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的几句鸡汤最近又被许巍打捞起来,滋养了无数人。无论这鸡汤寻常与否,至少表达了大部分人心底对诗和远方的共同向往。
是的,每个人都有着对完美无缺的需求,对价值存在的需求,对自我成长的需求。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主流价值观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合群的人,为了证明自己always正确,而被各种道德的、观念的规则和条框所束缚与捆绑着,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然后就每日孜孜地庸碌着,而鲜有机会能跳出这种程式,去看看真实的自己,去想想远方。
一个在编辑部工作的普通女孩黄巧雯,某天跟我说要离开,准备给自己一个间隔,要去走西班牙的朝圣之路。之后这个不懂西语、起不了早床、方向感差、迷路技能大写加粗的女孩,完成了800公里的长距离徒步。而另一个看起来也很娇弱的女孩张诺娅,则耗时155天,走完了长达35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期间经历了同伴离开的泪水涟涟,也有与放弃的念头斗争的百转千回,但最终仍然执着地一条路走到黑,完成了这条著名的超长徒步小径。
行走的意义是什么?“在这40天里,确实有什么事情无可逆转地发生了,让我变成了更勇敢的自己。”黄巧雯完成了更加坚定的转变;而张诺娅则更明确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最终看得多了,选择反而少了,因为越发知道了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长距离的行走给心理上一个静谧完整的空间,让人更加清楚地遇见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局限与恐惧,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边界,又不退缩,并用尽力气担当起责任,有勇气做出选择,才能完成对自己内心的建设。
共同点是她们都对沿途遇见的各种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着墨很多,感触良多。最美的相遇在路上,在生命里出现过,即使不再见,也彼此珍重过,这也许就是远方的重要意义,每一场看过的风景,完成过的对话,相遇过的灵魂,都将沉淀在各自的生命里。在这一期杂志里,将看到她们如何用“行走”这一共同语言来完成对自由和生命的诠释。
在这充满生机的人间四月天,田野里种下希望,山坡上芳菲满目。眼前这点苟且不是人生,诗和远方也不是漂泊的归宿,但至少是活着的营养和心灵的补偿,用来超越对世俗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