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县海陵路小学(222300)马士芳
巧借习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江苏东海县海陵路小学(222300)马士芳
[摘要]习题作为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借助习题,引导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解题规律,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题,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教学经验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在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得出新知。下面我以自己在习题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和大家交流、探讨。
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出新知,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口算下列各题。
2.6÷20.49÷70.24÷67.2÷0.9
2.6÷0.20.49÷0.70.24÷0.060.72÷0.9
学生笔算得出“2.6÷2=1.3”后,为了确保答案的正确性,有学生想再次笔算出“2.6÷0.2”的结果。我及时制止了他们,并且让学生猜想“2.6÷0.2”与“2.6÷2”的结果有什么关系?有学生猜想“2.6÷0.2”的结果比“1.3”扩大10倍,也有学生猜想“2.6÷0.2”的结果比“1.3”缩小10倍。于是我带领学生一起去验证,得出结果为“13”,正好比“1.3”扩大了10倍。借助第一组题的做题经验,学生很快发现后面的几组题型的答案之间也存在倍数关系。于是学生讨论总结出了做此类题型的规律,并熟练运用于类似题型中。
由此可见,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习题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结果经过验证被认可后,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并自觉地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解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更易理解。
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后,有一道练习题如下:
(1)用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周长各是多少厘米?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图1
在学生阅读第(1)题的题目后,我让学生根据题目画出图形(如图1)。学生借助图形,思路更加清晰,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第(2)题我先让学生自主拼图,再把学生拼成的长方形展示出来(如图2),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图2
教师借助图形,帮助学生搭建起了沟通“数”与“形”两个知识领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来检验答案,使学生感悟其中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我给出一道练习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大米有25()一袋水果有3()
一盒饼干有500()
有学生认为“一袋水果有3()”应该填写“千克”,也有学生认为要填写“克”,许多学生在“一盒饼干有500()”填写“千克”。我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不予以评价,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其他学生听,有学生认为:“‘500’这个数大,大数后面跟大单位,所以填‘千克’。”这时马上有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一盒饼干500千克’你拿得动吗?”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顺了思路,得出了正确答案。
数学习题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易发现自己解题时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
总之,在小学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方式,而要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习题学习,力求结果与过程并重,真正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提升学生解题水平。
(责编莫秋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5-063