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幽林清溪间

2016-04-07 13:33赵宏杜健汗斯
户外探险 2016年4期
关键词:垃圾区域环境

赵宏+杜健+汗斯

作为一名普通户外爱好者,我同大多数人一样,最常游走于城市周遭的郊野山林,去的地方越多,你就会越发现我们的自然荒野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就不由自主地希望可以做些事情来改变这一状况。2010年我接触到“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概念,其核心的价值观是尊重自然,降低户外运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我们当下讨论的重点不仅止于户外装备和技能的“硬实力”,而是用LNT无痕山林这一“软黄金”去反观我们在户外的某些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影响, 尤其是那些早该注意却一直忽略的细节。LNT是让我们具有这种判断能力的工具,学会在不同地域环境中,做到更小的减低对环境的冲击的方法,实践和运用这些方法,最终实现LNT所倡导的“做一个负责任的户外人”。

我们最容易忽略哪些必要的行前准备?

1.“环境”&“安全”的意识

我理解的环境意识,就是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身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人合一”,西方的环保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则是LNT的基石,以上都是在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东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人将形而上的“道”,转化为可操作可执行的“术”。因此,尽管LNT是源自美国的舶来品,但最根本的精髓其实与东方文化一脉相承。由此看来,人类从古至今向往美好自然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只是运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从这个意义来看,LNT正是一座可融合中西的媒介桥梁。

可以说,很多意外都是因缺乏风险意识引发的, 如果我们合理管理风险,很多状况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比如,爬山的时候穿内增高鞋,导致崴脚; 对前往地区路线不熟悉而迷路;对天气状况的预估不充分,导致意外发生而无法实施救援。作为一名户外徒步露营参与者,应对所参与行程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对领队能力以及队友状况熟悉。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体能有正确衡量和评估。在户外每个人都要首先对自己负责,尽量避免给队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在野外发生事故,生命是第一位的,大规模的救援过程并不会考虑对环境的伤害。另外,我们说最不应该留在山里的“Trace”应该是——生命。因此,建立充分且足够的安全意识是第一位的。

2.“必要”VS“想要”的博弈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食物的准备往往是过剩的,比如两天的露营活动,晚上常会是顿“腐败大餐”。难免剩下的过多食物,如遇炎热天气坏掉造成浪费是小,在野外由于储藏不当招致野生动物的侵扰袭击,可就不好玩儿了。而如今的户外运动中轻装简行才是王道,在长线徒步中大家在一起脏并快乐着,所以没必要带太多不用的衣物而白白浪费体力,一物多用或者尽量选择重量轻体积小的装备,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才是真,切记不要真把自己当成驮夫了!

3.团队规模

4~6人的团队是比较理想的人数,团队人数少意味着行动比较集中,露营的范围和影响区域也小,同样,4~6人交谈时的声音分贝,也会较人多时低很多倍。

4.在源头减少垃圾

在后面还会专门提到野外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但是行前准备中这仍然是个必备环节。在北京清山捡垃圾活动中,我们发现最多的山中废弃物是食品的小包装、饮料和矿泉水瓶、湿干纸巾等。出发前重新打包食物,去除多余的食品外包装,尽量避免将垃圾带入山林的可能性;使用水袋、水杯来代替一次性饮料瓶,我们在方便与可重复使用两者间权衡,无疑后者的环境伤害会更小。如果真有大自然的搬运工,多么希望他们可以清理荒山里所有被遗弃的矿泉水瓶啊!

可承受地表的行走和宿营

在野外,什么样的地表可以称之为可承受?宿营地又该如何选择?有哪些以前我们忽略的、但却是值得注意的事项?

目前,国内规范的步道系统并没有建立,各地景区或者郊野公园主要以台阶路或者栈道作为引导或导览路径,对于在相对更原始的环境中徒步、露营时我们可首先参考以下图表:

非常坚实地表 坚固地表 脆弱地带

岩石 干草、牧场 植被茂密的丛林

砾石、碎石 落叶或针叶覆盖 湿草甸

海边沙地 草地 植被稀少区域

雪地、冰川 高山冻原

1.行走时的注意事项

土壤在经过频繁重复踩踏之后会硬化,既不会生长植被,透水性也变得极差,这就是我们在很多徒步路线上看到的积水泥潭的缘由。因此,LNT建议队伍在行进时尽量呈一字纵队,并走步道中间。纵使步道泥泞潮湿,也请在步道中间行进,避免踩踏步道边缘使之加宽,或者泥泞面积扩大, 如担心鞋袜污损可以穿着雪套或绑腿。

抄近路、走捷径都会对边坡植被造成很大的伤害,天长日久,缺乏植被保护的地表随着雨水冲刷,水土流失等灾害便会接踵而来。这一情况在香山、八大处以及城市周边人流量集中的郊野山地屡见不鲜。

2.没有步道的区域应如何行走

进入自然度较高的荒野地区,请选择岩石地、沙地、碎石地以及雪地等坚实地表行走,以降低对植被及地表的伤害侵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分散行走可以避免新的步径形成;应尽可能的避开稀有动植物的栖息地,特别是动物的交配期、生产期和幼崽抚育期这三个最敏感时期; 如果不可避免必须要经过,请将脚步落在破坏性最低的地方,队友应紧随其后快速安静通过。

3.露营时的注意事项

尽量使用现成的营地,避免重新开辟新场所以减少植被的破坏;集中并尽量缩小帐篷、背包与煮食区域等活动范围,避免造成露营区域以外新的土地裸露区域;将睡觉地点与煮食区域分开,避免野生动物的干扰或攻击。

若在自然的荒野区域,没有现成的露营区域,LNT要注意哪些细节以避免环境影响?

请寻找较大面积的岩石、碎石或其他坚固区域作为煮食区及睡觉地点;尽量保护环境脆弱的,如植被生长、生物活动和土质松软等区域,因为这些地表可能需要经过很久时间才能恢复原貌。搭建帐篷前,请先观察营区周围是否有动物脚印、粪便等明显的动物活动痕迹,请选择一处看起来安全,比较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区域。避免在同一地点停留两天以上;离开时,将产生的垃圾一并带走,将搬离的石头、树枝放回原位,或将落叶、松针均匀散布于营地上,让人为使用的痕迹不要太明显,也让营地尽可能恢复至原来面貌。

适当地处理垃圾

关于“垃圾”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普遍的问题,从2009年参加自然之友登山队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参与捡拾垃圾,也是因为捡垃圾的活动才慢慢开始接触LNT,而后也因此将我引向了学习自然教育这条路。不妨从捡垃圾这样看似无效的末端处开始思考,这些垃圾从何而来?它们被抛弃在野外之后又会去哪里?是如何被处理的?

就目前我接触和看到的状况,野外焚烧是最普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方式,我曾在2012年白河青石岭向四合堂方向路边见到一处2/3米高的岩洞,因为焚烧垃圾已经被全部熏黑了。

或许是因为《让子弹飞》这部电影让这里一下子出名,交通便捷容易到达,出行难度系数低,人人可前往。随游客的增多而带来的累积破坏力超出了这里自身的消化处理能力。焚烧是最简单和快捷的处理方式,但同时也是隐形危害最严重的方式。 毋容置疑,焚烧垃圾让当地居民受害最严重,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是利益的获取者,然而付出的代价不是经济的而是环境的。由此看来,在某处无意丢弃的一个垃圾不再和我们的生活了无关系了,它们可以转换存在形式,继续存在并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拿白河来说,它作为北京密云水库最主要的饮用水来源,这里的环境状况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垃圾问题,不仅仅限于户外领域,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和每一个人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有例外,是从“源头治理”—从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特别是一次性塑料袋,那种非常薄的质次价低产品。正如我们在LNT“充分事前准备”中提到的,出行使用水袋、水杯从而减少一次性矿泉水瓶的使用; 重复利用一些东西,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把每样物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我自己就有一个用了很多年的在户外装坚果零食的小瓶子,其实原来它是一个装钙片的瓶子,容积大也比较轻盈,装满它一般可以满足两三天徒步露营时的零食需求,已几乎成为我出行的必备。我想说,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富足了就可以肆意浪费资源,我们如果不想被雾霾侵袭、不想时刻担忧食物和水的安全,那么就从垃圾减量开始吧。

似乎说到垃圾问题,就像打开话匣子不易收场。我们赶紧书归正传,谈谈在户外如何妥善地处理垃圾。

1.打包带走一切废物垃圾

在离开露营地休息区前,请将垃圾、食物、厨余(果皮、食物残渣、蛋壳等有机垃圾)全部打包带走。或许您会问,像果皮这种可降解的物质丢弃在野外是没问题的呀!?从LNT对环境最小冲击角度看,果皮在野外降解时间因为地域和气候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且多数情况下人们是直接抛弃,没有掩埋的话其降解时间会更加漫长,即便掩埋也很有可能被动物刨出来。而无论是水果还是厨余,人类食物中的各种食物添加剂都太多了,这很可能会干扰动物本身的饮食习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或许国内不是很明显,在加拿大,大灰熊在垃圾桶搜寻食物从而造成对人类侵扰的报道屡见不鲜。此外,如果此类垃圾被随意抛在休息区或露营区,也会带来严重的“破窗效应”,人们看地上本来就有垃圾,之后就会越扔越多而最终难以收场。

2.请不要用“火”解决垃圾问题

金属、塑料等均不能完全燃烧,况且一旦引起野生动物注意还存有安全隐患;也不要掩埋,动物嗅觉非常灵敏,会将它们翻出来,或遇风吹雨淋垃圾外露出来。因此,请在出行前,计划好每餐食物及用量避免浪费,也在开始就考虑好垃圾带出的装具,LNT建议带出自己所有携入的垃圾。

3.排遗的处理方法

如果按照上述全部带出的要求,那人类自身的排遗该如何带出?不如我们先说说,处理好排遗的重要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若所去区域确无厕所,可用挖猫洞的方式处理排遗:选择较偏僻、不太接近营区的地点;并视团队规模选择集中或是分散的如厕区域;尽可能远离水源、营地、步道及排水系统(国外一般建议60米以外区域);用小铲挖一个深约15~20厘米的洞,过程中请一次让土层大致分上下层摆放,掩埋时再依序回填。尽可能减少卫生纸、生理期用品的使用,并将废物收集带下山;冬季结冰时,土壤层可能被深埋在冰下数尺距离,因此较好的方式是用便便袋将排遗全部带出。至于小便,建议在砂石等无机土地表解决,由于我们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盐分,如果按照惯有做法去“给植物浇水”,会引得动物去啃食叶茎。

4.物品清洗及废水的处理方式

清洗物品请用干净的器皿盛水,带到远离溪流或水源处清洗,建议60米但可视 在地情况而定。

请勿用洗洁精、洗发精、牙膏等清洁剂;可以用苦茶粉、茶叶去除油污,使用盐清洁口腔。

5.减少人为标记

避免沿途留下人为痕迹或记号,可以使用地图、定位仪等工具来确定方位,取代沿路的路条,太多路条除破坏景观,也可能限制树木生长与健康。

以上介绍的是关于LNT在日常单日出行,或者简单徒步露营中应该注意及降低环境冲击的方法。LNT户外环保原则,可以单独就某一项分解细化,但其项目之间又有着丝丝入扣的关联而不可分割。我们鼓励用更亲自然的LNT方式出行,才有可能看到并保持自然的美好,正是这样的体验感让我们不断有动力去为无告的大自然做些什么。毕竟大自然并不依靠人类而存在,反之人类需要大自然的给予与哺育,我们保护环境,最终还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难道不是吗?

*参考资料: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猜你喜欢
垃圾区域环境
垃圾去哪了
分割区域
擦桌子
环境清洁工
倒垃圾
区域发展篇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