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陕西米脂县为例谈名城保护中的过渡与共生

2016-04-07 00:11
山西建筑 2016年12期
关键词:米脂古城居民

赵 子 豪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以陕西米脂县为例谈名城保护中的过渡与共生

赵 子 豪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分析了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护与发展的共生性与过渡性出发,提出了以“缓冲空间”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合陕西米脂古城进行了说明,解决古城中现存的诸多问题。

历史名城,古城,缓冲空间,过渡性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背景与现状

1.1 世界历史遗迹保护的发展

世界历史遗迹保护研究兴起于欧洲,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快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和现代主义的兴起促成了第一份历史保护的国际文件,即《雅典宪章》。从此遗产保护走向规范化和法律化时代。随后的80多年间世界范围内历史遗迹保护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整体性,真实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

1.2 中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发展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同欧洲相比起步较晚。从1982年第一部《文物保护法》颁布至今陆续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历史风貌、传统格局及其周围环境受到破坏,有保护价值的成片建筑遭到拆毁,城镇发展脉络和历史痕迹在快速消失,基础设施缺失老化。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1]。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历史保护中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共识。如何在历史遗产和其所处文化环境得以全面保存的同时谋求发展,是在新时代语境下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2 米脂古城概述

2.1 米脂古城历史及空间结构介绍

米脂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东部,无定河中游,古称“银州”,面积1 212 km2,总人口23.2万人。米脂县历史悠久,2015年被授予“千年古县”称号。米脂窑洞古城作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要素年代涵盖较广,由明代初期到民国时期都有体现。

米脂窑洞古城主要依托盘龙山和文屏山而建,被无定河、饮马河和银河环绕,由北面的明朝城墙和南面民国城墙界定的两个区域组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贯穿其中,各不同时期历史遗迹散落于古城之中。米脂窑洞古城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2.2 米脂古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米脂古城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主要包括:常平仓、大成殿、文屏山钟楼、“古银州”石刻、文昌阁等公共建筑和各类窑洞民居。同时有众多古树古井分布于古城内。米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米脂信天游、米脂小戏、米脂酒曲、米脂民歌、绥米唢呐、米脂碗碗腔、米脂秧歌等几十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群众生活,蕴含了黄土地上淳朴而独特的陕北文化。

2.3 米脂古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米脂古城面临着历史保护与居民生活发展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健全、就业形式单一、与外界交流不畅造成古城内居民尤其是年轻人不断外迁,使古城逐渐老龄化而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城内居民的保护意识不足也造成了古城的二次破坏,从而严重影响了古城整体风貌。而这种衰落削弱了古城原有的生活氛围和米脂文化精神,导致出走现象更为严重,而形成恶性循环。单一的传统保护不能根本解决米脂历史环境破坏的问题,而无度的旅游开发更将导致古城原本风貌的不可逆丧失。笔者认为古城发展中应当寻求居民基础生活与历史保护的过渡与共生。

3 米脂历史环境保护与生活空间的过渡与共生

针对米脂古城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物质空间上对历史节点的强调与现代生活空间的丰富是诸多矛盾调节的基本层面,这是历史与当代的过渡环节,也是二者共生的策略之一。因此笔者通过对古城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提出对米脂古城发展的若干建议。即以米脂的历史风貌完整性作为第一出发点,在最大保护传统乡镇面貌的同时,利用现有的特定物质空间作为“缓冲带”来有机发展历史风貌下的原住民生活。

3.1 缓冲空间概念的引入

矛盾体的碰撞需要在其各自的边界加以缓冲才能使二者避免各自破坏,古城保护中存在诸多矛盾,因此将“缓冲空间”的概念引入古城保护当中。而古城开发、居民生活发展与历史风貌保护的缓冲空间恰恰是可以由某些历史节点空间担当的。而使原有历史要素成为过渡空间一方面需要对古城背后精神文化进行提取,使其与物质空间相交融,从而产生具有强烈场所感的历史节点。针对米脂可提取黄土文化,米脂儒教文化,李自成传奇三个能突出米脂人自豪感的独特文化在历史空间中进行强调塑造空间,以深化当地居民的自豪情怀。另一方面使本身产生于居民生活的历史节点空间依旧为居民使用,则是缓冲带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增加现有历史空间对当地居民的公用性与可参与性既是对基本设施缺乏现状的回应,也避免了历史保护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割裂。在米脂古城中这种过渡性可通过绿植的丰富,广场的增设与改造,街道的整饬等得以实现。

3.2 过渡与共生的三个层面

古城发展与保护中的矛盾是多层级的,针对这种特性过渡空间的介入也应是多层面的。矛盾主要有自然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开发相矛盾、新城区与古城区风貌脱节、历史景区开发带来的游客活动与原住民现有生活相矛盾。结合米脂的现有空间结构,笔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节点空间对其过渡性进行说明。

乡镇发展中不断占用自然环境资源与耕种用地是普遍性的问题。米脂古城依山而建,古城以窑洞建筑为主,一些屋顶有自然绿化,形成了独特而明确的古城肌理。首先保护现有山间耕地与自然环境让居民有地可耕,避免因山上景点开发而造成耕地破坏是现有风貌的存在条件。而古城中的自然屋顶绿化是由于干旱的自然条件和常年的风沙自发形成的的自然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结合方式,原本即有过渡属性,因此笔者认为应强化这一特色,引入技术手段和控制手段,在满足房屋耐久性和居民太阳能使用的同时对屋顶绿化进行完善,使其成为人与自然的过渡。

古城的保护是区域性的,因此在保护问题上新城与老城也是不可割裂的。从空间层面上老城区的边界必然将起到过渡作用。古城入口空间和城墙遗址都是米脂古城的重要边界,将二者作为缓冲空间将有益于新旧城的衔接。首先由于古城内将逐步禁止机动车进入,古城外的停车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地下停车空间修建古城前广场,解决现在古城入口混乱的面貌。同时城墙作为古城重要遗迹大部分区域应为新老城居民使用而不是静态保护,如西安城墙结合绿化与休闲设施形成环城公园就是成功的先例,因此在米脂古城墙的利用上也应与市民休闲相结合。内在层面上,对新城区的文化建设则是渗透性和长久性的策略,是时序性的过渡手段。

老城内历史景点与居民日常生活的矛盾首先应从老城作为景区开发的强度出发,要从政策上避免过度开发对古城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同时回归历史要素本身。历史节点作为居民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应首先服务于原住民,同时因其具有的特殊价值使其可作为景点,这种双重性使其在古城内成为缓冲空间。这类缓冲空间的作用使原住民生活面貌基本不改变的同时,古城的历史价值能够发挥,经济可以发展。米脂古城内这种空间包括四条主要街道和其串联起的各古建筑,可通过对这些历史节点的适当改建与完善丰富原住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从而也使历史节点价值与民俗价值相叠加。

4 结语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对城市历史文化问题的关注,经历了一条从只重物质要素,到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并重,从单纯保护到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路径[2]。历史遗迹的保护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尊重,而只着眼于静态保护或无度的旅游开发都是片面的。因此历史名城保护中应寻求一种多关系共生的局面,而通过空间和导向层面上的“缓冲”将是各种矛盾要素过渡的有效手段。

[1] 赵 勇,唐渭荣,龙丽民,等.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J].建筑学报,2012(6):17.

[2] 王 一.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On transition of co-existence of preservation of famous cities taking Shannxi Mizhi County as an example

Zhao Zihao

(Architectural Colleg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18,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famous cities, points out the solutions with the cushion space from the co-existence and transition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ndertakes some ideas by combining with Mizhi Ancient City in Shannxi Province, so as to solve some problems in ancient cities.

historical and famous city, ancient city, cushion space, transition

1009-6825(2016)12-0024-02

2016-02-15

赵子豪(1994- ),男,在读本科生

TU-87

A

猜你喜欢
米脂古城居民
从“米脂融媒”模式论陕北地区县级融媒体建设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石器时代的居民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遇见一座城
安居古城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