐鹏、陈欣、白贵玉:《中国企业集团管理研究现状之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6期。本文基于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将样本文献归纳为四大类:一是文献综述类论文(13篇,占16.67%),这是针对某一时期与企业政治行为相关的原始文献,通过检索、整理、分析和归纳,指出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及建议,从而对该研究领域做出综合性介绍和评价的一种学术论文;二是纯思辨类论文(33篇,占42.31%),是作者结合自身对企业政治战略与行为、企业非市场行为等问题和现象的深度观察与思考,采用理论演绎和逻辑推导等方式所进行的一种规范式主题研究;三是实证研究类论文(28篇,占35.90%),这类研究主要是研究者通过收集量化数据资料,为检验理论假设而开展的研究;四是案例研究类论文(4篇,占5.13%),即通过对单个或多个典型组织或事件的深度剖析,从而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理论构建和解析。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样本文献在2002-2013年期间所采用研究方法的变化情况,根据样本文献在各年度所呈现的统计数据做出折线图(如图2所示)。图2说明,一是纯思辨式研究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企业政治行为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2008年、2009年和2012年发表纯思辨类论文更是分别高达5、5和7篇之多,这也说明我国有关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当前仍有大量的理论阐释与演绎工作可做。二是从2003年起,实证研究开始成为企业政治行为领域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2010-2013年期间,实证类论文分别有4、4、4、5篇之多,几乎形成了与思辨类论文并驾齐驱之势,这与当前国内外管理学研究所倡导的研究模式及国内顶尖学术期刊的录用要求十分吻合。三是文献综述类论文所占比例(16.67%)较低,说明目前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四是案例研究类论文偏少,12年来CSSCI核心期刊仅发表过4篇,这也印证了企业政治行为研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研究门槛较高,相关典型案例企业的选取和深度访谈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所以此类论文所占比例极低。

图2 样本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2002—2013年)

(五)文献被引及影响力

本研究采用“被引频次”作为文献质量的评价依据。通常,如果论文发表时间越短,且被引频次(排除自引量)越高,则表明该文献在同行中的认可度较高,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也相应越大。从表2可以看出,被引频次超过150次的相关论文共有3篇,分别是:张建君与张志学撰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罗党论、刘晓龙合作的《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田志龙、高勇强、卫武合作的《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田志龙、高勇强等:《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它们均是超高频次被引文献,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线索和研究建议。

表2 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样本文献(2002—2013年)

注:考虑到被引频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本表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10月16日。

此外,从高频次被引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中,有9篇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这表明,虽然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企业政治行为研究领域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但该类研究依托中国情境、数据获取可靠、实证逻辑严谨、结论富有启发性、成果传播迅速的优势,在国内管理学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研究范式。

(六)文献研究内容

对于文献研究内容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过去10多年来国内学者在企业政治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揭示该研究领域在国内发展的总体概况,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趋势。通过对78篇学术论文的研读,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所谓研究视角,是指研究者看待、理解、阐释组织及组织行为的方式和角度,意指研究背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林淑、顾标(2007)在其研究中将现有企业政治(非市场)战略研究归结为理性、政治和伦理三大视角。*林淑、顾标:《企业非市场战略研究前沿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1期。理性视角强调政治战略的制定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政治视角强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而伦理视角则强调企业政治行为背后的道德内涵。从近10多年的研究文献来看,理性、政治、伦理三大视角在各自的理论框架下均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不同视角之间的交融与互补仍显欠缺。

关于企业政治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田志龙团队(2002,2003)从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及管理学科对西方有关企业政治行为的九个理论基础进行的探讨,*贺远琼、田志龙等:《西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田志龙、贺远琼:《公司政治行为:西方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2期。即利益相关群体理论、集体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交换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制度理论和代理理论。此后,国内学者没有再基于我国国情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专门的研究与探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西方的资源依赖理论、制度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陈泽峰、张日新:《国内企业政治行为文献综述及其引申》,《改革》2013年第7期。

其二,企业政治行为的分类研究。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的分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有的学者倾向于从战术、策略角度对企业政治行为进行划分,如田志龙等(2003)将我国企业政治策略分为直接参与策略、代言人策略、信息咨询策略、调动社会力量策略、制度创新策略、经营活动政治关联策略、财务刺激策略等七类;在此基础上,卫武(2006)将企业政治策略中的经营活动政治关联策略又划分为政治经营策略和政府关联策略;*卫武:《中国环境下企业政治资源、政治策略和政治绩效及其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而蔡新蕾等(2013)则认为,企业常用的政治行为方式,包括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游说政府官员、管理者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向政府官员提供行业报告、向国家捐赠等。*蔡新蕾、高山行等:《企业政治行为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制度视角和资源依赖理论》,《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2期。也有学者从战略层面对企业政治行为进行分类,如黄忠东(2003)按照企业对政治压力的反应,将企业政治战略分为无为战略、反应战略、提前行动战略和促进战略;*黄忠东:《一种嵌入式的企业政治战略模型》,《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5期。张建君、张志学(2005)则依据企业(家)面临的资源和能力约束,将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概括总结为先发制人战略和被动反应战略。此外,王春福(2012)从合法性和规范性角度,把民营企业政治行为分为制度性政治行为和非制度性政治行为。*王春福:《民营企业政治行为有效性的理性分析-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例》,《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其三,企业政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近10多年来国内学者对影响企业政治行为的强度及战略/战术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倾向于从行业环境层面和组织个体层面,综合探究影响企业政治行为的因素。如卫武、田志龙(2004)指出,组织因素是影响企业政治行为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如行业集中程度)通过组织因素(如驻各地办事处、剩余资源等)对企业政治行为产生影响(完全或部分);*卫武、田志龙:《企业政治行为:经济与组织对其影响的研究》,《管理科学》2004年第3期。张建君、张志学(2005)分析了地方文化氛围、企业规模和企业家个人特点对民营企业家政治战略选择的影响;田志龙、邓新明(2007)从企业与行业两个层面对中国企业政治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田志龙、邓新明:《企业政治策略形成影响因素——中国经验》,《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高海涛等(2009)则认为,我国企业政治战略的形成最初受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影响,但这些外部因素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参与政治,它们对企业政治决策的影响是通过高管人员的政治倾向、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源、政治经历以及规模等影响企业参与政治的意愿和能力来实现的。*高海涛、王芳 等:《我国企业政治战略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6期。此外,最近几年,一些学者更倾向于深入探究某个具体因素对企业政治战略/战术选择的影响,如薛有志等(2011)探讨了高管背景(政治关联程度、金融关联程度)对企业非市场(政治)策略选择的影响;*薛有志、张鲁彬等:《民营企业基于高管背景的非市场策略选择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江诗松、龚丽敏等(2011)论证了企业规模和制度转型对企业政治战略选择的权变影响;*江诗松、龚丽敏等:《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政治战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第3期。许小君(2012)重点分析了行业进入壁垒对企业组织特征(如企业规模)与政治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许小君:《中国企业政治行为:行业壁垒视角下的解析》,《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其四,企业政治行为的绩效研究。企业政治行为的绩效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政治行为绩效的评价模型与衡量指标。如卫武等(2004)基于对政治效率和政治有效性的分析,设计了一个企业政治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卫武,田志龙等:《企业政治绩效评价系统模型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5期。卫武(2006)认为企业获得的政治绩效可从政府资源、企业政治竞争优势与能力以及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卫武(2007)又从企业战略性活动(一体化战略、R&D 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形象战略)中采取政治行为所获得的政治利益来分析企业政治行为的绩效,认为政府资源是企业政治利益的核心层,政治竞争能力和优势是企业政治利益的衍生层,市场绩效和财务效果是企业政治利益的结果层。*卫武:《企业战略性活动中的政治行为与利益》,《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1期。二是企业政治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如罗党论、刘晓龙(2009)指出,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系越好,其进入高壁垒行业的可能性越大,而进入了高壁垒行业及进入程度越大的企业的经济绩效要显著高于其他企业;熊会兵等(2010)的研究表明,在政治战略促进经济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合法性发挥着中介作用;*熊会兵、肖文韬等:《企业政治战略与经济绩效:基于合法性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张兆国等(2011)的研究发现,有政治关系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且有政治关系的企业的银行借款更容易导致投资过度。*张兆国、曾牧 等:《政治关系、债务融资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三是对企业政治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如王春福(2012)认为,完善规范机制、强化回应机制、构建协商机制,是提升民营企业政治行为有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李健(2012)则通过构建企业政治行为战略框架,并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多案例研究,探讨了民营企业规模、政治战略、政治联系和政治影响力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及对企业政治行为有效性的影响。*李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民营企业政治行为有效性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11期。

其五,企业政治行为的伦理与规范研究。出于对商业组织因过度追逐自我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担心,企业政治行为的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国内理论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高勇强、陈磊(2008)探讨了西方企业政治行为伦理问题的产生、主要的伦理理论、相关的伦理标准与伦理框架,并总结了西方对非道德企业政治行为的治理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高勇强、陈磊:《西方企业政治行为伦理研究现状与启示》,《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3期。针对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研究,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对企业不规范(不当/不道德)政治行为的治理问题。高勇强、田志龙(2004)指出,要规范企业的政治行为需从三个方面入手: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企业政治行为对规则的监督、不合伦理价值观行为的取缔。*高勇强、田志龙:《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问题研究》,《管理评论》2004年第9期。高勇强、陈磊(2008)还从对政府公职人员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的监管出发,借鉴美国在治理企业不当政治行为经验的基础上,从健全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健全政企沟通渠道、提倡行业和企业自律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企业不当政治行为治理的相关建议。*高勇强、陈磊:《企业不当政治行为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软科学》2008年第6期。此外,郭剑鸣(2012)从体制空间和公共空间两方面,探讨了转型期我国企业政治行为存在的合法性空间,并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的规范体系、政府自律的规范体系、政府与企业他律的规范体系来规范国内的企业政治行为,引导其发挥正效应、减少负效应。*郭剑鸣:《转型期中国企业政治行为的合法性空间及其规范》,《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经历了由最初的国外理论引介到国内研究蓬勃发展,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研究方法逐步成熟、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这样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形成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企业政治行为研究势头良好,但研究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随着非市场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作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视角多元、基础理论庞杂,研究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基于不同学科的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虽已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不同学科研究成果间的交融与互补仍显欠缺。此外,由于国内学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合法性理解还没有达成共识、该研究领域敏感性较强、一手研究数据较难获取、研究壁垒较高等原因,学术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于企业政治活动实践的发展。

第二,企业政治行为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相关研究主题还有待深化。随着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化,其在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研究视角、战略/战术分类、影响因素、绩效分析、研究方法及相关伦理问题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虽然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但在某些研究主题上还存在研究方向不清和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如在企业政治行为的内涵界定上,已有研究通常将企业政治行为概念化为“企业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环境的努力”。这种界定往往仅关注企业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创造有利的公共政策环境的情形,而忽视了企业通过遵从政府政策也可以创造有利的公共政策环境。这种界定人为地将那些没有采用影响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的企业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导致人们不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企业会不采用影响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江诗松、龚丽敏等:《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政治战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第3期。

第三,企业政治行为研究正朝着本土化、规范化和与国际接轨的方向转变。由于与西方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使得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虽还不成熟但却有着相对的独特性。国内学者在中国背景下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开发了中国背景下的企业政治行为测试量表,对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宏观前因变量及企业政治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等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尝试。此外,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国际化趋势明显。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积极与国际接轨,实证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一种主流研究范式,这与当前国际管理学研究所倡导的研究模式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录用要求十分吻合。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与国际比较贴近,与西方相类似的,国内学者也更多地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理论、交换理论和制度理论开展研究,也强调把企业政治行为研究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

针对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未来趋势,结合国内企业政治行为研究的进程,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企业政治行为的重新概念化。目前,由于国内学界对“企业政治行为”的界定尚未形成广泛认同,使得对企业政治行为合法性的理解没有达成共识,这限制了对企业政治行为战略的研究与发展创新。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政治行为进行重新概念化。与传统界定相比较,我们认为,企业政治行为是“企业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对政府政策环境做出的反应(影响或尊从)”。这种界定克服了企业政治行为传统概念仅仅局限于影响政府政策而将遵从政府政策的政治战略与行为排斥在外的不足,也更有利于企业政治行为研究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深度融合。

第二,企业政治行为的分类研究应强调一般化导向。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政治行为的分类研究产生了较多的基于特定情境的政治战术清单,如人大/政协参与策略、提供行业报告策略、游说政府官员策略和捐赠策略等,而不是可以概化到各种产业和情境中的一般政治战略类型,这往往使研究缺乏代表性和可推广性,也限制了其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借鉴Hillman和Hitt的“方法(交易还是关系的方法)-参与层次(个体还是集体参与)-类型(信息战略、财务刺激战略、选民培养战略)”决策模型,在企业政治行为的分类研究中突显一般化导向,对于深化企业政治战略与市场战略的互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谢佩洪、何晓光等:《企业非市场战略理论体系及其内在主导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10年第2期。

第三,企业政治行为的产出研究有待深化。企业政治行为的产出主要包括公共政策和企业绩效两种形式。然而,已有研究似乎更多地关注于公共政策这一产出形式,相对忽视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而且,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在企业绩效度量上大多使用了企业的市场价值或财务盈利能力。实际上,企业政治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相关市场价值的提升和利润增值是很难做出准确辨别的,其他非货币形式的产出,如企业声望、政治影响力等(这些情况在我国尤其突出),现有的衡量方法更是难以衡量。可是,对绩效的衡量是企业进行政治战略的选择和评估至关重要的标准和依据,它是企业实施政治行为的基础性工作。*王亮、赵定涛:《企业-政府互动依赖关系与企业政治行为》,《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因此,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应努力探寻更适合衡量企业政治行为绩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应加强政治行为对企业创新、企业形象、企业政治影响力等多种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四,企业政治行为的规范性研究仍需加强。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政治行为的伦理与规范问题更值得研究和关注。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与法律环境条件下,学界应在合理界定企业政治行为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企业政治行为的合理范围,并针对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企业不当(不规范/不道德)政治行为寻求更有效的体制性与非体制性规范措施。当然,针对规范企业政治行为的相关措施的有效性评价,也应成为未来企业政治行为规范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五,企业政治行为研究要更紧密地结合本土化背景。未来的国内研究应当充分结合我国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不断拓展和深化企业政治行为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主题上,除了继续深化已有主题的研究,更要关注尚未解决和涉及的问题,如企业政治行为随时间(组织/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动规律问题、企业政治行为是否会加剧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掠夺问题、企业政治行为的退出问题,等等。在研究主体上,应对国内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等政治行为进行细化研究,以增强研究结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作为基于本土化情境的最有效方法,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实现从“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消化阶段向“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学术创新阶段跨越的重要任务。*陈忠卫、马振英:《国内关于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12年第9期。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仅以CSSCI(2014-2015)收录的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综合性社科和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来源期刊作为文献选取来源,难免会将部分国内优秀文献有所遗漏,从而限制了研究结论的严谨性。所以,本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还有待通过扩大样本文献来源、增加文献获取时间区间来验证。

(责任编辑:栾晓平)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3-0124-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融合机制、测度及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3BJY003)、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集团公司管理研究——以山东集团公司为例”(项目编号:13BGLJ06)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付宜强,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10-17

·经济与管理研究·

陈志军,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