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生成性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6-04-07 05:27方小庆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景物作文生活

方小庆

【摘 要】 写作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思想生成的关键在于把肤浅的生活感觉表象转化为深刻的意象,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是要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断添加、更新活生生的表象和意识,为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符号编码提供丰富的对象。

【关 键 词】 高中作文;生成性策略;研究

在参加高中作文生成策略研究课题指导会以后,我就在一直思考高中生作文的规律,怎样在短时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我即将开始新一届高一新生的语文教学。高一新生刚从初中升上来,来自于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田野,来自炊烟草地山坡,来自于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他们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对瑰丽多彩的大自然充满了迷恋,对大自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有好多话要说。那么,如何打开他们的感情闸门,让心中的感情汩汩滔滔地流出来,这就是作文生成序列中首先要面临的思想生成。正好高一第二册写作要求就是学会写景抒情。入选的篇目是经典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陆蠡的《囚绿记》。正好借此研究思想生成。高一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熟悉乡野景物,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认识不一样。有的认为没啥可写的,泛泛而谈;而有的却觉得可写的太多,反而选不出重点,只是浮光掠影,没有深度,没有独特的体验。

我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淡化背景,侧重学习朱自清选择景物的角度、刻画景物的技巧、借景抒情的思路。如在学习“月色下的荷塘”这一段时,先抽一些学生描绘他(她)熟知的荷塘景色,怕学生无从下手,我就先作一些提示,周围环境怎样,水怎样,荷花怎样,荷叶怎样。有的学生无法描述出来,有的勉强描述大概,但都不形象生动真切。于是,我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尝朱自清的生花妙笔,看到同学们有点感觉了,再次让他们描述家乡的荷塘,这次效果就好多了,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我趁机布置了一篇片段写景文字,字数不低于三百字。作业很快就交上来了。有个别的学生居然写了两千多字,其中有些文章让我感到惊喜。如下面这篇学生习作《寒春》:

门前有一棵树。开满梨花,微风拂过,梨花不经意地瓣瓣落下,像雪花,却比雪花更美。或许因为,它暂时不会融化成水。池塘里还不见鱼儿,四周出奇的平静,偶尔有一只不知名的山鸟打破这一片静谧。触发了我紧绷的神经。我应该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寂静。这片刻,我却如此坐立不安,似乎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孤单。安安静静不应该是此刻的伴奏和曲。

山坡上,枯黄的树叶还在树枝上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蝴蝶轻舞,有一两片已晃晃悠悠地落下。在天空中优雅地打旋儿,好似随风起舞的小姑娘,着一袭黄色的纱,任它自在地摆动。已是三月,还无明媚的春光,有的是带有丝丝寒意的春风。那满树的桃花,粉色似乎在几场春雨过后略浅了一些,反而不那么单调, 深深浅浅,极富韵味,有的是那姑娘脸上羞涩的妆,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看着远方春意盎然的山坡上,感觉焕然一新。眼睛变得透明,仿佛能够看见树叶上晶莹的露滴如此清新。在蒙蒙细雨中,伸出手心,享受她落下的悠然,心开始渐渐平和下来,欣赏这一切平凡的美丽。那风不足以寒骨却能模糊我的视线,冰冷我的呼吸。冬天的雪,已不留一丝痕迹,只留下些许的寒意,直浸心底。

天空出现几抹浅浅的黄,好似寂寞的极限却也有点惬意,伴随路旁野花,我开始微笑,虽然春寒料峭,不过是暂时的,它总会过去。春天,注定将要万物复苏,姹紫嫣红,只是需要等待,忽然很喜欢这样的天气,仿佛一切都是新的,是明亮的,洗净了我的心灵。

快要喧嚣的时候,用幽雅去享受这片刻的舒适,聆听自己的呼吸,无比美丽的声音,那么浅,那么轻,遥不可及,却让人苦苦追寻。田野泥土的芳香,弥漫在空气里。我小心翼翼,怕污了它的纯净。此刻闭上眼睛,深呼吸,从喉咙到心底,有一丝甜意,泯灭不去。好似轻飘飘的灵魂如诗意般的散发,恰若那些浅浅淡淡,永恒的记忆该在这里的还在这里,想要离开的也已离去,我依然搬了一把矮矮的竹椅,在这有风的天气,静静回忆,静静沉迷,无与伦比。

这篇文章文字细腻,抒情独特,思路清晰,由近景到远景,从低处到高处,先片段描写后整体描写,抒发了春回自然的喜悦,赞美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这种情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文字上,每一处景物中。文章写了洁白的梨花,活泼的山鸟,飞舞的树叶,粉色的桃花,这些乡村普通的景物组成了迷人早春景色图。尤为可贵的是在文章最后抒发了生活的体验思考。表现以景驭情,不是为写景物而写景物。

在作文生成研究中,我发现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最主要的因素无非是:“生活”经历、学生个人内心对这种生活经历的独特“感受”(包括感知和体验、思维)、外在显现这种感受的“语言”。“生活”是“源”,起决定作用;“感受”和“语言”是“流”;这几方面缺一不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把客观生活之“象”有效地内化为学生主观情感之“意”,并把这种“意”用创造性的、富有学生个人特点的“言”表达出来?

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我侧重在启发学生思考郁达夫对秋天景物独特的角度,青灰的天空,高飞的训鸽,尖细的小草都纳入了作者的视线,体现作者眼中秋天特有的况味。那换作我们,和郁达夫的体验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思想生成的关键在于把肤浅的生活感觉表象转化为深刻的意象。当然,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的限制,不可能和作家的体验认识一样,但是可以交给他们理解生活的方法,提高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

如果从语言与生活世界、与人文关系角度思考作文,那么作文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内心世界诗意栖居的场所,也是学生作文获得审美质素途经。

《入秋微凉》没有空洞的语句,通过细致入微的秋天景物刻画,每一个景物都烙上了作者感情的印记。文章开头交代时间,而且铺垫了一种浓浓的思秋的情调。紧接着把目光投向秋色之中,落花、青草体现了秋味,不禁联想起了古代诗人写秋的名句,至此,一股浓浓的秋味散发出来。在抒发伤秋的背后,作者也写出了对秋的思考:“在洗去了春的诱惑与夏的欲动后,整个世界都在开始学会成熟与豁达,而昨日的过往将成为人生不可磨灭的历练。”

我们研究中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要弄清楚在他们的心智中如何能动地反映感性现实并自由地外化为语言,也就是使他们的语言实践(像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那样)不断趋向自由状态。因此,训练学生写作,一方面我们应该遵从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尽可能丰富学生现实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借鉴唯心主义的能动的心灵活动的观点,探讨写作的心理活动过程,并把这二者在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学生的作文活动与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感知和思维分不开:他们感知和思维的基础既是现实的,又是人类以往全部生活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既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丰富其感性经验,又要通过阅读等言语活动接受、借鉴别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言语作品),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不断趋向自由,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观察、体验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

我们强调生活是作文的本源,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是要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断添加、更新活生生的表象和意识,为写作过程中语言符号编码提供丰富的对象。“感”既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具体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感触、感受、感悟、感情、感动、感哨、感奋,这一切将化为主体的感知,激发着写作欲望的产生和发展,积累着写作需要的各种信息。

【参考文献】

[1] 唐俊,严景东. 高中作文技法[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团思. 基于生成性教学的高中作文课堂研究[J]. 语文建设,2015(23).

[3] 王盼盼.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初步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5(6).

猜你喜欢
景物作文生活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写写冬天的景物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景物描写要准确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