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李树君
(甘肃省中医院皮肤疮疡科,甘肃 兰州 730050)
临证心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临床体会
王 敏,李树君
(甘肃省中医院皮肤疮疡科,甘肃 兰州 73005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262条,原文是“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原文记录其组成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桑白皮﹑大枣﹑生姜﹑炙甘草八味药。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临床中此方已被用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黄疸﹑急慢性肾炎等疾病的治疗中[1]。笔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荨麻疹[2]取得很好效果,举例如下。
例1:王某,女,29岁,2011年10月5日诊。警察。3年前开始遇冷后出现荨麻疹,早期在外院采取抗过敏治疗后皮损可以消退,再次发病后再治疗,近期发作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甚至不敢穿裙子短裤,稍遇冷风就会发病。在各家医院服用各类抗过敏药物后效果均不明显。自述皮损以躯干和双下肢为主,遇冷后出现淡红色风团样皮损,伴有严重瘙痒。平素畏寒,性格急躁易怒,睡眠欠佳,常口渴但饮水较少,月经近半年来提前4~6天,舌红有齿痕,脉沉实。为肝胃有热,外束风寒。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麻黄5g,连翘10g,赤小豆10g,杏仁10g,桑白皮10g,牡蛎20g,白术10g,防风10g,珍珠母20g,当归10g,甘草5g。服用5剂后复诊,服药后暂时未出现皮损。原方继续服用5剂。随访遇冷再未出现过症状。
例2:贾某,女,40岁,2011年7月13日诊。慢性荨麻病史多年,每天发作时全身指甲片大小丘疹,瘙痒感明显,曾服抗过敏药物及中药,效果均不理想。自述皮损出现时间没有规律性,皮肤划痕试验(+)。平常时感身体发热,无汗,口气重,性格急躁易怒,饮食睡眠欠佳,神疲乏力,月经腹痛,伴有血块,舌红苔黄,脉数。为脾胃湿热,积热伤血。治以发散积热,运化脾胃气机。方用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药用麻黄5g,连翘10g,赤小豆10g,杏仁10g,防风10g,荆芥10g,牡蛎20g,龙骨20g,红花10g,柴胡10g,白蒺藜10g,黄芩10g,佩兰10g,甘草5g。服用3剂后未出现皮损。原方继续服用5剂后饮食睡眠明显改善,荨麻疹再未出现过。
例3:叶某,女,19岁,2011年6月19日诊。2天前去外地游玩,当晚归来后突发全身大面积红斑伴严重瘙痒,同时呼吸轻度困难,自己未作处理。症见全身大面积片状风团样皮损,色鲜红,同时咳嗽不止。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0.45×109/L,中性细胞数18.91×109/ L。诊断为急性荨麻疹。身热异常,口渴,咳嗽不止,舌红少苔,脉滑数。为热盛风动,气机逆乱。西药用青霉素160万U,静滴,日1次。中药用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药用麻黄10g,连翘10g,枳壳10g,杏仁10g,桑白皮10g,陈皮10g,白术10g,防风10g,赤芍10g,生地黄10g,柴胡10g,甘草5g。第2天复诊时皮损大部分已消退,呼吸困难已明显改善,继续用抗生素2天,中药原方服5剂。症状再无出现。
例4:苏某,女,27岁,2011年8月13日初诊。早晨登山锻炼时突发全身红色风团样皮损,自觉严重瘙痒感,抓挠之处出现同样风团样皮损。症见皮损以躯干部为主,部分皮损已消退,同时有同样新皮损出现,皮肤划痕试验(+),全身发热,口渴,无呼吸道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荨麻疹。证属阳明湿热。方用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药用麻黄5g,连翘10g,枳壳10g,赤小豆10g,黄芩10g,桑白皮10g,佩兰10g,萆薢10g,黄柏10g,防风10g,当归10g,防风10g,荆芥10g,石膏20g,甘草5g。次日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但还有较小新皮疹偶尔出现,服药后有轻微腹泻。原方减石膏﹑黄芩,继续服用。3日后复诊症状已完全消失,无新皮损出现。2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荨麻疹属中医“瘾疹”﹑“风疹”范畴,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风性善行,气不运则风不行,风不行则生百病。《伤寒论》经方麻黄连翘赤豆汤宣降肺气,透发体内热邪,并且健脾利湿,调节气机,故治疗荨麻疹疗效较好。
[1]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95.
R249.7
B
1004-2814(2016)11-1136-02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