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庄静霞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增城 511300)
基于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景观设计探讨
王 丹 庄静霞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增城 511300)
以城市肌理为主线,介绍了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影响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主要因素,从自然环境、场所精神、就地取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肌理,人文肌理,景观设计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及组织构造,肌理产生的核心是基本形式或元素的重复和它们之间的空间。重复是肌理的决定性因素,当重复的可识别性占统治地位时,肌理就出现了[1]。城市肌理主要分为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自然肌理是指由自然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自然性、多样性;而人文肌理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一种物化反应,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地域性。城市肌理和人文肌理均会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地形。地形地势是自然肌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势特点,一般可分为山地景观和平原景观,其中山地景观地势变化较大,容易形成多变、趣味的自然肌理空间;而平原景观由于地势平缓,容易形成开阔、平远的自然肌理空间。在园林设计上可以结合自然地形的特殊性,改变三维空间效果,在重要的特殊地段进行人为的高度调整,增加城市自然肌理的多样性和识别性。
2)水文。城市水系对城市肌理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无水不成吴越,无桥而不显水”。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河道水网密布,水道网与陆路网平行设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棋盘格局”,造就了苏州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水文肌理[2]。
3)本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一直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准则。植物作为一种乡土的自然景观元素,在城市景观营造中具有显著的作用,本土植物由于对当地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往往成为当地自然肌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1)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社会群体范畴的一种生活模式,包括衣、食、住、行,也包括当地的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等。生活模式的不同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其往往会物化到城市的景观,建筑等空间。
2)建筑空间形态。人们日常居住使用的建筑作为城市中最基础的建筑类型,是城市肌理的“底图背景”,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居住建筑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变化过程有共性也有特性,城市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人口高度密集,建筑空间形态从传统低层横向延展转变为纵向高度发展的住宅模式。
3)城市道路形态。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空间骨骼,其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肌理的空间结构。如方格网道路是最常见的肌理形式,这种路网方便城市的快速建造、土地划分,适应城市的发展,在世界各种文化类型及文明时期都被运用。
4.1 利用自然环境
园林本身就是建设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对营造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园林中美的景象大部分是由自然环境及其气候条件所呈现出来的,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借景达到强化园林景观空间的作用。另外,园林建筑的选址,朝向,植物选择,地形坡度等造园要素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往往也成为场所设计的依据,反映到园林的建设容易形成相应的地域特色。
4.2 营造场所精神
这里提到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中的“场所”指的是一种“场地感”的理念,在现代建筑理论的背景下,场所精神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但在当代的用法,场所精神通常是指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气氛,或一个“精神的地方”[4]。场所精神是现代人们正在寻找的独特的精神和独特的氛围,是当地驻留在本地区域,根植于这片土地,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与情感的提取与注入,是时间与空间、自然与历史结合在一起的,饱含人们的思想、情感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当地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清楚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科技的运用技术等,尊重当地的场所文化精神,需要明确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城市中的道路骨骼,水文,植物,建筑群落等要素分布的肌理,通过园林景观来将其整合,重组,调整。在要素的选择和处理上要符合当地的场所精神,风土民情,审美取向等等,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的历史风貌,不过多的改变环境本身独有的气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景观不仅仅代表景观本身,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和历史,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这座城市独有的归属感。
4.3 就地取材为主
风景园林的建设一直推崇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本着就地取材的传统理念,地方材料因为取于自然,是对自然环境污染最少且适应性强的材料,通常可再生利用,可以节省加工费用和运输费用,降低建设成本,从而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在园林景观营造中,尽量选择本土材料,充分发挥本土材料的性能,色泽、质地、形状等特征,尽可能少的加工,有利于营造地方特色,形成地域性景观,使人工建造的园林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4 选择适宜性技术
适宜性技术通常指的是基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特定的社会科技水平下逐渐发展形成的传统性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区域性、多样性。传统技术是劳动人民在改造环境中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对于传统文化景象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地域优势。在园林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传统技术也逐渐走向现代化技术,强调技术的“适宜性”有利于营造地域性景观,延续传统文化,园林技术应与园林及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相协调共同发展,既保留传统技术的地域独特性,又能结合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1] 马 琰.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 张 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3] 张 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2):45-47.
Abstract: Taking city texture as the orient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relevant concepts of city texture, analyzes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natural texture and cultural texture,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natural texture and cultural tex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from asp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lace spirit, and making use of loc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Key words: natural texture, cultural texture, landscape design
Inquiry on landscape design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texture and cultural texture
Wang Dan Zhuang Jingxia
(SongtianCollege,GuangzhouUniversity,Zengcheng511300,China)
2016-03-11
王 丹(1988- ),女,硕士,助教; 庄静霞(1988- ),女,硕士,助教
1009-6825(2016)15-0197-02
TU98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