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婵娣
摘 要:黄圃飘色通过政府有效扶持、协会苦心经营、教育有效推广,在广东飘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影响。黄圃飘色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具有凝聚各方力量、促进民间艺术交融、助推经济腾飞的社会价值。根据历史和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助益其繁荣发展并为同类民俗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黄圃飘色 价值 发展前景
飘色是岭南民间北帝诞以巧妙手法将幼童扮演成戏剧人物、置于木柜或推车的钢条上巡游的民间艺术。色指角色,因装扮人物的手法巧妙,远观各种角色似乎在飘,故称飘色。广东飘色融祭祀、戏剧、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用“默片”式的手法表现民间的故事与传奇,有“千色天空”、“东方的隐蔽艺术”、“开放流动的舞台”等美誉。[1]中山地处广东中南部,北接广州番禺和佛山顺德,民俗文化多受到两地影响,然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又呈现出独具的特色。中山飘色由地理位置区分有旱色、水色之别,陆地上展演的飘色为旱色,水上进行的则为水色。旱色又有人力托举、轮车推行两种,前者以黄圃飘色为代表,后者以崖口飘色为代表。水色则单一,如小榄水色。①本文着重分析黄圃飘色的地位和价值,根据历史和现状分析其发展前景,以助益其繁荣发展并为同类民俗提供发展思路。
一、 黄圃飘色在广东飘色中的地位和影响
黄圃鳌山村岗东坊严氏族谱载:康熙庚子年(1720)正月坊间出色,有族人盗取扮色用的线纱裙为自己患痴呆女压惊去邪,印证距今300年前黄圃已盛行飘色,[2]与学术界颇有盛名的湛江吴川梅菉飘色、广州沙湾飘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山现有崖口飘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圃飘色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口飘色为群众自发自演的民间艺术,比较珍贵稀少。而黄圃飘色则是政府介入的民间艺术,广东多处流行然对当地社会影响颇巨,故不能以非遗之级别简单看待其地位和影响。黄圃飘色以政府大力扶持、协会苦心经营和教育有效推广三点在广东飘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影响。
(一)政府有效扶持促成黄圃飘色的复兴
据传承人苏照恩先生介绍,黄圃飘色自古为灵会、鼓楼、三社所有,俗称“三坊飘色”,清光绪以来繁荣发展,出色多选在北帝诞。1962至1994年间,黄圃飘色被视为“四旧”中断33年。②
1994年初,苏照恩、刘伯康、刘国盛、何篸、朱玉伦、王文等自觉组成“复办黄圃飘色筹委会”,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操办复兴事宜。“三坊飘色”更名为“黄圃飘色”,日期由北帝诞改为国庆节。
黄圃飘色由衰败而复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有效扶持,是社会热心人士与政府合力的结果。名字和时间的变更,反映黄圃飘色顺应时代、回报社会的意旨。
(二)协会苦心经营促成黄圃飘色的繁荣发展
1997年3月,在原“复办黄圃飘色筹委会”基础上成立了“黄圃民间飘色艺术协会”。协会苦心孤诣,在政府支持下,努力争取来自社会各界和企业的鼎力相助,逐渐促成了黄圃飘色的繁荣发展。
协会充分利用复办以来所建成葫芦岗山下的两层钢筋水泥结构的飘色馆,将各种道具如色梗、色柜等妥善保存。联合宣传部门,将黄圃飘色的历史整理成文并拍摄成高清电视宣传片,在官方渠道得到推广。以多种形式举办展演,如“黄圃飘色艺术节”、“中山慈善万人行”等。坚守10年后,黄圃飘色于2007年被审定为广东省级非遗。
(三)教育有效推广促成黄圃飘色的可持续发展
黄圃飘色因地制宜,将培红小学作为传承基地,从故事、绘画、表演三方面展开教育,通过参观飘色馆、举办绘画比赛、传承人讲座解说等方式,培养当地小学生对此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感情。每一年的飘色展演,飘色协会都到当地小学、幼儿园、托儿所遴选色芯、色脚,遴选条件除长相乖巧可爱外,也要有一定的表演天分。至今黄圃飘色馆仍保留着部分小学生所绘制的飘色作品(图一、图二)。通过教育渠道的用心推广,黄圃飘色重新被当地小学生所熟知,有利于该项民间艺术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二、 黄圃飘色的艺术、社会价值阐释
(一)黄圃飘色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黄圃飘色的色梗取材恢弘、线条纤细、造型灵巧、色彩明艳,富含一定的审美趣味。色梗用于支撑“色芯”幼童,使用长60公分直径1.2公分的钢条锻造,取材多为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如“报恩禅寺”是黄圃镇的古寺(图三),“渭水求贤”述文王求周公的故事(图四)。部分取材富有文学韵味,如“韩文公遇雪”述韩愈谏迎佛骨后被贬、路至韶关遇雪的故事。黄圃飘色的色梗,部分为清朝至文革前胡洁洪、胡柏泉父子所作,花鸟虫鱼、樵夫武将、长弓短箭,皆活灵活现,能反映和记载地方民间手工艺人的才华。
黄圃飘色的色梗制作注重色彩与画面人物的和谐统一,巧妙利用力学原理,钢条末端多取于人物手足处,或以兵器、帽饰装点,画面生动似有色立体连环画。色梗的取材除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外,亦有现代题材,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图五)、“虎门销烟”(图六)等,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活力。
黄圃飘色的色芯娇俏可爱,色芯的选取出现“重女轻男”的特点。因男童的生理结构不宜久坐于凸起物之上,故每一版飘色上面的色芯宜选取体重10至13公斤胆大好动的女童。男童多扮演色脚。
黄圃飘色的色柜是用4名健壮男子人力扛抬,中间无换手,为防止上重下轻、失去平衡,柜底放置砖头若干,十分笨重,与用轮车推行的崖口飘色相比,抬柜之人比较辛苦。因是用人力抬行,前后左右四面难免有高低误差,故上方色芯多有摇曳,远观似仙姝下凡,玲珑可爱。因色芯直面观众,能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艺术效果比为防晒而设置遮阳伞的崖口飘色更胜一筹。
(二)黄圃飘色的社会价值
黄圃飘色的复办走的是一条比较灵活、包容的道路,没有墨守成规,因得到社会各方的扶持,人力、物力、财力皆源于政府、企业、社会热心人士,故为回报社会,复兴后的飘色主题亦有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特点。
黄圃飘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凝聚各方力量、促进民间艺术交融、助推经济腾飞。与自发巡演以团结村民的崖口飘色不同,黄圃飘色由原属的三坊村社走向整个黄圃镇,范围不再局限,力量不再单一,成为黄圃镇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原黄圃飘色因俗信麒麟和狮子打架,飘色队伍中有舞狮无麒麟,麒麟是横栏的民间艺术,然为了和衷共济,复办飘色后也将麒麟舞纳入,是民间艺术融合的例证。黄圃飘色常为食品展销会助兴,吸引人流,对经济繁荣有所助益。
三、黄圃飘色的发展前景
黄圃飘色在经济、文化、宗教、历史、艺术、地理及综合影响力上均占有较大优势。原因如下:
(1)黄圃飘色项目起步早,拥有固定的飘色馆、飘色协会、传承人及传承基地,项目稳定,社会影响大。黄圃腊味被当地打造成经济重要载体,经常举办各类美食文化节,文化旅游的基础良好;黄圃海蚀遗址公园见证中山地理变迁,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两者结合使黄圃飘色得到当地食品、旅游行业的青睐,具有市场开发的潜力。
(2)黄圃交通四通八达,地域广阔,人流量大。宗教信仰品流复杂,人才汇聚,经济发达,文人荟萃。历史悠久,节庆诞会四季不断,庙宇古寺香火鼎盛,名人传说多、华侨多,综合的文化实力在中山名列前茅。
(3)飘色艺术与广州沙湾颇有联系而颇具特色,传承人身体康健、精力充沛、社会组织策划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
然而,黄圃飘色的发展依然存在问题。现有飘色馆位于葫芦岗山下,是一座两层砖室建筑,建造于1994年,主要用于放置飘色道具、出色演练以及陈放艺术色梗、照片、奖杯等物,与传承人办公场所(旧黄圃理工校址)相隔甚远。 一楼存放色柜、醒狮、八音锣鼓等器具杂物,以帆布覆盖,主要发挥了陈列室的功能。二楼一室一厅,厅内以照片墙展示黄圃飘色活动。室内两排玻璃橱柜外加红色布帘遮蔽,橱柜内密封陈列各式色梗,文字说明不详细。
综上所述,黄圃飘色的发展,应考虑扬长避短,本文就此提出6种发展路径:
(1)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政府专项拨款与民间募集资金双结合的方式,美化升级展馆。将黄圃飘色新馆或与传承人办公场所合并,重新包装定位,开发成半商业化民俗特色观光馆所,设置3-5元门票,招募2名馆员,一名专门收取门票,另一名专做资料汇编、展品陈列、导览解说,门票收入用于飘色展演及馆员收入。
(2)装修时,总馆门口须详细说明黄圃飘色概况。应按照飘色队伍出演顺序将道具分类存放,排阵布局,摆放道具,施以用途说明。因飘色时间为10月,招募色芯、色脚及抬柜、八音班等人员须得半年操持,故最宜将道具及活动室挪移至2楼,否则排练时须闭馆才不影响练习。将传承基地培红小学学生优秀的飘色人物设计作品整理展示。
色梗是将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塑附于一条色彩鲜丽的小钢条上,成为艺术色梗。艺术色梗是黄圃飘色馆最具特色和人文历史价值的藏品。从外观看,大部分作品神态自然、人物生动,当得知是用钢条制作而成,观者不免惊叹,观之令人大开眼界。鉴于黄圃飘色馆藏品鲜丽丰富、工艺独特,应将颇具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收藏价值的色梗单品分别做30-50字词条,分格存放。
(3)建设黄圃飘色主题网站,微博、QQ,建立知识库、大事记、研究史话、电子杂志,定期更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中山市档案信息网-中山地情-民俗文化栏目放置宣传片并补充黄圃飘色资料。将黄圃飘色馆设置为乡土文化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课外实践基地,也可作为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
(4)定期举办黄圃飘色人物设计比赛。使该比赛常规化、社会化、人文化、艺术化。可以邀请大学设计系师生参与指导。吸引和培育研究人员做黄圃飘色、崖口飘色、小榄水色系列研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5)设置商业文化廊,允许合作企业以授权方式销售黄圃腊味、聚隆酱料(豉油、南乳、腐乳、腼豉、甜醋、白醋、冰花梅醋、鲜虾生抽等,是制作黄圃腊味的配料)。
(6)开发黄圃飘色主题旅游产品,在飘色馆入口处设置柜台销售,如门票、汽车、明信片、汽车挂饰等。允许旅行社组织游人参访。
注释
① 笔者于2014年6月19日访谈中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会长胡三白(1949-),胡先生多年从事文化调研工作,参与过崖口飘色、黄圃飘色申遗,资料根据电话录音整理而成.
② 笔者于2014年6月18日采访黄圃飘色传承人苏照恩(1948-),资料根据电话录音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 张静.游神与演戏—广东飘色艺术的审美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2.
[2] 李铭霞.黄圃历史文化[M].珠海出版社,2010(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