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

2016-04-07 03:33:17沈海龙林存学
森林工程 2016年3期
关键词:红松培育

张 鹏,沈海龙*,林存学

(1.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牡丹江分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

张鹏1,沈海龙1*,林存学2

(1.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牡丹江分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摘要:红松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用材树种和果用经济林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如何对待红松果用林的培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东北林区经济的发展和木材生产安全。基于目前的林业形势,本文分析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前景与意义,讨论发展红松果用林的途径、立地选择、密度调控、树形控制、大年结实、嫁接繁殖、病虫害防治以及政策调控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东北林区红松果用林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松;果用林;果材兼用林;培育

0引言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 Zucc)不仅是我国东北林区珍贵用材树种之一,同时也是东北林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果用经济林乡土树种之一。近50年以来,红松一直是按照用材林来进行培育的,所有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也都围绕着用材林培育来开展。但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变化和林业政策的调整,单纯培育红松用材林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针对红松进行双向培育、果林培育等提法。那么,这种将珍贵用材林向果用林培育方向的转变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果用林的培育是否就要完全忽视木材生产,如何才能实现生产木材和种子的兼顾,在红松果用林培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够实现果用林培育的目标和利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认清形势,分析红松林培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并制定相关对策以促进红松林培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此,笔者基于目前的林业形势,分析了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前景,讨论了发展红松果用林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东北林区红松果用林的培育提供参考。

1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前景分析

1.1发展红松果用林是东北林区适应新的林业政策的需要

随着多年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经营,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其生态和生产功能严重下降。为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促进森林资源恢复和培育,国家林业局做出决定:从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面对这样的改变,林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将面临长期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如何发展林区的经济、维持社会的稳定则是一个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东北林区蕴含丰富的林下资源,利用这种优势开展木本油料、木本粮食、特色浆果、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的培育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红松不仅材质优良,其种子食用价值和滋补功效也极高,是东北林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乡土果用经济林树种之一。大力发展红松果用林培育产业,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无污染的食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对发展林区经济,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停伐的政策下,对发展林区资源、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改善林区人民生活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发展红松果用林是落实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的需要

2014年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重点选择30个优势特色树种,优先规划布局,重点予以扶持。其中,将东北及内蒙古划为东北中温亚寒带片区,该区重点发展仁用杏、榛子、果用红松、蓝莓和沙棘等优势特色经济林。鉴于我国红松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将果用红松主要规划在吉林、黑龙江两个省,在其发展30个重点基地县。这一发展规划的制定再一次为东北林区大力发展果用红松给予了政策上的肯定和支持,必将促进红松果用林的快速发展。

1.3发展红松果用林在食用松树种培育中具有明显优势

据记载,松属树种中约有30个树种生产的种子适合于食用[1]。但目前仅有5 种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松籽生产树种,分别是:西伯利亚红松(P.sibirica),红松(P.koraiensis),意大利石松(P.pinea),喜马拉雅白皮松(P.gerardiana)和果松(包括单叶果松(P.monophylla)和克罗拉多果松(P.edulis))[1]。经济价值中等,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很有影响的种类还有亚洲的华山松(P.armandii,Chinese white pine);偃松(P.pumila,Siberian dwarf pine)等。

意大利石松,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诸国,是重要造林绿化树种。我国甘肃省曾进行过该树种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工作[2],但并不是以生产种子为主,而是为了防风固沙的目的。意大利石松栽培历史悠久,种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该树种目前受到西部喙缘蝽(Leptoglossusoccidentalis)的危害[3],致使种子大幅度减产,导致种子价格倍增。从而失去了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喜马拉雅白皮松(西藏白皮松)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西北部至阿富汗地区,是特有树种,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树种。因此,其资源有限。

果松(克罗拉多果松),其分布从美国德州到加拿大的半沙漠地区。该松树种子食用历史也很长,但专门以食用为目的的育种和栽培也没有,多数种子来自于天然林分,产量有限。

华山松,分布于我国西北、中南及西南各地高山上。华山松种实营养成分丰富,与红松类似。近年来,有报道称食用中国产华山松种仁可能会引起松果味觉障碍(Pine nut syndrome 或Pine mouth syndrome,PNS)[4-6],患者在食用松仁后在很长时间(数小时至数天)内取食其它食物时会产生苦味感、金属味感等味觉干扰。虽然这种症状可自愈,不会引起严重健康问题,但却严重影响了购买者的积极性,也使华山松种子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西伯利亚红松自然分布于西伯利亚的广大区域。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和大兴安岭山地有散生分布,可在我国高寒地区推广[7]。但我国只有大兴安岭和新疆部分地区适合栽培西伯利亚红松,且引种栽培时间短,没有形成规模,因此与红松相比也不具有竞争力。

偃松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高海拨地区;俄罗斯、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大量采集偃松种实,野生资源破环严重,已处于濒危状态,状况堪忧。

红松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到长白山一带,国外只分布在俄罗斯远东、日本北部、朝鲜半岛中北部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工红松林成林总面积约33万hm2[8],另外,吉林省有20多万公顷、黑龙江森工林区有80多万公顷人工红松-天然混交林林分。这些林分的存在都为红松果林的培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红松种仁含油量70%左右,种仁油中至少有11 个以上脂肪酸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以上,食用价值和医疗滋补功效极高。红松种子在世界食用松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1],在丰年,全世界生产的商业松籽只有6.5万t左右,其中红松种子可占松籽总产量的50%以上。全国约产红松种子2万t/a,而随着人们对天然绿色有机食品的食用量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量约为10万t/a,目前生产的红松种子只占市场份额的20%。无论营养成分、食用口感上,还是资源分布、产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红松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东北林区大力发展红松果用林具有良好的前景和经济收益。

2红松果用林培育主要问题的探讨

2.1果材兼用林途径与果林专用途径的选择

由于红松过去以生产木材为主,在收获木材之前可以生产种子供食用。因此,林业上提出了果材兼用林途径,有时也将此途径称为红松林的双向培育,学者们曾对红松果用林培育做过一些总结[9-10]。但基层林业单位在对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地区过分追求种子产量在树干较低的位置进行了截头处理,导致木材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森林经营的综合效益和木材生产战略。因此,许多从事森林经营的管理者和学者们反对这种果材兼用林的培育途径。笔者通过与部分持反对意见的人交流发现,他们并不是反对果材兼用林培育途径,但反对现实生产中这种过分强调生产种子而忽视培育优质木材的做法。可见,果材兼用林途径本身是好的,但兼用功能的主次地位和程度必须明确。在当前我国森林质量低、木材紧缺的背景条件下,对于红松这类材质优良的树种,其生产木材目标应提升到木材战略安全的高度,在保证木材生产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种子生产。

欧洲对意大利石松果用林的培育,一般在农林交错区域的宜林地营建专门以生产种子为主的林分。在东北林区,这种类型的林地大多属于集体或者个体所有。土地所有者们有发展红松果林的积极性,但他们不是为了收获木材,而是想尽早收获种子获得效益,努力提高种子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因此,这部分人主张营建红松果用专用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东北林区的各国有和地方林业局的绝大部分红松林应该走果材兼用林的培育途径,但要以实现木材生产为根本前提,之后才可以考虑如何提高种子生产。目前,这方面工作在实际生产中还很粗放,需要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技术规程才能真正实现果材兼用目标。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国有和地方林业局的部分林地(如退耕还林地等),还有大部分的集体和个体林地,应结合《规划》来大力发展专门的红松果用林。

2.2红松果用林培育的立地选择问题

王宪成等曾对吉林省红松进行过生态区划,通过研究划分了三个生态区域,分别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非适宜区,并提出了任意地点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以及造林地选择方法[11]。宫伟光等对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进行研究,确定了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 个主导因子,分别是土壤类型、A 层厚度和坡向,并按这3个主导因子将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划分了3 个立地级和13 个立地型[12]。他们又对其立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建立了数量化回归模型用于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林立地生产力预测[13]

从以上分析可见,过去对红松立地选择、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是针对红松人工林培育,并没有专门针对果用林培育的立地选择。要大力发展果用红松,就要对东北现有的适宜发展红松果林的区域进行区划和评价,选择立地质量较高的林地,专门用于培育果用红松经济林,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资源优势,促进红松种子生产。

2.3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密度调控问题

近50年,东北林区陆续营造了大量的红松用材林。较早的造林试验认为红松造林密度以6 666株/hm2或4 444株/hm2为好[14]。现在,一部分红松人工林分已被改变培育目标成为红松果林,但原有林分的公顷保留株数多在1 400~1 800 株。按照红松果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应该在400~500 株[15]。因此,必须通过抚育对原有的红松人工林进行密度调控。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红松果林的造林密度进行过探索,有学者认为采用大株行距(如3.0 m × 3.0 m )造林的方法有利于红松的生长和结实。还有研究认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径阶的红松果林应采用不同的经营密度:15~20 a,1 200株/hm2左右;25~30 a,550株/hm2左右;35~40 a,480 株/hm2左右[1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红松果用林的初植密度还是偏大的,尤其是专门营建的果用林应降低其初植密度,以便于采用集约经营措施生产种子。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红松果材兼用林,则应该细致研究其经营密度和调整周期,促进木材生长和结实。

2.4红松果用林的树形控制问题

红松分杈会形成多头,而生长良好的宽大冠型有利于结实,基于这一特点,一些学者试图通过红松整形修剪、截干(或称为去头去梢)等措施来促进红松分杈,以达到促进结实的目的[17]。国内有研究证实红松整形修剪有明显的结实增产效果[18]。陈永亮等认为可以在红松人工林比较高的部位(12 m以上) 去头,不但能增加结实量,还有利于培养大径材[19]。韩国对红松树形控制研究较多,顶端修枝已经成为种子园的管理措施。Yi 研究组研究结果表明:冠型控制能提高红松种子产量,建议抑制顶端优势通过切断主枝提高侧枝的生长以帮助形成宽大树冠[20-21]。

可见,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做了一些红松截顶、修枝等树形控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所有的研究都是短期的、不系统的,其对促进结实的作用也并不稳定。对红松的分杈机制还不了解,塑造怎样的红松树形、如何控制红松分杈高度等培育技术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5红松果用林的丰年(大年)结实问题

红松具有明显的结实间隔期,即3~5 a才大量结实一次。在植物学上通常称为大年结实、丰年结实[22-23]。国外学者对林木结实相关研究工作较为深入,揭示了一些机制。森林树木大年结实现象,可能受到碳水化合物、矿质养分、激素水平和气候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但关于红松结实周期性国内研究不多,且主要停留于现象描述层面,对其产生机理和调控机制研究还比较少。今后应将红松大年结实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加以重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

2.6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嫁接问题

以樟子松等松属针叶树种作为砧木嫁接红松可以扩大红松的栽种范围,这对于发展红松果林十分有利。但嫁接效果并不稳定。有些地区,在异砧嫁接5~10 a 后不亲合现象表现极为明显,后期不亲和的个体会陆续死亡。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没有彻底搞清异砧嫁接关键影响因素之前,不宜大面积营造异砧红松果林[10]。

红松通过嫁接繁殖可以在10a左右开花结实,这对于农户发展红松果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现在营建的红松果林定植材料基本都是采用嫁接繁殖的苗木,但在红松的本砧嫁接和异砧嫁接技术方面还都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尤其是在嫁接愈合机理方面还了解太少,需要对红松嫁接技术和嫁接愈合生理进行深入研究。

2.7红松果用林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梢斑螟类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取食危害,尤其对2 年生球果危害严重,其中,松小梢斑螟(Dioryctriapryeri)、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球果小花尺蛾(Eupitheciagigantea)、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为红松球果主要害虫[24]。武兰义等对辽宁东部红松栽培区调查结果显示,果实害虫以红松球果螟为主[25]。

西部喙缘蝽(Leptoglossusoccidentalis)是为害针叶树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发育中的球果和种子。西部喙缘蝽起源于墨西哥、加州南部至英属哥伦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向东扩散。20世纪90年代末期首次传出北美,1999年意大利首次报道发现该害虫[26],而后该虫迅速向其他地方扩散,短短几年内,在欧洲各地均有发生[27]。2008 年首次报道该虫在亚洲的日本被发现[28],2013 年报道在韩国被发现[29],在中国口岸也曾经多次被截获[30]。赵力等分析了入侵害虫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占有的生态空间较大,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31]。西部喙缘蝽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中国的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红肩美姬缘蝽的潜在分布区包括中国中部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东南沿海也具有较大的分布可能性。

虽然红松在国内有一些球果害虫发生,但其危害程度不大。西部喙缘蝽对于松类危害十分严重,意大利石松就是受到该虫害的危害[3],致使种子产量大幅度减少。虽然根据预测该虫害在东北林区潜在的入侵可能性不大,但根据该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区域,也不是没有可能进入东北林区危害红松。因此,要积极做好检疫和防范工作。

2.8红松果用林培育的政策调控问题

对于东北林区来说,单纯通过禁伐等措施来提高森林质量是不科学的,还需要依靠科学的经营。目前,东北林区大部分红松人工林处于中幼林阶段。由于初植密度过大,后期抚育间伐受到现行政策的限制,大部分林分都严重过密,对树木生长和种子生产都是不利的。希望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够考虑这些问题,对相关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促进对森林的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的综合利用价值和功能。

3红松果用林发展的建议

3.1明确培育目标及其发展对象和区域

要根据林分条件和立地条件综合确定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还是专用果林。如,在东北林区的各国有和地方林业局的绝大部分红松林应该以果材兼用林为培育目标,但要以实现木材生产为根本前提,之后才可以考虑如何提高种子生产。在东北林区部分国有和地方林业局的林地,还有大部分的集体和个体林地,应大力发展专门的红松果用林。

3.2加强针对果用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果用林培育有与传统的用材林培育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在培育理论方面要加强红松结实周期性、嫁接亲和性的研究。在红松大年结实问题上应重点研究碳水化合物、矿质养分、内源激素状态和气候等因素对结实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影响。在红松嫁接亲和性问题上应重点研究砧木类型影响嫁接愈合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在培育技术方面要加强立地选择、品种选育、壮苗培育、密度调控和树形控制等技术的系统研究。立地选择方面应针对红松果用林培育划分出不同立地级。品种选育方面应结合现有的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优良单株个体的结实产量、种子品质和营养状况等指标来选育果用红松的新品种或品系。壮苗培育方面应加强砧木的速生培育技术、特定立地条件定向培育技术、优质高效嫁接技术等的研究。以提高果用红松培育的水平。密度调控方面应针对新建的专用果林研究其适宜的造林和经营密度。树形控制方面应系统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红松个体的修剪时间、修剪高度和冠形控制等促进结实技术。

3.3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红松果用林培育有利的林业政策,要积极响应并加以利用,促进红松果用林培育水平和推广应用潜力的提高;对于红松果用林培育不利的一些资源管理政策,也要积极地向有关部门呼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以改善红松果用林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任华东,段福文,王祖芳.世界松籽资源生产利用现状及我国松籽发展对策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2):28-33.

[2]郭春秀,刘世增,金红喜,等.意大利石松在我国的引种栽培[J].防护林科技,2015(1):36-38.

[3]Luchi N,Mancini V,Feducci M,et al.Leptoglossus occidentalis and Diplodia pinea:a new insect-fungus association in Mediterranean forests[J].Forest Pathology,2012,42(3):246-251.

[4]Zonneveld B J M.Pine nut syndrome:a simple test for genome size of 12 pine nut-producing trees links the bitter aftertaste to nuts of P.armandii Zucc.ex Endl.[J].Plant Systematics & Evolution,2011,297(3):201-206.

[5]Kwegyir-Afful E E,Dejager L S,Handy S M,et al.An investigational report into the causes of pine mouth events in US consumers[J].Food & Chemical Toxic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ed for the British Industrial Biologic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13,60(10):181-187.

[6]Mikkelsen A,Jessen F,Ballin N Z.Species determination of pine nuts in commercial samples causing pine nut syndrome[J].Food Control,2014,40(2):19-25.

[7]刘桂丰,杨传平,赵光仪.珍贵树种西伯利亚红松引进的可行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83-1486.

[8]杨凯,张海延,舒凤梅.红松果用林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前景[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2-6.

[9]刘迪,张鹏,沈海龙.红松坚果林培育现状与展望[J].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181-185.

[10]杨凯,胡静,廖洪伟,等.红松果林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8,26(2):97-100.

[11]王宪成,梁万军,刘金福.吉林省红松生态区划与适地适树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3):1-4.

[12]宫伟光,石家琛.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4):22-29.

[13]宫伟光,石家琛,张国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6):28-34.

[14]徐绪双.红松(14年生)造林密度试验初报[J].辽宁林业科技,1981(5):7-11.

[15]肖辉情,王春明,王海.不同初植密度的红松果林生长及结实状况的调查[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3):6-8.

[16]臧敬艳,李绪尧,赵晓军.红松果林经营密度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7(2):49-51.

[17]沈海龙,张金虎,王龙.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J].森林工程,2015,31(2):46-50.

[18]王玉光,袁玉明,焦宏,等.截干修剪对红松人工林树木结实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5(2):46-47.

[19]陈永亮,耿叙武,李桂秋,等.红松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3):32-35.

[20]Yi J S,Song J H,Song J M,et al.Crown shape control of Pinus koraiensis S.et.Z.(v)-cone production and seed characteristics of stem-pruned trees(The first report).[J].Journal of Research Forests of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0,20:113-120.

[21]Yi J S,Song J H.Crown shape control of Pinus koraiensis S.et Z.(Ⅱ).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rown top shoots in each age class [J].Journal of Research Forests of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1998,18:54-65.

[22]陈波,宋永昌,达良俊.植物大年结实研究概述[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7-120.

[23]Holland E P,James A.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population-level models of mast seeding[J].Theoretical Ecology,2014,8(1):121-132.

[24]臧楠.吉林省梢斑螟属Dioryctria spp.及其为害红松的4 种梢斑螟生物学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7.

[25]武兰义,王学文,于中华,等.辽宁省红松人工林4种主要害虫及生态治理策略[J].辽宁林业科技,2006(4):21-24.

[26]Villa M,Tescari G,Taylor,S J.Nuovi dati sulla presenza in Italia di Leptoglossusoccidentalis(Heteroptera:Coreidae)[J].Boll.Soc.Geol.Ital,2001,133:101-112.

[27]Petrakis P V.First record of Leptoglossus occidentalis(Heteroptera:Coreidae)in Greece[J].Entomologia Hellenica,2011,20:83-93.

[28]Ishikawa T,Kikuhara Y.Leptoglossus occidentalis Heidemann(Hemiptera:Coreidae),a presumable recent invader to Japan[J].Jpn.J.Entomol.Newser.,2009,12:115-116.

[29]Ahn S J,Son D,Choo H Y,et al.The first record on Leptoglossus occidentalis(Hemiptera:Coreidae)in Korea,a potential pest of the pinaceous tree species[J].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2013,16(3):281-284.

[30]徐梅,钱路,安榆林,等.危险性有害生物——西部喙缘蝽[J].植物检疫,2014,28 (1):67-71.

[31]赵力,朱耿平,李敏,等.入侵害虫西部喙缘蝽和红肩美姬缘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1):75-78.

Discussion on Several Problems about the Cultivationof Fruit Forests of Korean Pine

Zhang Peng1,Shen Hailong1*,Lin Cunxue2

(1.School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2.Branch of Mudanjiang,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Mudanjiang 157041,Heilongjiang Province)

Abstract:Korean pi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high quality timber and economic fruit tree species in Northeast China.How to treat the issue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korean pine fruit fores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afety of wood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forest region.The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the way of developing fruit forest,site selection,density control,tree form control,mast seeding,grafting propagation,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s well as policy control of the cultivation of korean pine fruit forest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current forestry situation.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korean pine fruit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Keywords:Korean Pine;fruit forest;fruit and timber forest;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S 79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2016)03-0007-05

作者简介:第一张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通信作者:沈海龙,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E-mail:shenhl-cf@nef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公益项目(201204320)

收稿日期:2015-11-29

引文格式:张鹏,沈海龙,林存学.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J].森林工程,2016,32(3):7-11.

猜你喜欢
红松培育
绕口令
没有红松的红松林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长白山一“绝”——芭芙拉红松子精油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选择红松宝就是选择财富
选择红松宝就是选择财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